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梁
格尔木是柴达木盆地里的一片绿洲,像这样的沙漠绿洲,自大柴旦以东随处可见,茶卡、乌兰、都兰、香加、香日德、德令哈等,凡是城镇和居民点,都是绿洲,诺木洪同样也是。
虽然已经在格尔木休整,但路过诺木洪时的惊心动魄依然让人陷入深深的遐想中。
神奇的贝壳梁
“美丽的都兰之乡,古老神奇的地方,山水之间留下了多少历史的沧桑,你看那鲁丝的岩画,古朴 犷放,你看那枯湖岸边,贝壳堆成了山梁……唐蕃古道遥远悠长,吐谷浑的云烟飘散在远方……美丽的都兰之乡,与时俱进的地方,城乡之间撒下了多少汗水与希望,看那察苏的华灯耀眼明亮,看那诺木洪大地,林海掀起了波浪……”这首《都兰之歌》的词作者之一是青海省的青年作家龙仁青,他的足迹应该踏遍了柴达木,他对诺木洪情有独钟。
诺木洪是都兰县的一个乡镇,也是沿青藏公路前往格尔木的必经之地。离开香日德时是下午,雨下的很大,郁郁葱葱的麦田过后,是一道山梁,翻过山梁便又是无际的荒漠,太阳挂在天际,起初还没感觉到什么,一会便深知它的毒辣,隔着车窗仍觉得皮肤被撕扯般的痛。
香日德距离诺木洪140多公里,可总觉得道路漫长,沙漠戈壁无休止纠缠般似乎没有尽头,四周很静,只有风的声音。
远远看到一道碧绿,心里异常激动,司机说那就是诺木洪。
诺木洪小的可怜,但30公里的林带却让人兴奋,沿着这道长长的绿色屏障一路向北跋涉30公里左右就是贝壳梁。
这是一个奇特的山梁,全部由贝壳和沙渍堆砌而成,长约2公里,底宽70米、顶宽30米,高5至10米。贝壳梁的贝壳最大如铜钱般大小,而多数只有指甲盖大,纹理较浅,层层叠叠,千姿百态。有专家认为,古贝壳地层堪称科研瑰宝,它是研究柴达木盆地以及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数万年以来的气候变迁、盐湖演变乃至预测今后气候变化趋势的宝贵地质历史资料。造物主是无情的,也是公平的,这是站在这里最大的感想。
贝壳梁是柴达木盆地演变中的宏伟篇章,地质学家认为,远古的柴达木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由海变成了湖,剧烈的造山运动在造就南昆仑、北祁连、西阿尔金山的过程中,也造就了众水向盆地中心汇聚,后经过无数次地质变化,湖水枯竭,贝类转向中心水洼,为求得最后的生存,挤往诺木洪北边这一最低处,形成了今天的壮观景象。
奇特的诺木洪文化
诺木洪的盛名还因为其独特的土著文化遗迹,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诺木洪文化遗存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是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土著文化。诺木洪文化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诺木洪、搭里他里哈、巴隆他温陶亥、香日德下柴克、上柴克、察汉乌苏夏日哈、可儿沟等20余处。该文化对我国羌族、吐谷浑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诺木洪文化遗址东靠海西哇河,西临搭里他里哈村,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遗址由三个小沙丘组成,呈品字形,三个沙丘之间是一片天然广场。其文化遗存主要是房子、土坯围墙、牲畜圈栏和木棺墓葬及大量出土文物。土坯围墙是以黄土土坯叠砌而成,土坯呈长方形。围墙有两种,一种是平面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一种是呈长方形或不规则长方形。房子都是方形或圆形的木结构建筑。另外还有一座大型牲畜圈栏,平面呈椭圆形。
诺木洪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各种石、骨制的生产工具,如石刀、骨针等;有陶制的生活用具,如曲腹陶盆、圈足陶碗、深腹陶杯、带耳盆等,陶质为夹砂粗红陶和夹砂灰褐陶;有铜制的斧、刀、镞、钺等形器,以及炼铜的用具残片与铜渣等;还有许多毛织品,原料为绵羊毛。有的还经过染色加工成线,并且织成毛布。出土文物中,还有骨笛、骨哨、陶牦牛等。这些文物曾在青海省博物馆内看到,当时对他们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今天在诺木洪眺望茫茫戈壁,很难想像我们的远古祖先是怎样在这片不毛之地上生活的。
考古专家从诺木洪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分析,当时诺木洪先民们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及狩猎业均有相当规模的发展。
枸杞“红”遍诺木洪
曾听很多人说起过诺木洪,认为诺木洪的枸杞一流,个大味美、晶莹剔透,品质要优于宁夏枸杞,没有宁夏枸杞“红”的原因,是规模开发还没有形成气候。
因此特别想去诺木洪农场去看看,因为那里有0.3万亩的枸杞经济林。诺木洪农场始建于1955年10月,海拔2790米,地势南高毗邻戈壁、北低接壤沼泽,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5公里,总面积近150平方公里。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光、热、水、电资源较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诺木洪农场拥有可耕地13.02万亩,粮油种植面积达8.8万亩,林地面积1.8万亩。近年来,诺木洪农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凭借诺木洪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名特优产品,孕育了优质粮油、柴杞、苗木、猪肉、紫皮大蒜、莴笋、食用百合、中藏药材等拳头产品,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商品粮油和“菜篮子”基地。
虽然因时间关系没有走进诺木洪农场,但幸运的是在这里遇到了都兰县农牧局的一位负责人。从他的介绍中得知,由于诺木洪农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形成的特色产品“柴杞”及其叶(天精草),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还原糖,钙、磷、铁含量丰富,并含锗、硒、铜等微量元素。因粒大、色正、肉多、籽少、皮薄、味甘甜,具有补肝益肾,添精补髓,益精明目之药效,畅销海内外。1983年获国家外经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被誉为“柴杞”;1994年10月获国家林业部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同年再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博览会金奖。此外,诺木洪农场还有一个知名品牌———紫皮大蒜。
来源: 西海商报
虽然已经在格尔木休整,但路过诺木洪时的惊心动魄依然让人陷入深深的遐想中。
神奇的贝壳梁
“美丽的都兰之乡,古老神奇的地方,山水之间留下了多少历史的沧桑,你看那鲁丝的岩画,古朴 犷放,你看那枯湖岸边,贝壳堆成了山梁……唐蕃古道遥远悠长,吐谷浑的云烟飘散在远方……美丽的都兰之乡,与时俱进的地方,城乡之间撒下了多少汗水与希望,看那察苏的华灯耀眼明亮,看那诺木洪大地,林海掀起了波浪……”这首《都兰之歌》的词作者之一是青海省的青年作家龙仁青,他的足迹应该踏遍了柴达木,他对诺木洪情有独钟。
诺木洪是都兰县的一个乡镇,也是沿青藏公路前往格尔木的必经之地。离开香日德时是下午,雨下的很大,郁郁葱葱的麦田过后,是一道山梁,翻过山梁便又是无际的荒漠,太阳挂在天际,起初还没感觉到什么,一会便深知它的毒辣,隔着车窗仍觉得皮肤被撕扯般的痛。
香日德距离诺木洪140多公里,可总觉得道路漫长,沙漠戈壁无休止纠缠般似乎没有尽头,四周很静,只有风的声音。
远远看到一道碧绿,心里异常激动,司机说那就是诺木洪。
诺木洪小的可怜,但30公里的林带却让人兴奋,沿着这道长长的绿色屏障一路向北跋涉30公里左右就是贝壳梁。
这是一个奇特的山梁,全部由贝壳和沙渍堆砌而成,长约2公里,底宽70米、顶宽30米,高5至10米。贝壳梁的贝壳最大如铜钱般大小,而多数只有指甲盖大,纹理较浅,层层叠叠,千姿百态。有专家认为,古贝壳地层堪称科研瑰宝,它是研究柴达木盆地以及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数万年以来的气候变迁、盐湖演变乃至预测今后气候变化趋势的宝贵地质历史资料。造物主是无情的,也是公平的,这是站在这里最大的感想。
贝壳梁是柴达木盆地演变中的宏伟篇章,地质学家认为,远古的柴达木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由海变成了湖,剧烈的造山运动在造就南昆仑、北祁连、西阿尔金山的过程中,也造就了众水向盆地中心汇聚,后经过无数次地质变化,湖水枯竭,贝类转向中心水洼,为求得最后的生存,挤往诺木洪北边这一最低处,形成了今天的壮观景象。
奇特的诺木洪文化
诺木洪的盛名还因为其独特的土著文化遗迹,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诺木洪文化遗存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是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土著文化。诺木洪文化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诺木洪、搭里他里哈、巴隆他温陶亥、香日德下柴克、上柴克、察汉乌苏夏日哈、可儿沟等20余处。该文化对我国羌族、吐谷浑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诺木洪文化遗址东靠海西哇河,西临搭里他里哈村,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遗址由三个小沙丘组成,呈品字形,三个沙丘之间是一片天然广场。其文化遗存主要是房子、土坯围墙、牲畜圈栏和木棺墓葬及大量出土文物。土坯围墙是以黄土土坯叠砌而成,土坯呈长方形。围墙有两种,一种是平面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一种是呈长方形或不规则长方形。房子都是方形或圆形的木结构建筑。另外还有一座大型牲畜圈栏,平面呈椭圆形。
诺木洪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各种石、骨制的生产工具,如石刀、骨针等;有陶制的生活用具,如曲腹陶盆、圈足陶碗、深腹陶杯、带耳盆等,陶质为夹砂粗红陶和夹砂灰褐陶;有铜制的斧、刀、镞、钺等形器,以及炼铜的用具残片与铜渣等;还有许多毛织品,原料为绵羊毛。有的还经过染色加工成线,并且织成毛布。出土文物中,还有骨笛、骨哨、陶牦牛等。这些文物曾在青海省博物馆内看到,当时对他们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今天在诺木洪眺望茫茫戈壁,很难想像我们的远古祖先是怎样在这片不毛之地上生活的。
考古专家从诺木洪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分析,当时诺木洪先民们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及狩猎业均有相当规模的发展。
枸杞“红”遍诺木洪
曾听很多人说起过诺木洪,认为诺木洪的枸杞一流,个大味美、晶莹剔透,品质要优于宁夏枸杞,没有宁夏枸杞“红”的原因,是规模开发还没有形成气候。
因此特别想去诺木洪农场去看看,因为那里有0.3万亩的枸杞经济林。诺木洪农场始建于1955年10月,海拔2790米,地势南高毗邻戈壁、北低接壤沼泽,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5公里,总面积近150平方公里。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光、热、水、电资源较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诺木洪农场拥有可耕地13.02万亩,粮油种植面积达8.8万亩,林地面积1.8万亩。近年来,诺木洪农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凭借诺木洪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名特优产品,孕育了优质粮油、柴杞、苗木、猪肉、紫皮大蒜、莴笋、食用百合、中藏药材等拳头产品,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商品粮油和“菜篮子”基地。
虽然因时间关系没有走进诺木洪农场,但幸运的是在这里遇到了都兰县农牧局的一位负责人。从他的介绍中得知,由于诺木洪农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形成的特色产品“柴杞”及其叶(天精草),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还原糖,钙、磷、铁含量丰富,并含锗、硒、铜等微量元素。因粒大、色正、肉多、籽少、皮薄、味甘甜,具有补肝益肾,添精补髓,益精明目之药效,畅销海内外。1983年获国家外经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被誉为“柴杞”;1994年10月获国家林业部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同年再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博览会金奖。此外,诺木洪农场还有一个知名品牌———紫皮大蒜。
来源: 西海商报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