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的日子,我想起芬兰的冬天。不是让人留恋的异国风光、雪域风情,而是那漫天的风雪,风雪中的道路,道路上被旅行者可能忽视的、脚下的砂子!
步出温暖如春的赫尔辛基机场,便进入了芬兰的冬季。望着陌生的城市,心中产生出身在异乡的感觉,兴奋而惴惴。在国内看到那些外国人都有一种傻呼呼的共同表情,那是脱离了生长的泥土,接不上地气的主要症状。我不知道初出国门的我是不是也 是这种傻样。汉语中常常用“两眼一抹黑”来形容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而“两眼一抹白”则是我对这个雪国城市的最初印象。临行前领导开会郑重嘱咐:在外人面前代表单位,在外地人面前代表XX,在外国人面前代表中国。考察团虽然有十几个人,但置身蓝眼隆鼻的人群,仍属“孟尔什维克”,因此怎么也趾高气扬不起来。只有相跟着年轻的小导游小心翼翼地问、小心翼翼地走,生怕出个什麽差池,影响正在“伟大复兴”的民族形象。踏雪走向广场上停着的大巴,身边的洋鬼子旁若无人地大步前行,我却不敢效仿,担心一不留神摔倒,真的出了洋相。由于注意力在路上,便发现了撒在雪地里的砂子,象是哪个工地运料车辆不经意撒的。原来芬兰先进的城市管理也不过尔尔啊,坐在车上我心里掠过一丝不屑。
由于丢失了属于我自己的北京时间,温暖舒适的宾馆里我开始失眠。为了不影响同伴休息,我站在窗前,用手擦擦玻璃上的雾气,欣赏窗外的夜景。远处,路灯通明,光芒中的雪花轻盈而生动,铲雪车彻夜忙碌着,推开的雪在路边变成雪埂。近处,几个穿带有反光标志服装的人,在清扫地下停车场出口的雪。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大的塑料桶,在一铲一铲地向出口和坡道撒着桶里的什么东西。我拿出望远镜一看,原来是撒的砂子!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我在人行道上、汽车站点、教堂台阶、公园门口、民俗村的小桥,凡是可能滑倒人的地方,都撒有这样的充满人情味儿的、爱的砂子!智者说:一花一天地,一砂一世界。我在这一粒粒砂子中,看到了其中蕴涵着的人文情怀!我至今也不知道那些砂子都是谁撒的。如果是城市管理者的安排,那将是一个多么为人民着想的政府;如果是人们自发的习惯和行动,那该是多么有爱心、有素质的人民!
回到自己的城市,朋友在接风宴上让我谈谈这次欧洲之行的见闻,并问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认真的回答:砂子。他们的反应是:靠,胡熏!显然是我的回答引起了他们的失望和反感。联想起我们生活的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城市,冬天早已没有了扫雪的习惯。莫管他人瓦上霜已成为一种悲哀,个人自扫门前雪也很难成为现实。每年雪天,在瑞雪兆丰年的同时,也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更是车祸、骨折病号的增长期,看吧,大街小巷已被车辆行人踩轧成溜冰场。听吧,事故引发的医疗、殡仪、赔付、车辆购置维修等巨额费用,增加了当地的GTP。细细想来,这种发展是极不人道的,这些问题也是本来可以避免的。一个骨折病号的医疗费、一次汽车挂擦的维修费,能买多少砂子?而一车防滑的砂子能让多少条道路上行人避免摔交,而避免一次事故,就是最合算的投资,就能产生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三十多年前,我那被打成反革命的伯父在为大队上扫雪时,就在大队部门口、小学校路上、踩成琉璃的水井台撒过煤渣。现在我们的城市没财力也没必要添置铲雪车,但买砂子的钱还是应该有的,也不用进口,就是楼顶做防水油毡用的绿豆砂(雪融化后还可回收)。各级官员都在讲,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连着大事,小事连着人心。实际上都在忙一些跟老百姓过日子无关的大事,什么时候管好了类似这种砂子粒儿大的小事,我们的政府和官员的心就和老百姓贴得更近了。
又是雪天了,我又想起赫尔辛基的砂子,心里暖暖的。
( 文章地址:http://www.blogcn.com/u/69/36/sdlcgaoshan/blog/31905376.html)
步出温暖如春的赫尔辛基机场,便进入了芬兰的冬季。望着陌生的城市,心中产生出身在异乡的感觉,兴奋而惴惴。在国内看到那些外国人都有一种傻呼呼的共同表情,那是脱离了生长的泥土,接不上地气的主要症状。我不知道初出国门的我是不是也 是这种傻样。汉语中常常用“两眼一抹黑”来形容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而“两眼一抹白”则是我对这个雪国城市的最初印象。临行前领导开会郑重嘱咐:在外人面前代表单位,在外地人面前代表XX,在外国人面前代表中国。考察团虽然有十几个人,但置身蓝眼隆鼻的人群,仍属“孟尔什维克”,因此怎么也趾高气扬不起来。只有相跟着年轻的小导游小心翼翼地问、小心翼翼地走,生怕出个什麽差池,影响正在“伟大复兴”的民族形象。踏雪走向广场上停着的大巴,身边的洋鬼子旁若无人地大步前行,我却不敢效仿,担心一不留神摔倒,真的出了洋相。由于注意力在路上,便发现了撒在雪地里的砂子,象是哪个工地运料车辆不经意撒的。原来芬兰先进的城市管理也不过尔尔啊,坐在车上我心里掠过一丝不屑。
由于丢失了属于我自己的北京时间,温暖舒适的宾馆里我开始失眠。为了不影响同伴休息,我站在窗前,用手擦擦玻璃上的雾气,欣赏窗外的夜景。远处,路灯通明,光芒中的雪花轻盈而生动,铲雪车彻夜忙碌着,推开的雪在路边变成雪埂。近处,几个穿带有反光标志服装的人,在清扫地下停车场出口的雪。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大的塑料桶,在一铲一铲地向出口和坡道撒着桶里的什么东西。我拿出望远镜一看,原来是撒的砂子!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我在人行道上、汽车站点、教堂台阶、公园门口、民俗村的小桥,凡是可能滑倒人的地方,都撒有这样的充满人情味儿的、爱的砂子!智者说:一花一天地,一砂一世界。我在这一粒粒砂子中,看到了其中蕴涵着的人文情怀!我至今也不知道那些砂子都是谁撒的。如果是城市管理者的安排,那将是一个多么为人民着想的政府;如果是人们自发的习惯和行动,那该是多么有爱心、有素质的人民!
回到自己的城市,朋友在接风宴上让我谈谈这次欧洲之行的见闻,并问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认真的回答:砂子。他们的反应是:靠,胡熏!显然是我的回答引起了他们的失望和反感。联想起我们生活的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城市,冬天早已没有了扫雪的习惯。莫管他人瓦上霜已成为一种悲哀,个人自扫门前雪也很难成为现实。每年雪天,在瑞雪兆丰年的同时,也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更是车祸、骨折病号的增长期,看吧,大街小巷已被车辆行人踩轧成溜冰场。听吧,事故引发的医疗、殡仪、赔付、车辆购置维修等巨额费用,增加了当地的GTP。细细想来,这种发展是极不人道的,这些问题也是本来可以避免的。一个骨折病号的医疗费、一次汽车挂擦的维修费,能买多少砂子?而一车防滑的砂子能让多少条道路上行人避免摔交,而避免一次事故,就是最合算的投资,就能产生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三十多年前,我那被打成反革命的伯父在为大队上扫雪时,就在大队部门口、小学校路上、踩成琉璃的水井台撒过煤渣。现在我们的城市没财力也没必要添置铲雪车,但买砂子的钱还是应该有的,也不用进口,就是楼顶做防水油毡用的绿豆砂(雪融化后还可回收)。各级官员都在讲,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连着大事,小事连着人心。实际上都在忙一些跟老百姓过日子无关的大事,什么时候管好了类似这种砂子粒儿大的小事,我们的政府和官员的心就和老百姓贴得更近了。
又是雪天了,我又想起赫尔辛基的砂子,心里暖暖的。
( 文章地址:http://www.blogcn.com/u/69/36/sdlcgaoshan/blog/31905376.html)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