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
和顺
和顺是腾冲的一个乡,在和顺的巷子里,我给朋友发信息,告诉他们:“这个地方可以让人迈着悠悠的台步走路,你们来吧,将广州的那种步伐丢弃。”
在“风水”极好的李氏宗祠里,阳光被窗棂分隔成一束一束,渗透进来。在这里感觉阳光,似乎它是一种来自宇宙深处的能量,它释放着天地中超越生与死的独特语言,这种语言蕴含了世界的一切:诞生与衰老的周而复始,静寂与喧嚣的交替 ,创造与毁灭的往返,还是存在与与之相反的状态……
和顺,居于一个风水十分奇妙的坝子,四周青山环拱:东翔来凤、南腾黑龙、西架马鞍、北擂鼓顶。这“凤”“龙”“鞍”“鼓”诸山是清一色的火山。先人也许是因为感叹照在村前小河里的流红淌金的阳光,就把这儿取名“阳温暾”(阳光温暖之意),后因村前的河,又取名“河顺”,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便正式有了现在的名字“和顺”。
村落依傍着后面的山坳面建,房屋顺着坡脚走,沿河岸而向上延伸,整个村子就象一个巨型的“马蹄窝”。走在路上,遇上的男人不管是荷锄的、挑龚的、持伞的,都那么斯文儒雅,知书达理;在家的女人说话都轻声细语、做事收声敛气。每一姓氏都拥有自家姓氏的巷道,自成生活体系。后来才知,这个村庄亦农亦商亦儒的生活方式。
阳光下的和顺,空气中似乎收贮着一种悠远的祖先的血脉中传下来的浓浓的汉文化的气息。在元、明时期,从中原走来的一队队士兵,在此镇守边关,从此于此繁衍生息;自明清之后,在6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边陲古道的马铃声,记录着中、缅、印的商贸历史;滇缅血战也成为过去,而和顺依时而存。
我行走在和顺幽深的巷道,寻觅小巷人家的故事。这里面不仅有凄苦,也有悲壮和辉煌。
和顺,人多地少,地处西南古丝路要冲,于是“穷走夷方急走场”,一代代和顺人为谋生“苦钱”,顺西南古丝道出发,远走他乡,从商办实业,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南亚及其他13个国家和地区,至今有一万多人侨居海外,形成了“海外的和顺”,这使和顺乡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
历史上,和顺乡曾涌现出缅王国师尹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毛泽东的老师,他的父亲李曰垓,是蔡锷护国军第一军的秘书长,著名的《讨袁檄文》即出自他的手笔)、云南大学校长寸树声,还有“翡翠大王”寸尊福,富甲一方的“永茂和”商号。和顺自古有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这里有被誉为“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和顺图书馆,保存完好的文昌官;在这块土地上还保留具有典型汉文化风格的古建筑群和各具建筑特色的宗祠,如张、刘、尹、寸、贾、李、钏八大姓的宗祠,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式样各异。这些都使和顺具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淀了浓郁的人文气息,与这里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秀美自然风光“珠联壁合,相得益彰”。走进一座座明清古寺、古碉、古城,走进一座座清幽古老的院落和一道道石板小巷,走过一道道的贞节牌坊,你会在一种特别的文化氛围中受到震撼。
一个老奶奶,提着篮,可能刚从地里摘菜回来,她走向李家巷,身着一袭裘皮大衣。此时的我已基本了解和顺,这一幕也不足为奇。你不论去到哪一家,总会不经意地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比方说,你刚刚看到的丢在屋角的那个东西就是一个来自俄罗斯的烧碳的熨斗,曾熨过长衫马褂,也熨过西服与中山装。
多年来的和顺,外表越来越新,路也比从前“走夷”的人们走的路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专为心爱的女人建的能遮风挡雨的洗衣亭还是在用,但歇脚亭已失去了往日的用途,许多的房子也因年久失修,几近坍塌。老人说,正因为从前的人有钱建而后人无钱修,所以,很多在海外的和顺人也就不怎么回来了。而经过广为宣传的和顺,人仍然越来越多。
和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力透纸背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自然环境的结合,除此,很多地方都“和顺”。
和顺是腾冲的一个乡,在和顺的巷子里,我给朋友发信息,告诉他们:“这个地方可以让人迈着悠悠的台步走路,你们来吧,将广州的那种步伐丢弃。”
在“风水”极好的李氏宗祠里,阳光被窗棂分隔成一束一束,渗透进来。在这里感觉阳光,似乎它是一种来自宇宙深处的能量,它释放着天地中超越生与死的独特语言,这种语言蕴含了世界的一切:诞生与衰老的周而复始,静寂与喧嚣的交替 ,创造与毁灭的往返,还是存在与与之相反的状态……
和顺,居于一个风水十分奇妙的坝子,四周青山环拱:东翔来凤、南腾黑龙、西架马鞍、北擂鼓顶。这“凤”“龙”“鞍”“鼓”诸山是清一色的火山。先人也许是因为感叹照在村前小河里的流红淌金的阳光,就把这儿取名“阳温暾”(阳光温暖之意),后因村前的河,又取名“河顺”,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便正式有了现在的名字“和顺”。
村落依傍着后面的山坳面建,房屋顺着坡脚走,沿河岸而向上延伸,整个村子就象一个巨型的“马蹄窝”。走在路上,遇上的男人不管是荷锄的、挑龚的、持伞的,都那么斯文儒雅,知书达理;在家的女人说话都轻声细语、做事收声敛气。每一姓氏都拥有自家姓氏的巷道,自成生活体系。后来才知,这个村庄亦农亦商亦儒的生活方式。
阳光下的和顺,空气中似乎收贮着一种悠远的祖先的血脉中传下来的浓浓的汉文化的气息。在元、明时期,从中原走来的一队队士兵,在此镇守边关,从此于此繁衍生息;自明清之后,在6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边陲古道的马铃声,记录着中、缅、印的商贸历史;滇缅血战也成为过去,而和顺依时而存。
我行走在和顺幽深的巷道,寻觅小巷人家的故事。这里面不仅有凄苦,也有悲壮和辉煌。
和顺,人多地少,地处西南古丝路要冲,于是“穷走夷方急走场”,一代代和顺人为谋生“苦钱”,顺西南古丝道出发,远走他乡,从商办实业,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南亚及其他13个国家和地区,至今有一万多人侨居海外,形成了“海外的和顺”,这使和顺乡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
历史上,和顺乡曾涌现出缅王国师尹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毛泽东的老师,他的父亲李曰垓,是蔡锷护国军第一军的秘书长,著名的《讨袁檄文》即出自他的手笔)、云南大学校长寸树声,还有“翡翠大王”寸尊福,富甲一方的“永茂和”商号。和顺自古有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这里有被誉为“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和顺图书馆,保存完好的文昌官;在这块土地上还保留具有典型汉文化风格的古建筑群和各具建筑特色的宗祠,如张、刘、尹、寸、贾、李、钏八大姓的宗祠,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式样各异。这些都使和顺具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淀了浓郁的人文气息,与这里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秀美自然风光“珠联壁合,相得益彰”。走进一座座明清古寺、古碉、古城,走进一座座清幽古老的院落和一道道石板小巷,走过一道道的贞节牌坊,你会在一种特别的文化氛围中受到震撼。
一个老奶奶,提着篮,可能刚从地里摘菜回来,她走向李家巷,身着一袭裘皮大衣。此时的我已基本了解和顺,这一幕也不足为奇。你不论去到哪一家,总会不经意地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比方说,你刚刚看到的丢在屋角的那个东西就是一个来自俄罗斯的烧碳的熨斗,曾熨过长衫马褂,也熨过西服与中山装。
多年来的和顺,外表越来越新,路也比从前“走夷”的人们走的路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专为心爱的女人建的能遮风挡雨的洗衣亭还是在用,但歇脚亭已失去了往日的用途,许多的房子也因年久失修,几近坍塌。老人说,正因为从前的人有钱建而后人无钱修,所以,很多在海外的和顺人也就不怎么回来了。而经过广为宣传的和顺,人仍然越来越多。
和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力透纸背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自然环境的结合,除此,很多地方都“和顺”。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