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丛绿 摄影/薛源
早在700年前,上海浦东的三林小镇便是有名的“刺绣之乡”,绣花姑娘们拥有同一个好听的名字——“绣娘”。她们曾多次走出国门展示技艺,而美国里根总统的绣花枕套、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刺绣披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真丝睡袍,都出自于她们的绣花针……
在现代化的进程面前,浦东已由昔日的葱郁农田演变成高楼林立,而现代的机绣、电脑绣则将传统的手工刺绣逼迫得越来越狭仄。发展的城市,常常会不经意地遗忘历史,三林刺绣这一延传数百年的民族记忆,该如何接续它的生命力?
会绣花的“绣郎”
这是几件典雅的真丝睡袍,悬挂在“三林绣庄”的展示厅里,胸前的镂花、腰间的褶皱、裙摆的花边,都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绣出,在幽幽的灯光下,如同一个醇香的梦。任哪一个女人,都抵御不了这样芬芳的诱惑,难怪贵为女王的伊丽莎白,也不远万里订做了一件。为做这件睡袍,三林的绣娘们共用了390个小时。
个子高高、大手大脚的曹琪能指着其中几件睡袍,有些羞涩地说:“这是我绣的。”一语惊人,我们都瞪大了眼睛,无法想象他的大手拈着绣花针的模样。后来才知道,这位在三林镇文广中心和三林绣庄从事刺绣保护工作的“绣郎”,出身于刺绣世家,他的曾祖母、祖母和母亲都是有名的三林绣娘。他很多年都工作在浦东颇有影响的绣衣二厂,后来随着刺绣企业的衰落,不得不离开了二厂,但多年来的刺绣情结却始终萦绕。于是他花去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查阅史料,寻访老艺人,搜寻与三林刺绣及传统文化有关的珍贵资料。几年来,他用于记录的圆珠笔报废了近百支,装了整整一塑料袋。据他讲,搜集工作完成后,他想效法古人为报废的圆珠笔建一个“笔冢”。
现在,他所集编的15万字的史料集《三林风情》已经印刷成册,其中有关三林刺绣史的内容填补了研究空白。
“三林会绣花的多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兴盛的时期,妇女、老人、孩子,甚至男人——全家都绣花。” 曹琪能告诉我们。
三林绣史
关于刺绣的起源,中国南北流传着不同的传说。有关江南刺绣的缘起,与一个叫“女红”的女孩子有关。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避居江南,仲雍的小孙女名叫女红,她缝衣时不慎被针刺破了手指,鲜血染红了衣服,她由此受到启发,就用五彩染线,仿照编辫子的结构,用7天7夜制成一件绣衣。她似乎是远古传说中最早的绣女形象,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针线活儿都叫做“女红”。
三林刺绣,就脱胎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上海露香园顾绣——江南刺绣的著名流派和杰出代表。中国传统有四大类刺绣——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顾绣并不在其中,然而这并不妨碍顾绣的名动天下。它多以宋元名画为摹本,采用不同的针法,表现山、云、水、天等虚无缥缈的意境,几乎可以和原画乱真。顾绣之所以得名,是由于它形成于明代上海名士顾名世家中。顾名世与当时文化名人们,如董其昌等过往甚密,家中女眷也都工诗善画,在针线活上也都显露出灵秀之气。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当年的情景:生活在士大夫家庭之中的女子,生活悠闲,不必为生计操心,又受到书画艺术的浸润,所做的针线女红全为了怡情养性。兴之所至,女子们将山水人物画绣在绣品上,于是逐渐形成了以针作画、画绣结合的“画绣”。据说顾名世长子的小妾缪液,擅长山水人物,她曾经绣成一幅“停针图”,穷态极妍,全城人都为之轰动,蜂拥前去观看。她的绣品让一个扬州富商惊叹不已,硬是用汉玉连环和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美人图交换了去。名动天下的大画家董其昌曾经三次为顾绣题款,并赞叹顾名世的孙媳、被称为“顾绣第一人”的韩希孟所绣“巧极天功”。他的大力举荐,对于顾绣享誉四海具有重要作用。
后来顾家家世败落,顾名世的曾孙女顾玉兰年轻守寡,以刺绣维持生计,受三林塘人张集照顾,住在三林塘张集住处。顾玉兰在感激之余,广招青年女子,传授刺绣技能,三林和周边的年轻女子都闻风而来,顾玉兰为此声名大噪。张集晚年带着全家迁居到了松江,顾玉兰也一同前往,于是后来就有顾绣发源于松江之说,而很少有人知道此前三林刺绣已经尽得顾绣精华。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三林人陆桂根创办了以刺绣为业的“旗美公司”,让镇上作场加工绣成衣,形成了三林史上第一次刺绣高潮。虽然刺绣在三林从未间断过,但由于它的工艺要求高,而且绣片多是丝绸缎料,价格昂贵,稍有闪失,损失就比较严重,所以从业的多数是年轻心细的姑娘。而且三林靠近市区,当地人大都以种菜为生,因此到解放前夕,三林刺绣已经濒临绝境。
1954年,由于成立了三林缝绣合作社,急需大批刺绣人员,所以刺绣艺人杨林宝之后杨彩英等人来三林发展刺绣业务,成立绣花总站免费教授女工。绣娘们新创了几十种针法,将三林特有的抽、拉、雕刺绣工艺加以发扬。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三林刺绣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刺绣业进入了三林的千家万户,几乎家有女子必有绣娘,美国里根总统的绣花枕套、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刺绣披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真丝睡袍,都出自于她们的绣花针。1983年5月,27岁的绣娘康美莉更是被选派出国,在法国卢浮宫展示刺绣艺术。
学堂里来了刺绣娘
现在,温润的绣娘康美莉就站在三林绣庄的绣花厅里,拿给我们看几位小学生的绣品。那都是些稚气、纯朴的图案,用针也显得生涩,但绣品却显露着生机和喜悦。康美莉说,这些都是她教的孩子们绣的,图案也是孩子们自己绘制的。
在经历了解放前濒临绝境的危险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机绣的快速发展,机绣和电脑绣的产品逐渐取代了手工刺绣,三林刺绣再次濒临失传的危险。这一危险,是现代化进程中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困境。
为此,三林镇做出了很多努力:组织人员到民间挖掘三林刺绣,对明清刺绣作品加以保护,举办刺绣艺术展览,组织刺绣艺人对三林刺绣工艺进行研究,成立三林绣庄,将三林刺绣艺术申报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原本已经歇业在家的康美莉,也被重新聘请到三林绣庄,在她的辅导下,如今三林中学、三林小学开始有了刺绣课,刺绣工艺后继无人的状况得以改变。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许多民间文化艺术经历了断层,有些已经永远失去。与它们相比,三林刺绣是幸运的,因为它毕竟可以在现代化的当下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尽管带着些刻意和商业化的痕迹。传统的河流不断奔流,一头连接着古老的历史,另一头通向浩瀚的世界海洋,也许有一天,三林刺绣会超越国界,绣出一幅新天地。
早在700年前,上海浦东的三林小镇便是有名的“刺绣之乡”,绣花姑娘们拥有同一个好听的名字——“绣娘”。她们曾多次走出国门展示技艺,而美国里根总统的绣花枕套、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刺绣披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真丝睡袍,都出自于她们的绣花针……
在现代化的进程面前,浦东已由昔日的葱郁农田演变成高楼林立,而现代的机绣、电脑绣则将传统的手工刺绣逼迫得越来越狭仄。发展的城市,常常会不经意地遗忘历史,三林刺绣这一延传数百年的民族记忆,该如何接续它的生命力?
会绣花的“绣郎”
这是几件典雅的真丝睡袍,悬挂在“三林绣庄”的展示厅里,胸前的镂花、腰间的褶皱、裙摆的花边,都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绣出,在幽幽的灯光下,如同一个醇香的梦。任哪一个女人,都抵御不了这样芬芳的诱惑,难怪贵为女王的伊丽莎白,也不远万里订做了一件。为做这件睡袍,三林的绣娘们共用了390个小时。
个子高高、大手大脚的曹琪能指着其中几件睡袍,有些羞涩地说:“这是我绣的。”一语惊人,我们都瞪大了眼睛,无法想象他的大手拈着绣花针的模样。后来才知道,这位在三林镇文广中心和三林绣庄从事刺绣保护工作的“绣郎”,出身于刺绣世家,他的曾祖母、祖母和母亲都是有名的三林绣娘。他很多年都工作在浦东颇有影响的绣衣二厂,后来随着刺绣企业的衰落,不得不离开了二厂,但多年来的刺绣情结却始终萦绕。于是他花去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查阅史料,寻访老艺人,搜寻与三林刺绣及传统文化有关的珍贵资料。几年来,他用于记录的圆珠笔报废了近百支,装了整整一塑料袋。据他讲,搜集工作完成后,他想效法古人为报废的圆珠笔建一个“笔冢”。
现在,他所集编的15万字的史料集《三林风情》已经印刷成册,其中有关三林刺绣史的内容填补了研究空白。
“三林会绣花的多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兴盛的时期,妇女、老人、孩子,甚至男人——全家都绣花。” 曹琪能告诉我们。
三林绣史
关于刺绣的起源,中国南北流传着不同的传说。有关江南刺绣的缘起,与一个叫“女红”的女孩子有关。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避居江南,仲雍的小孙女名叫女红,她缝衣时不慎被针刺破了手指,鲜血染红了衣服,她由此受到启发,就用五彩染线,仿照编辫子的结构,用7天7夜制成一件绣衣。她似乎是远古传说中最早的绣女形象,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针线活儿都叫做“女红”。
三林刺绣,就脱胎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上海露香园顾绣——江南刺绣的著名流派和杰出代表。中国传统有四大类刺绣——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顾绣并不在其中,然而这并不妨碍顾绣的名动天下。它多以宋元名画为摹本,采用不同的针法,表现山、云、水、天等虚无缥缈的意境,几乎可以和原画乱真。顾绣之所以得名,是由于它形成于明代上海名士顾名世家中。顾名世与当时文化名人们,如董其昌等过往甚密,家中女眷也都工诗善画,在针线活上也都显露出灵秀之气。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当年的情景:生活在士大夫家庭之中的女子,生活悠闲,不必为生计操心,又受到书画艺术的浸润,所做的针线女红全为了怡情养性。兴之所至,女子们将山水人物画绣在绣品上,于是逐渐形成了以针作画、画绣结合的“画绣”。据说顾名世长子的小妾缪液,擅长山水人物,她曾经绣成一幅“停针图”,穷态极妍,全城人都为之轰动,蜂拥前去观看。她的绣品让一个扬州富商惊叹不已,硬是用汉玉连环和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美人图交换了去。名动天下的大画家董其昌曾经三次为顾绣题款,并赞叹顾名世的孙媳、被称为“顾绣第一人”的韩希孟所绣“巧极天功”。他的大力举荐,对于顾绣享誉四海具有重要作用。
后来顾家家世败落,顾名世的曾孙女顾玉兰年轻守寡,以刺绣维持生计,受三林塘人张集照顾,住在三林塘张集住处。顾玉兰在感激之余,广招青年女子,传授刺绣技能,三林和周边的年轻女子都闻风而来,顾玉兰为此声名大噪。张集晚年带着全家迁居到了松江,顾玉兰也一同前往,于是后来就有顾绣发源于松江之说,而很少有人知道此前三林刺绣已经尽得顾绣精华。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三林人陆桂根创办了以刺绣为业的“旗美公司”,让镇上作场加工绣成衣,形成了三林史上第一次刺绣高潮。虽然刺绣在三林从未间断过,但由于它的工艺要求高,而且绣片多是丝绸缎料,价格昂贵,稍有闪失,损失就比较严重,所以从业的多数是年轻心细的姑娘。而且三林靠近市区,当地人大都以种菜为生,因此到解放前夕,三林刺绣已经濒临绝境。
1954年,由于成立了三林缝绣合作社,急需大批刺绣人员,所以刺绣艺人杨林宝之后杨彩英等人来三林发展刺绣业务,成立绣花总站免费教授女工。绣娘们新创了几十种针法,将三林特有的抽、拉、雕刺绣工艺加以发扬。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三林刺绣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刺绣业进入了三林的千家万户,几乎家有女子必有绣娘,美国里根总统的绣花枕套、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刺绣披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真丝睡袍,都出自于她们的绣花针。1983年5月,27岁的绣娘康美莉更是被选派出国,在法国卢浮宫展示刺绣艺术。
学堂里来了刺绣娘
现在,温润的绣娘康美莉就站在三林绣庄的绣花厅里,拿给我们看几位小学生的绣品。那都是些稚气、纯朴的图案,用针也显得生涩,但绣品却显露着生机和喜悦。康美莉说,这些都是她教的孩子们绣的,图案也是孩子们自己绘制的。
在经历了解放前濒临绝境的危险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机绣的快速发展,机绣和电脑绣的产品逐渐取代了手工刺绣,三林刺绣再次濒临失传的危险。这一危险,是现代化进程中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困境。
为此,三林镇做出了很多努力:组织人员到民间挖掘三林刺绣,对明清刺绣作品加以保护,举办刺绣艺术展览,组织刺绣艺人对三林刺绣工艺进行研究,成立三林绣庄,将三林刺绣艺术申报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原本已经歇业在家的康美莉,也被重新聘请到三林绣庄,在她的辅导下,如今三林中学、三林小学开始有了刺绣课,刺绣工艺后继无人的状况得以改变。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许多民间文化艺术经历了断层,有些已经永远失去。与它们相比,三林刺绣是幸运的,因为它毕竟可以在现代化的当下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尽管带着些刻意和商业化的痕迹。传统的河流不断奔流,一头连接着古老的历史,另一头通向浩瀚的世界海洋,也许有一天,三林刺绣会超越国界,绣出一幅新天地。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