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走进巴塘措普沟,那片神眷顾的地方

[日期:2007-06-01]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 [字体: ]
巴塘措普沟,那片神眷顾的地方_走进巴塘措普沟,那片神眷顾的地方_乐途旅游网

巴塘措普沟,那片神眷顾的地方

  转湖路上的传说

  在措普湖的转湖道上,各种各样的传说更多。

  沿着传统的转湖小路按顺时针方向走,要经过一个转石洞。当地人说,这个洞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善和恶。如果能顺利穿过这个石洞,说明你做过很多善事,在来世可以生活幸福。如果无法穿过,便说明你以前做过坏事,必须要在洞内起誓还愿。其实,这个转石洞就是由两块大石头碰在一起留下的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里面地上有很多小坑,那 都是以前穿过这个石洞的人留下来的。

  这样的传说在这条小路上多不甚数,如有三股清泉从地下流出,当地人便把这分别叫做“药泉”、“漱口泉”和“洗身泉”,据说喝了这三口泉眼的水,便可以一辈子不生病。一块遍布无数小石洞的大石头叫做“求子石”,传说新婚夫妇如果想生孩子,到这里许个愿便能如愿以偿。这些传说都很符合藏族全民信教的特征,也让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有了灵性。

  在转湖路上这些众多古老的传说中,最具代表性莫过于“磨剑石”和“向秋树”。

  在湖的西北方向一块石头上,一道白色痕迹特别明显。从地质角度上看,这其实就是一块在地壳变化中形成的一块很普通的石头,但当地的人说这是当时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王每次战胜归来磨剑的地方。这个传说给这块石头赋予了很高的地位,石头上挂满了无数各种颜色的哈达和经幡,曾经有多个藏族著名的大活佛来给这块富有传奇色彩的石头念经加持,以保一方平安,这样一块石头,让人情不自禁的升起一种敬畏感。

  在这片原始森林里,“向秋树”特别引人注目。这棵高大的冷杉树径达到两米以上,树梢明显也比其他树梢高出一大截。粗大的树干上挂满了衣服,陪同我们的韩刚说,树上挂的东西都是当地已经去世的人遗物,把遗物怪在上面,一方面是警视在世的人不要过度贪图荣华富贵,因为人一旦过世,就连衣服都是带不走的。另一方面是说这是棵神树,遗物挂在上面,可以使已经去世的人在六世轮回中尽快变成人,或者直接进入佛教典故中的极乐世界。走到树下,看着满树的遗物,我们竟然没有恐惧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庄严感。

  措普寺内目前还珍藏着上个世纪初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杂志上有传教士洛克撰写的关于香格里拉的文章,其中便提到了措普这个地方。

  到过藏区的人都知道,只要有神山的地方,那就一定有寺庙。当然,措普沟也如此。

  顺着转湖道,我们来到了位于措普湖正北方的措普寺。手上的资料显示,措普寺是一座“宁玛”派寺庙,“宁玛”派通常也称做“红教”,他是藏传佛教中除黑、白、花、黄教之外的一个教派。

  措普寺在整个慷巴藏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措普寺背依扎金甲博神山,面对措普湖。寺内经幡飘扬,法号阵阵。与气势恢弘、规模宏大的藏区其他寺庙相比,措普寺就像措普沟保护区一样,还不被大多数外人所知。走近措普寺,里面除了一位长者带着几位小沙弥之外,别无他人。长者给我们打开大殿正门,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措普寺。

  措普寺,全名“吉祥措普佛法讲修兴盛洲”,寺庙主体建筑是一楼一底的石木结构大殿,大殿底楼是经堂,是寺庙和尚学习的地方。寺庙为典型的藏式建筑,建筑整体气势恢弘、庄严古朴。大殿主要供奉的佛像是“莲花生”大师和佛主释迦摩尼。老者告诉我们,措普寺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在未建寺庙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乱石,当时莲花生大师就在这片乱石中修行。后来一位高僧为了纪念莲花生大师,就在这里修建了寺庙。经过几百年的不断积累,此时的措普寺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措普寺庙目前有长驻僧尼百余人,主持是法号为“白玛晋查主钦达娃微色”的根咱丁真活佛。长者告诉我们,由于这些年各地信徒的积极捐赠,现在措普寺在茶洛乡修建了新寺。而寺庙里的和尚都是新老寺庙两头住,这几天巴塘地区到处都有各种法会,大部分僧人都去外面做法事去了,所以现在看到的措普寺略显冷清。

  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更是得知,寺内目前还珍藏着上个世纪初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杂志上有传教士洛克撰写的关于香格里拉的文章,其中便提到了措普这个地方。具体寺内有没有这本杂志,我们无法亲眼见到。但我们都相信,不管是否属实,措普保护区内的一切都和洛克书中提到的香格里拉有着相似之处。

  从措普寺出来,我们爬上寺庙后面的乱石堆上。在这些乱石堆中,有一些袖珍的小房子,里面住的也都是一些修行者。爬上高处,便可俯瞰整个措普湖。从远处看过去,湛蓝色的措普湖安静的躺在山窝中,在四周莽莽的林海和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犹如盛开的莲花,又象一块迷人的翡翠,充满和平与安详。此时,我们发现这里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极象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