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旅游保险市场遇冷谁之责?

[日期:2007-06-01] 来源:乐途旅游  作者: [字体: ]
  近日,欢乐谷的水晶神翼飞行式过山车接连发生故障,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如果游客在游乐场出现了意外,就会涉及到赔偿问题。但是据了解,游乐园在保险方面却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也折射出整个旅游保险市场中所存在的缺陷。

  近年来,与我国火爆的旅游业相比,旅游保险市场的发展显得冷冷清清。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除了20%左右的游客由旅行社办理保险外,绝大部分 出游者均处于无保险状态,每年至少应有70亿元保费潜力的旅游保险市场,实际却只有约10%至20%的收入。

  谈及旅游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人们常常归咎于社会公众薄弱的保险意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人在这一方面的确相差甚远。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每年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约有8000万人,几乎全部购买了旅游保险;而我国仅在2005年出入境总人数就达1.5亿人次,国内出游人数达12亿人次,购买旅游保险的尚不足1%。旅游保险消费需求的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旅游保险市场的发展。

  然而,如果把公众缺乏保险意识夸大作为旅游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未免不公。需求不足固然无法将市场活力释放出来,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商品提供者首先应生产出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刺激出消费者的购买欲继而才能推动该商品在市场上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越是质优价美,越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就越能带来市场的火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保险这种服务也可被看作是一种商品。在旅游保险的提供者——保险公司看来,旅游保险的成本高、收益少,所以不愿在这个“商品”的设计与销售上多花人力、物力,宁愿采取赠品式销售策略。在这种观点左右下,相应地造成了旅游保险自身的种种缺陷,如保险品种单一、理赔难、购买不便等等。这种离游客实际需求甚远的“商品”,在市场上又怎么会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呢?这是本应成为市场追抢的“香饽饽”沦为保险业内下品的主要原因。

  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公众因对其缺乏了解,关注较少,对新型商品的消费意识会显得非常淡薄。正是在商品生产者对新商品的不断完善和制定、推行销售战略的过程中,公众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意识才日渐成熟。保险行业也不例外。保险业在到达中国之初,国人对“保险”为何物都搞不明白,更别说为将来未必发生的风险花上一笔钱,那时候公众的保险意识岂止是“薄弱”。而在2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迅猛,公众的保险意识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乃至迅猛的发展。以人们求职、工作为例,“三险”是工作待遇里必不可少的一项,不少大公司为吸引优秀人才,甚至把“三险”的范围扩大到“五险”。由此可见,在旅游保险的消费上,公众的兴趣和意识也是可以发掘、培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分担旅途风险、解决游客后顾之忧的好产品的生产者——保险公司会拿出多少行动服务消费者。

  我们相信,随着国人的口袋越来越鼓,假日越来越多,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分工不断细化,能满足游客实际之需的旅游保险产品最终会源源不断问世。毕竟,至少70亿元的“大蛋糕”,是任何一家保险公司不容忽视也难以抵御的诱惑。(来源:市场报)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