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些漫不经心地在大院里走着,除了电视剧中的东西和我读到的一些关于乔家的历史以及大院的建筑特色,我还想从这座大院本身找出点什么。首先让我感兴趣的是一座院落里完整的陈设着基本的传统农耕设备,旁边的说明上写着,即使乔家后来靠做生意发家致富,但还是不忘自己的“农民”出身。我自己没有看到过相关资料,但是如果属实,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的威力。这一现象后来 在王家大院也看见了。看来虽然是富甲一方,却依然不敢背弃传统啊。接下来吸引我的是一口棺材。从形象上看,这口棺材象是一顶横着放的轿子,很显然,这是因为活人是坐在轿子里,而死人是躺着的。此外,这口棺材外面披着是绣有龙的图案的红色绸缎。这不免让我吃了一惊:第一,棺材用红色盖着;第二,竟然出现了龙的图案!这时旁边经过一个大院的景点导游,我拉着她提出了这个问题,她告诉我,这是慈禧太后御赐给乔家的一口棺材,由于人还没死,所以用红色绸缎。说得倒是活灵活现,不知道是真是假。不过慈禧老太太曾经在乔家住过倒是事实,并有御赐的吊灯为证。然而这种东西没有能引起我的注意,我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另外一件具有强烈晋商特色的大院重点文物上了——一个球形水银顶灯。刚好有解说员说到这个灯,我才知道这竟然是一件防盗设备。将这样一个球灯挂在天花板上,随时抬头就可以监测到任何方向的来人,甚至连门外是否有人偷听都能看得很清楚!
穿过乔家大院二院的旁门,我竟然置身于一个颇有现代气息的花园当中,除了小桥流水,竟然还有靠背秋千,当然还有卖纪念品和冷饮的摊位。看罢介绍才知道,这确实是被后人开辟出来,供游人休憩用的。就在我再次感觉到失落的时候,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在花园的一面墙上(墙背面是另一个院落),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裂痕……
回到狭窄的主道,往门口走去,一步三回头的感受着这样一座富人宅第,时不时的有游人穿梭其间,不由得想到四个字:“庭院深深”。
与乔家大院的精致不同,灵石的王家大院讲究的是气势。这又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建筑方式,依山而建,铺陈开来。据说总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当地人称王家大院叫做王家堡,从这个“土”名字,便对王家大院的规模和建构特色有了遐想。走近王家大院,第一感觉是无愧于“民间故宫”的称号。如果叫堡还有些人弄不清楚的话,我想干脆叫它寨子得了(山西不是还有一有名的大寨么)。这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寨子,四周有围墙(这围墙都有城墙的气势了,青砖砌成,有垛口,上面可并排行走三人);几个小寨子之间建有桥梁连接,桥下原来还有潺潺流水,如今只剩干涸的河床了。现在开放的王家大院分为两个院落,第一个部院落主要看的是“粗中有细”——精美的雕刻艺术;后一个则是看的恢弘气势和建筑风格,此外还有王家的发家过程。王家大院比乔家大至少4倍以上。我和同伴几乎走遍了每一个门洞,除了看见导游们所说的精美的雕刻,“王”字的布局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能让人的思绪飞扬的东西。在几个还未完全修缮的大门上,我发现了一些门牌号码:静升村王家堡XX号。遇到导游问后,方知道这里在解放后被政府分配给普通村民居住,1996年才收回开始修缮、保护和开发。同伴问王家后人今何在?我打趣道:“我不就是嘛”。导游告诉我们已经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了。我们问他是否也有后人曾经住在这里,这位看起来比我们还年轻的导游摇头不知了。我们无法想象,如果真有王家后人,住在已经不是自己家的“静升村王家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也无法想象,当王家后人看到自己的祖居之所被政府回收分配,再收回进行保护,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在一处不太惹眼的地方,我们发现了经过重新修缮和安置的王家起家的两门手艺:卖豆腐和制醋。其实王家主要是靠卖豆腐起家的,至于醋,前面已经说过,山西特产嘛。和乔家一样,王家在致富也不忘本,除了农耕器具一应俱全之外,还保留着这门手艺的传承。由于这里也被开辟成了一个什么民俗博物馆,所以也会出现一些不太协调的场景。当我和同伴费力的爬上一栋阁楼之后,我们竟然吃惊地发现里面放着一个乒乓球台!而在那些经过修缮的精美宅院的背后,是一些经历了几百年风雨,依然残破的古旧摸样的大院。透过锁着的门和蒙着塑料布的窗户,隐约可以看见其中的一些成了仓库,而另外一些则已经是积满了尘埃和蜘蛛网……试想一下,现在已经开发了百余座宅第,竟然还有这么多没有开发出来的,过去王家应当是多么的兴盛啊!闭上眼睛,你似乎能够感受到当时的那种氛围。
一整圈王家大院转下来,花了差不多3个小时,是乔家的将近3倍。在往大门走的路上,突然发现一个当地的孩子(大院周围依然还有住家),坐在地上,怀里抱着一个长毛绒玩具,十分的开心。这样的场景自然不会逃过我的镜头,只是不知道,他是不是王家的后人……
走出王家大院,回望这如城堡一般的家寨,我对同伴发出了一句感慨:“其实住在这里也蛮累的,这么大,还高低起伏,从下面往上面走累,从上面往下面走还得小心翼翼……”。同伴哭笑不得。或许这就是中国人的另一种特点吧:死要面子活受罪!于是在想,当个富人也不见得是件什么好事情……
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晋商传奇就是平遥古城里被称为现代银行乡下老祖宗的“日升昌”票号了。其业务鼎盛时期,业务范围已经涉及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甚至美国西海岸地区。当从书中看到日升昌的故事时,就已经唏嘘不已:为什么这样一家非常“先进”的企业,却依然无法持续下去呢?个中原由,涉及到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因素,也就不多说了。不过就在动笔的前一天,在网上看见胡润这厮又搞了个什么世界最古老家族企业排行榜,中国企业无一入榜,而最古老企业之名号竟然被小日本的企业给夺去了!此时再写日升昌,便更多生了一分感慨啊!
之所以说日升昌“先进”,最主要的还是其管理特色,已经相当具备现代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制度了。简单的说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因此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书和《晋商》专题片里出现的错误,雷履泰,这位被称为“中国第一个银行家”的人,并非日升昌的真正创办人,他是日升昌的第一任总经理,是票号成立之后才把他请来的。日升昌另外一个非常吸引参观者的,也是能体现其先进之处的,就是其利用了汉语文字的博大精深所创造出来的防伪密码。这一密码由中文汉字组成,其密码表甚至可以正大光明的挂在柜台对面,这恐怕是让摩尔斯甚至达芬奇等所汗颜的吧。至于其工作原理,举个例子:“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这12个字挂在柜台对面,看起来似乎是提醒柜台人员防止假票,而其实这12个字每个字都代表了一个月份,谨是1月,防是2月,依此类推(中国农历月份)。怎么样,想不到吧?然后还有一首五律诗:“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总有报,到头必分明。生客多查看,斟酌而后行”。看似是诗,实际上这首诗的前六行每个字代表的是每月的初一到三十。接下来两句稍微分开一点,代表的是1-10的数字。最后还有“国宝流通”四个大字,代表的是万、千、百、十四个单位。因此如果是正月初一出银一万两,就是“谨堪生国”。不但起到了保密效果,还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就这一点,就不得不说汉字的深邃和中国人的智慧啊!
而日升昌由盛而衰进而消亡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中国社会动荡和蜕变的过程。在《晋商》专题片中曾经提到,光绪年间,日升昌北京分号掌柜了解到了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外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因此也相山西总号提出改组为银行,但遭到拒绝。该掌柜于是呼吁总号的老板们走出平遥,到北京,到上海这些大城市去看看。而这种状况,不恰恰就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的缩影么?所以最可怕的不是刀枪棍棒,不是尖船利炮,而是人心……
晋商的时代过去了,留给我们的只有让人遐想的大院和让人佩服的票号……晋商可说的太多,后生不过蜻蜓点水而已,需要学习和了解的还很多,故云“一言难尽”。
穿过乔家大院二院的旁门,我竟然置身于一个颇有现代气息的花园当中,除了小桥流水,竟然还有靠背秋千,当然还有卖纪念品和冷饮的摊位。看罢介绍才知道,这确实是被后人开辟出来,供游人休憩用的。就在我再次感觉到失落的时候,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在花园的一面墙上(墙背面是另一个院落),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裂痕……
回到狭窄的主道,往门口走去,一步三回头的感受着这样一座富人宅第,时不时的有游人穿梭其间,不由得想到四个字:“庭院深深”。
与乔家大院的精致不同,灵石的王家大院讲究的是气势。这又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建筑方式,依山而建,铺陈开来。据说总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当地人称王家大院叫做王家堡,从这个“土”名字,便对王家大院的规模和建构特色有了遐想。走近王家大院,第一感觉是无愧于“民间故宫”的称号。如果叫堡还有些人弄不清楚的话,我想干脆叫它寨子得了(山西不是还有一有名的大寨么)。这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寨子,四周有围墙(这围墙都有城墙的气势了,青砖砌成,有垛口,上面可并排行走三人);几个小寨子之间建有桥梁连接,桥下原来还有潺潺流水,如今只剩干涸的河床了。现在开放的王家大院分为两个院落,第一个部院落主要看的是“粗中有细”——精美的雕刻艺术;后一个则是看的恢弘气势和建筑风格,此外还有王家的发家过程。王家大院比乔家大至少4倍以上。我和同伴几乎走遍了每一个门洞,除了看见导游们所说的精美的雕刻,“王”字的布局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能让人的思绪飞扬的东西。在几个还未完全修缮的大门上,我发现了一些门牌号码:静升村王家堡XX号。遇到导游问后,方知道这里在解放后被政府分配给普通村民居住,1996年才收回开始修缮、保护和开发。同伴问王家后人今何在?我打趣道:“我不就是嘛”。导游告诉我们已经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了。我们问他是否也有后人曾经住在这里,这位看起来比我们还年轻的导游摇头不知了。我们无法想象,如果真有王家后人,住在已经不是自己家的“静升村王家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也无法想象,当王家后人看到自己的祖居之所被政府回收分配,再收回进行保护,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在一处不太惹眼的地方,我们发现了经过重新修缮和安置的王家起家的两门手艺:卖豆腐和制醋。其实王家主要是靠卖豆腐起家的,至于醋,前面已经说过,山西特产嘛。和乔家一样,王家在致富也不忘本,除了农耕器具一应俱全之外,还保留着这门手艺的传承。由于这里也被开辟成了一个什么民俗博物馆,所以也会出现一些不太协调的场景。当我和同伴费力的爬上一栋阁楼之后,我们竟然吃惊地发现里面放着一个乒乓球台!而在那些经过修缮的精美宅院的背后,是一些经历了几百年风雨,依然残破的古旧摸样的大院。透过锁着的门和蒙着塑料布的窗户,隐约可以看见其中的一些成了仓库,而另外一些则已经是积满了尘埃和蜘蛛网……试想一下,现在已经开发了百余座宅第,竟然还有这么多没有开发出来的,过去王家应当是多么的兴盛啊!闭上眼睛,你似乎能够感受到当时的那种氛围。
一整圈王家大院转下来,花了差不多3个小时,是乔家的将近3倍。在往大门走的路上,突然发现一个当地的孩子(大院周围依然还有住家),坐在地上,怀里抱着一个长毛绒玩具,十分的开心。这样的场景自然不会逃过我的镜头,只是不知道,他是不是王家的后人……
走出王家大院,回望这如城堡一般的家寨,我对同伴发出了一句感慨:“其实住在这里也蛮累的,这么大,还高低起伏,从下面往上面走累,从上面往下面走还得小心翼翼……”。同伴哭笑不得。或许这就是中国人的另一种特点吧:死要面子活受罪!于是在想,当个富人也不见得是件什么好事情……
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晋商传奇就是平遥古城里被称为现代银行乡下老祖宗的“日升昌”票号了。其业务鼎盛时期,业务范围已经涉及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甚至美国西海岸地区。当从书中看到日升昌的故事时,就已经唏嘘不已:为什么这样一家非常“先进”的企业,却依然无法持续下去呢?个中原由,涉及到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因素,也就不多说了。不过就在动笔的前一天,在网上看见胡润这厮又搞了个什么世界最古老家族企业排行榜,中国企业无一入榜,而最古老企业之名号竟然被小日本的企业给夺去了!此时再写日升昌,便更多生了一分感慨啊!
之所以说日升昌“先进”,最主要的还是其管理特色,已经相当具备现代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制度了。简单的说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因此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书和《晋商》专题片里出现的错误,雷履泰,这位被称为“中国第一个银行家”的人,并非日升昌的真正创办人,他是日升昌的第一任总经理,是票号成立之后才把他请来的。日升昌另外一个非常吸引参观者的,也是能体现其先进之处的,就是其利用了汉语文字的博大精深所创造出来的防伪密码。这一密码由中文汉字组成,其密码表甚至可以正大光明的挂在柜台对面,这恐怕是让摩尔斯甚至达芬奇等所汗颜的吧。至于其工作原理,举个例子:“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这12个字挂在柜台对面,看起来似乎是提醒柜台人员防止假票,而其实这12个字每个字都代表了一个月份,谨是1月,防是2月,依此类推(中国农历月份)。怎么样,想不到吧?然后还有一首五律诗:“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总有报,到头必分明。生客多查看,斟酌而后行”。看似是诗,实际上这首诗的前六行每个字代表的是每月的初一到三十。接下来两句稍微分开一点,代表的是1-10的数字。最后还有“国宝流通”四个大字,代表的是万、千、百、十四个单位。因此如果是正月初一出银一万两,就是“谨堪生国”。不但起到了保密效果,还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就这一点,就不得不说汉字的深邃和中国人的智慧啊!
而日升昌由盛而衰进而消亡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中国社会动荡和蜕变的过程。在《晋商》专题片中曾经提到,光绪年间,日升昌北京分号掌柜了解到了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外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因此也相山西总号提出改组为银行,但遭到拒绝。该掌柜于是呼吁总号的老板们走出平遥,到北京,到上海这些大城市去看看。而这种状况,不恰恰就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的缩影么?所以最可怕的不是刀枪棍棒,不是尖船利炮,而是人心……
晋商的时代过去了,留给我们的只有让人遐想的大院和让人佩服的票号……晋商可说的太多,后生不过蜻蜓点水而已,需要学习和了解的还很多,故云“一言难尽”。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