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华山回到部江边,我们乘船顺水东去,江水滔滔。一 阵爆竹响,伴着一声声长长的鸣笛,从郁江中急驶着的轮船上传来。爆竹的硝烟,追逐着船尾长长的道道水波,在江面上拖出了一幅飘这是横县一个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的习俗。
凡过往横县乌蛮滩(又称伏波滩)的船只,都要以这种方式,来向伏波大神祈祷,祈祷伏波大神保佑船只顺利、平安地通过这 水流湍急、乱石磷峋、航道狭窄的十里 长滩。我们会看到船工们 在船头焚香恭祝,点燃一挂爆竹,虔诚地向岸边遥遥叩拜。
多少个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伏波庙前的一对石狮子,总是这样默然地瞪大眼睛眺望着江面驶过的船只,迎来送往。
日日月月,岁岁年年,伏波庙前的钟鼓楼,总是在用钟声告诉人们,长报平安。
船去了,帆远了,鼓声消失了,钟声隐去了。江水依旧东流,涛声哗哗依旧。
在一片历史的空寂中,我们的船泊了岸,登上了延伸下水的台阶,让我们从从容容,例览和考察一下这座神秘、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千年古庙一横县伏波庙。
《横州志》记载:“伏波庙在乌蛮滩。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驻兵于此,后人立庙祖之。”
马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马援,生于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卒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 字文渊,东汉初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新朝王莽末年,为新成大尹(汉中太守)。后一度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为绥德将军,继归刘秀,参加了攻灭隗嚣的战争。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任陇西太守,率军击破先零羌。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在他56岁时,奉诏南征交趾,两年后,擒获征侧征贰姐妹,平息动乱。马援将军遂立铜柱以为南极,表功而还。“立铜柱为汉界,一在钦州之西三百里分茅岭东界;一在凭祥州南界;一在林邑北为海界;一在林邑南为山界。铭之日‘铜柱折,交趾灭。’”马援将军在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九月班师回朝,沿途修建郡县,治理城廓,凿渠灌溉,促进了岭南农业经济的发展。马援将军胜利归来后,朝廷为表彰他的战绩,封为新息侯。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在进击武陵“五溪蛮夷”时,在军中病故。后追溢为忠成侯。
马援南征归来,却因为小人忌妒而备受谗言所害,这里有一个历史上相当有名的冤案——薏苡之冤。马援在南征交趾时,常常食用薏苡,因为薏苡吃了能补中益气,消暑除湿,可以克除瘴气对身体的伤害。南方薏苡籽大,马援想留作种子,于是在大军班师回朝时,载了一车薏苡回京城。当时,权贵们满以为车中装的必是南方的珍奇宝物,又不见马援馈赠给他们,因而都很忌妒。当时马援功高名盛,皇帝又对他十分宠爱,所以权贵们不敢有什么举动。等到马援死后,驸马梁松便领头参劾,诬陷马援密藏珠宝,以为私用,一时附和的人不少。光武帝看了密奏,十分愤怒,又听到群臣议论,以为此事必无虚谬,对马援完全改变了看法。马援的妻子儿女不明原委,对皇帝的怒火恐惧不已,不敢把马援的尸体运回家族的墓地安葬,只买了洛阳城西几亩地,草草掩埋,不敢铺张,连宾客旧友都不敢吊丧会葬,场面十分凄惨。后来马援家人才得知是梁松的诬陷,于是六次上书诉冤,才得以正式下葬,但没有名分。直到他死后二十六年即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他的皇帝女婿汉明帝才为他建词堂,立碑传。
天子为马援建祠,并不奇怪。因为当时汉明帝并非专为马援一人立祠,而是为众多功臣同时立祠祭祀。而民间的伏波庙,却是专门祭祀马援的。我国许多地区例如广东、广西各县,甚至越南均有供奉马援的祠堂和庙宇。这些庙宇均称为“伏波庙”。
横县伏波庙位于横县东北36公里处郁江北岸的乌蛮山麓,面临大江,人烟稀少,滚滚的郁江之水从庙前流过,庙中大殿伏波将军穿过庙殿大门,终日眺望滚滚的郁江。郁江枯水时只有十来米宽。水大时江面宽达40多米.每当阳光杲杲,只见江水波光粼粼,清澈明亮。夜晚,皓月当空,繁星万点,晶莹的碧水把天上的星星映进江面.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好一片述人的景色。
伏波庙始建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后历遭烫火,毁坏殆尽.们历代都有修缮。根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就曾进行过修缮。现在的伏波庙,系清代嘉庆年间 重建的。但仍然是旧时的规模。伏波庙在明、清两朝,经多次修缮。据庙前庙后的残碑介绍,以后分别在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道光 元年(公元1821年)、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又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活动。但在民国后,没有修缮记载,上个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伏波庙未能逃过这次旷世浩劫,庙中神像大多毁坏。现在的伏波庙修复了正殿、钟鼓楼,重建了牌坊,新建了河堤,使伏波庙有了今日的规模。
伏波庙四周古树葱葱,满目苍翠,浓荫覆地,旧时为横县八景之一,称为“乌蛮积翠”。庙的建筑总面积为893平方米。在低水位时,离郁江北岸10米处,即有石砌的步阶,第一阶共14级,但常为洪水淹没。第二阶11级,第三阶26级。从路边至庙前的牌楼共9级,过牌楼再升6级就到庙门,从江边至庙门共有石阶66级。
从江边石阶不能直接上庙门,要从庙门之南绕行而过。庙前有座石砌平台,高约0.8米,从路边正面砌有较平缓的9级石阶收阶各8级人平台宽约18米。在石阶两旁,有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约为1.1米XO.5米石狮瞪着双目,威风凛凛地像是一双把门的将军。两旁还有一对2.8米X2.6米的砖瓦结构的钟鼓楼,左侧钟楼之钟犹存,但右侧鼓楼之鼓已不见。钟鼓楼均有二层,需临时架设木梯,攀援而上。下层由青砖砌成,二层栏杆为青砖云花镂栏,屋顶为青瓦飞檐,四角微翘,像浪花飞起,仰望苍穹,两条青色飞鲤形象生动地立于屋脊,在阳光照耀下,蔚为壮观。
横县伏波庙是一组很有特色的建筑群体,它是由庙门、牌楼、前殿、大殿、侧殿、后殿、回廊。祭坛几个部分组成,他们以祭坛为中心,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
前殿拱柱交接处有精美的雀替和石狮,在屋架结构中,梁、枋、斗拱、门簪、天栩等,都达到了功能和艺术和谐的统一,就其整体来说,也是个艺术相当精美的古建筑。庙宇四周墙壁上有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和神话传说的故事壁画浮雕,精美艳丽,还有千姿百态的文臣武将。正脊上有双龙戏珠,以及狮、鸟、鱼、花、草等雕刻,极为华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殿屋面举折平缓,翘出的檐角舒展飘逸。殿内有很多石柱,柱础石雕刀工精制,有垂莲形、塔状形等,梁架用料硕大,底面都有精细雕刻。华丽美观,整个结构可说是明清建筑的典型例子。
伏波庙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雄伟庄严。回廊屋脊的彩釉图饰与山墙壁画相联,所绘仙佛神将,神情飘逸;珍禽奇花,栩栩如生。中殿屋架和紫柱的雕饰,淡雅精湛,层次繁多,都富有艺术灵气。
另外,伏波庙还有一个巧妙的杰作:庙宇周围古木参大,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但任凭四季更替,西风劲吹,黄叶满地,却始终没有一片落叶掉在大殿屋顶上。青青的瓦面上,永远是那么整洁干净,令人为之叹奇。原来这都是建筑师根据这里的山势地形,特意安排设计的。伏波庙正处于一个峰谷的抛物面,背北,风主要从西南方向吹来,在伏波庙这里正好形成一股上升的气流,风由屋架吹上瓦面,瓦面上凉风习习。所以尽管西风凛凛,落叶萧萧,却不会有一片叶子吹落在大殿屋顶上。人们为之叹奇,以为是将军的神力,这也是伏波庙建筑的一大特色。
东汉建武17年(公元41年),马援屯兵乌蛮滩,率部疏浚河道,兴修水利,然后由此挥师南征,平定交趾叛乱,维护祖国统一种景致一种风情,载风载雨行驶在西津湖上,如今漂荡到湖上来了。于是有老人双手握了桨,一俯一仰,泼喇喇,泼喇喇,划拉得湖面更见寂静,那船就渐渐远去,远去,终于在湖的深处变成一粒黑点,恍惚间便没了踪影。
于是借只乌篷船坐了,也划过去。一桨桨击水,一声声咿呀,周围依然是湖,山跟着渐见清晰。青翠一色里,树木竹篁,森森成林。也有各色花草满山坡生长,春天夏天,都开得灿烂如锦。湖边山中还有着人家,鸡鸣狗吠声中,看得清林子上空的袅袅炊烟,看得见树林中隐约露出的青色瓦脊。树茂密,又依傍着湖,山中善飞善呜身体美丽的鸟类极多,打鱼郎朱丝雀长脚鹭鸶结伴鸳鸯红嘴鸟绿衣鹊乌鸦白鹤,或成群贴水飞行,或叽瞅鼓噪湖面,游玩得累了,便于插水石壁的缝隙间蹲伏歇息。那石壁,五色斑调,有如上帝构思描绘的画卷,你若有意,尽可去阅读欣赏。
拂晓,浓雾迷蒙,霞光透射,朝阳跃出,湖面顿时一片火红,两岸峰峦仿佛骤然挺拔,西津电站大坝宛如彩虹飞架其间。我们把这一景观称为西津日出。
这里湖叉密布而幽深,最长有1000米,一般也有100米,水面平展如明镜,水质澄净似水晶,达到三类标准。溯流而上,有古老的“神龙树”,清幽的碧水湾山庄、龟山度假村,深邃的凤凰湾、米埠湾。佳景迭出,令人应接不暇。这些港湾,称之为鹿鸣幽港。
丘峦斜横而成港湾。独石山如青螺兀立,湾外主航道江风骤起,波澜汹涌;而湾内澄碧清澈,依然波光粼粼,任人游泳。一湾内外,动静相生,蔚为奇观。
事实上,这湖既是因西津大坝蓄水而成,于是使得往日的峡谷变成了港汊,一座座的山峰沦落成了洲岛。划船进港,两岸渐渐逼拢来,水面慢慢变窄。窄到极处,小船几乎被岸石挟持捏为粉齑,却一转,就又见一片宽阔的水域。兴奋中发一声喊,欲摇 舟过去,先身惊动了岩石上栖歇的水鸟,呼地飞起来,先自密麻了无空。洲岛多港湾多,山水相绕相缠,极尽了曲折。若在早 晨,人和船是容易迷失方向的,因为湖上总有雾。大阴雾淡,天晴雾浓时,则淹没了岸山。水波从雾里涌出,亮亮地反射着晨 光,让人猜想湖是沉睡了一夜,正从梦中醒过来,那弥漫的雾正是湖泊吸吐的气息。如此,行船有了讲究,大的机帆船得小心着选择航道,乌篷船则始终活泼自由灵巧如飞。这湖于是成了乌篷船的湖,白大如三两只水禽般游弋于湖面,夜里则成十成百傍岸泊定,加之渔灯闪烁,有如个个大小不一的水上村落。
我们摇船来到平塘江,这里古称横槎江。《横州志》说:“董京,字威廉,(晋)元帝时避居横州登高岭。秋夜泛舟于江浒,见一仙乘槎而来,枝干扶疏,黑光照人。京谒之,赐以血食。”如今游人可以在古宁浦郡治的遗址上,发掘到汉瓦唐砖。
烟水茫茫,远村如仙岛,近渚如飘带,游艇如飞燕。泛游其间,既可览江湖之峻奇,又如观沧海之浩淼,使我们荡涤心胸。
其实西津湖可观可赏的景致不下数十处。在水边树林旁泊船,沿密林小路而上,可访金龟承露。建于明代的承露塔,距今430年,塔高29米,七层八角棱柱状,与横跨郁江的峦城大桥遥相对峙,古今迎异。那儿香火颇旺,塔像一根擎天巨柱托起,傍依山崖,顶借岩遮,可阻风雨,这悬空的构制也能称得上是个绝处。在湖边行舟,夹岸的密林伸手可触,而对岸的乡景,如画屏、如挂幅,走一程便是一种景色。
浩大的湖面如明镜收映着苍黛的群山。这里有波光潋滟,也有烟波浩淼。与水上一线天相比,这儿的风光就显得平凡了。其实不然,太湖固然很美,但总感到它美得过于妩媚。西津湖湖面时有洪水冲刷带来的枝横杈拐的卧树与古木,浪裹不走,水浸不烂,浮浮沉沉,为湖水聚集起苍古的思忆。洪湖总爱拍莲荷掩映,西津湖却坦坦荡荡,无遮无掩,四面是不尽的苍碧和密林,水中何需荷叶点缀?西津湖于是就显出某种气度。还有,洞庭湖常与渔歌和白帆联系在一起,西津湖岸边的农舍常可看见绳系的渔舟和晾晒的网具。一切是那么地不经意,然而,一切又是那么深刻。40年前这水下曾是肥沃的农田、喧闹的村庄。从吆喝水牛的播种到进村出村一把橹,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究竟给西津湖居民的心理带来了什么?抑或说从山垅到泽国,自然形态的更新,会创造出何种文化?
大概没有人能够回答。独石山巨石像只伏卧着的猫儿,也在静静地思索吧。它不过是块石头,却太像只猫了,它趴在浩瀚水面高处,久久迎候着游人。远看,它像俯首湖面,静思着变迁的前后;近看,它却像昂头眺望,展望金湖的未来。
呵,西津湖,这个美丽的湖泊,当我们清楚脚下的水平线正是历史的山城时,我们便晓得无论明日的水面有多高,我们都已经行之过半了。
凡称得上风景的地方,均具备这两项特点:景,景物也,景之可观当然指其造型;风呢?含风光、风土等多种意思,系指一地之风韵也。“风景”两字道出形神兼具之中国审美趣味。
西津湖的水乡风光,深深地印记在我们的脑海里。
凡过往横县乌蛮滩(又称伏波滩)的船只,都要以这种方式,来向伏波大神祈祷,祈祷伏波大神保佑船只顺利、平安地通过这 水流湍急、乱石磷峋、航道狭窄的十里 长滩。我们会看到船工们 在船头焚香恭祝,点燃一挂爆竹,虔诚地向岸边遥遥叩拜。
多少个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伏波庙前的一对石狮子,总是这样默然地瞪大眼睛眺望着江面驶过的船只,迎来送往。
日日月月,岁岁年年,伏波庙前的钟鼓楼,总是在用钟声告诉人们,长报平安。
船去了,帆远了,鼓声消失了,钟声隐去了。江水依旧东流,涛声哗哗依旧。
在一片历史的空寂中,我们的船泊了岸,登上了延伸下水的台阶,让我们从从容容,例览和考察一下这座神秘、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千年古庙一横县伏波庙。
《横州志》记载:“伏波庙在乌蛮滩。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驻兵于此,后人立庙祖之。”
马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马援,生于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卒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 字文渊,东汉初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新朝王莽末年,为新成大尹(汉中太守)。后一度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为绥德将军,继归刘秀,参加了攻灭隗嚣的战争。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任陇西太守,率军击破先零羌。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在他56岁时,奉诏南征交趾,两年后,擒获征侧征贰姐妹,平息动乱。马援将军遂立铜柱以为南极,表功而还。“立铜柱为汉界,一在钦州之西三百里分茅岭东界;一在凭祥州南界;一在林邑北为海界;一在林邑南为山界。铭之日‘铜柱折,交趾灭。’”马援将军在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九月班师回朝,沿途修建郡县,治理城廓,凿渠灌溉,促进了岭南农业经济的发展。马援将军胜利归来后,朝廷为表彰他的战绩,封为新息侯。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在进击武陵“五溪蛮夷”时,在军中病故。后追溢为忠成侯。
马援南征归来,却因为小人忌妒而备受谗言所害,这里有一个历史上相当有名的冤案——薏苡之冤。马援在南征交趾时,常常食用薏苡,因为薏苡吃了能补中益气,消暑除湿,可以克除瘴气对身体的伤害。南方薏苡籽大,马援想留作种子,于是在大军班师回朝时,载了一车薏苡回京城。当时,权贵们满以为车中装的必是南方的珍奇宝物,又不见马援馈赠给他们,因而都很忌妒。当时马援功高名盛,皇帝又对他十分宠爱,所以权贵们不敢有什么举动。等到马援死后,驸马梁松便领头参劾,诬陷马援密藏珠宝,以为私用,一时附和的人不少。光武帝看了密奏,十分愤怒,又听到群臣议论,以为此事必无虚谬,对马援完全改变了看法。马援的妻子儿女不明原委,对皇帝的怒火恐惧不已,不敢把马援的尸体运回家族的墓地安葬,只买了洛阳城西几亩地,草草掩埋,不敢铺张,连宾客旧友都不敢吊丧会葬,场面十分凄惨。后来马援家人才得知是梁松的诬陷,于是六次上书诉冤,才得以正式下葬,但没有名分。直到他死后二十六年即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他的皇帝女婿汉明帝才为他建词堂,立碑传。
天子为马援建祠,并不奇怪。因为当时汉明帝并非专为马援一人立祠,而是为众多功臣同时立祠祭祀。而民间的伏波庙,却是专门祭祀马援的。我国许多地区例如广东、广西各县,甚至越南均有供奉马援的祠堂和庙宇。这些庙宇均称为“伏波庙”。
横县伏波庙位于横县东北36公里处郁江北岸的乌蛮山麓,面临大江,人烟稀少,滚滚的郁江之水从庙前流过,庙中大殿伏波将军穿过庙殿大门,终日眺望滚滚的郁江。郁江枯水时只有十来米宽。水大时江面宽达40多米.每当阳光杲杲,只见江水波光粼粼,清澈明亮。夜晚,皓月当空,繁星万点,晶莹的碧水把天上的星星映进江面.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好一片述人的景色。
伏波庙始建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后历遭烫火,毁坏殆尽.们历代都有修缮。根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就曾进行过修缮。现在的伏波庙,系清代嘉庆年间 重建的。但仍然是旧时的规模。伏波庙在明、清两朝,经多次修缮。据庙前庙后的残碑介绍,以后分别在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道光 元年(公元1821年)、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又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活动。但在民国后,没有修缮记载,上个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伏波庙未能逃过这次旷世浩劫,庙中神像大多毁坏。现在的伏波庙修复了正殿、钟鼓楼,重建了牌坊,新建了河堤,使伏波庙有了今日的规模。
伏波庙四周古树葱葱,满目苍翠,浓荫覆地,旧时为横县八景之一,称为“乌蛮积翠”。庙的建筑总面积为893平方米。在低水位时,离郁江北岸10米处,即有石砌的步阶,第一阶共14级,但常为洪水淹没。第二阶11级,第三阶26级。从路边至庙前的牌楼共9级,过牌楼再升6级就到庙门,从江边至庙门共有石阶66级。
从江边石阶不能直接上庙门,要从庙门之南绕行而过。庙前有座石砌平台,高约0.8米,从路边正面砌有较平缓的9级石阶收阶各8级人平台宽约18米。在石阶两旁,有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约为1.1米XO.5米石狮瞪着双目,威风凛凛地像是一双把门的将军。两旁还有一对2.8米X2.6米的砖瓦结构的钟鼓楼,左侧钟楼之钟犹存,但右侧鼓楼之鼓已不见。钟鼓楼均有二层,需临时架设木梯,攀援而上。下层由青砖砌成,二层栏杆为青砖云花镂栏,屋顶为青瓦飞檐,四角微翘,像浪花飞起,仰望苍穹,两条青色飞鲤形象生动地立于屋脊,在阳光照耀下,蔚为壮观。
横县伏波庙是一组很有特色的建筑群体,它是由庙门、牌楼、前殿、大殿、侧殿、后殿、回廊。祭坛几个部分组成,他们以祭坛为中心,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
前殿拱柱交接处有精美的雀替和石狮,在屋架结构中,梁、枋、斗拱、门簪、天栩等,都达到了功能和艺术和谐的统一,就其整体来说,也是个艺术相当精美的古建筑。庙宇四周墙壁上有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和神话传说的故事壁画浮雕,精美艳丽,还有千姿百态的文臣武将。正脊上有双龙戏珠,以及狮、鸟、鱼、花、草等雕刻,极为华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殿屋面举折平缓,翘出的檐角舒展飘逸。殿内有很多石柱,柱础石雕刀工精制,有垂莲形、塔状形等,梁架用料硕大,底面都有精细雕刻。华丽美观,整个结构可说是明清建筑的典型例子。
伏波庙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雄伟庄严。回廊屋脊的彩釉图饰与山墙壁画相联,所绘仙佛神将,神情飘逸;珍禽奇花,栩栩如生。中殿屋架和紫柱的雕饰,淡雅精湛,层次繁多,都富有艺术灵气。
另外,伏波庙还有一个巧妙的杰作:庙宇周围古木参大,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但任凭四季更替,西风劲吹,黄叶满地,却始终没有一片落叶掉在大殿屋顶上。青青的瓦面上,永远是那么整洁干净,令人为之叹奇。原来这都是建筑师根据这里的山势地形,特意安排设计的。伏波庙正处于一个峰谷的抛物面,背北,风主要从西南方向吹来,在伏波庙这里正好形成一股上升的气流,风由屋架吹上瓦面,瓦面上凉风习习。所以尽管西风凛凛,落叶萧萧,却不会有一片叶子吹落在大殿屋顶上。人们为之叹奇,以为是将军的神力,这也是伏波庙建筑的一大特色。
东汉建武17年(公元41年),马援屯兵乌蛮滩,率部疏浚河道,兴修水利,然后由此挥师南征,平定交趾叛乱,维护祖国统一种景致一种风情,载风载雨行驶在西津湖上,如今漂荡到湖上来了。于是有老人双手握了桨,一俯一仰,泼喇喇,泼喇喇,划拉得湖面更见寂静,那船就渐渐远去,远去,终于在湖的深处变成一粒黑点,恍惚间便没了踪影。
于是借只乌篷船坐了,也划过去。一桨桨击水,一声声咿呀,周围依然是湖,山跟着渐见清晰。青翠一色里,树木竹篁,森森成林。也有各色花草满山坡生长,春天夏天,都开得灿烂如锦。湖边山中还有着人家,鸡鸣狗吠声中,看得清林子上空的袅袅炊烟,看得见树林中隐约露出的青色瓦脊。树茂密,又依傍着湖,山中善飞善呜身体美丽的鸟类极多,打鱼郎朱丝雀长脚鹭鸶结伴鸳鸯红嘴鸟绿衣鹊乌鸦白鹤,或成群贴水飞行,或叽瞅鼓噪湖面,游玩得累了,便于插水石壁的缝隙间蹲伏歇息。那石壁,五色斑调,有如上帝构思描绘的画卷,你若有意,尽可去阅读欣赏。
拂晓,浓雾迷蒙,霞光透射,朝阳跃出,湖面顿时一片火红,两岸峰峦仿佛骤然挺拔,西津电站大坝宛如彩虹飞架其间。我们把这一景观称为西津日出。
这里湖叉密布而幽深,最长有1000米,一般也有100米,水面平展如明镜,水质澄净似水晶,达到三类标准。溯流而上,有古老的“神龙树”,清幽的碧水湾山庄、龟山度假村,深邃的凤凰湾、米埠湾。佳景迭出,令人应接不暇。这些港湾,称之为鹿鸣幽港。
丘峦斜横而成港湾。独石山如青螺兀立,湾外主航道江风骤起,波澜汹涌;而湾内澄碧清澈,依然波光粼粼,任人游泳。一湾内外,动静相生,蔚为奇观。
事实上,这湖既是因西津大坝蓄水而成,于是使得往日的峡谷变成了港汊,一座座的山峰沦落成了洲岛。划船进港,两岸渐渐逼拢来,水面慢慢变窄。窄到极处,小船几乎被岸石挟持捏为粉齑,却一转,就又见一片宽阔的水域。兴奋中发一声喊,欲摇 舟过去,先身惊动了岩石上栖歇的水鸟,呼地飞起来,先自密麻了无空。洲岛多港湾多,山水相绕相缠,极尽了曲折。若在早 晨,人和船是容易迷失方向的,因为湖上总有雾。大阴雾淡,天晴雾浓时,则淹没了岸山。水波从雾里涌出,亮亮地反射着晨 光,让人猜想湖是沉睡了一夜,正从梦中醒过来,那弥漫的雾正是湖泊吸吐的气息。如此,行船有了讲究,大的机帆船得小心着选择航道,乌篷船则始终活泼自由灵巧如飞。这湖于是成了乌篷船的湖,白大如三两只水禽般游弋于湖面,夜里则成十成百傍岸泊定,加之渔灯闪烁,有如个个大小不一的水上村落。
我们摇船来到平塘江,这里古称横槎江。《横州志》说:“董京,字威廉,(晋)元帝时避居横州登高岭。秋夜泛舟于江浒,见一仙乘槎而来,枝干扶疏,黑光照人。京谒之,赐以血食。”如今游人可以在古宁浦郡治的遗址上,发掘到汉瓦唐砖。
烟水茫茫,远村如仙岛,近渚如飘带,游艇如飞燕。泛游其间,既可览江湖之峻奇,又如观沧海之浩淼,使我们荡涤心胸。
其实西津湖可观可赏的景致不下数十处。在水边树林旁泊船,沿密林小路而上,可访金龟承露。建于明代的承露塔,距今430年,塔高29米,七层八角棱柱状,与横跨郁江的峦城大桥遥相对峙,古今迎异。那儿香火颇旺,塔像一根擎天巨柱托起,傍依山崖,顶借岩遮,可阻风雨,这悬空的构制也能称得上是个绝处。在湖边行舟,夹岸的密林伸手可触,而对岸的乡景,如画屏、如挂幅,走一程便是一种景色。
浩大的湖面如明镜收映着苍黛的群山。这里有波光潋滟,也有烟波浩淼。与水上一线天相比,这儿的风光就显得平凡了。其实不然,太湖固然很美,但总感到它美得过于妩媚。西津湖湖面时有洪水冲刷带来的枝横杈拐的卧树与古木,浪裹不走,水浸不烂,浮浮沉沉,为湖水聚集起苍古的思忆。洪湖总爱拍莲荷掩映,西津湖却坦坦荡荡,无遮无掩,四面是不尽的苍碧和密林,水中何需荷叶点缀?西津湖于是就显出某种气度。还有,洞庭湖常与渔歌和白帆联系在一起,西津湖岸边的农舍常可看见绳系的渔舟和晾晒的网具。一切是那么地不经意,然而,一切又是那么深刻。40年前这水下曾是肥沃的农田、喧闹的村庄。从吆喝水牛的播种到进村出村一把橹,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究竟给西津湖居民的心理带来了什么?抑或说从山垅到泽国,自然形态的更新,会创造出何种文化?
大概没有人能够回答。独石山巨石像只伏卧着的猫儿,也在静静地思索吧。它不过是块石头,却太像只猫了,它趴在浩瀚水面高处,久久迎候着游人。远看,它像俯首湖面,静思着变迁的前后;近看,它却像昂头眺望,展望金湖的未来。
呵,西津湖,这个美丽的湖泊,当我们清楚脚下的水平线正是历史的山城时,我们便晓得无论明日的水面有多高,我们都已经行之过半了。
凡称得上风景的地方,均具备这两项特点:景,景物也,景之可观当然指其造型;风呢?含风光、风土等多种意思,系指一地之风韵也。“风景”两字道出形神兼具之中国审美趣味。
西津湖的水乡风光,深深地印记在我们的脑海里。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