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绝壁上的史诗——永远消逝的三峡古栈道

[日期:2007-06-01] 来源:乐途旅游  作者: [字体: ]
绝壁上的史诗——永远消逝的三峡古栈道_绝壁上的史诗——永远消逝的三峡古栈道_乐途旅游网

绝壁上的史诗——永远消逝的三峡古栈道

  更令人惊讶的则是大宁河沿岸绝壁上古栈道方形石孔的数量。据《巫溪县志》载:“南下段从宁厂起,沿大宁河右岸南下,至巫山龙门峡口,全程旧称270里,岩壁上现存架木石孔6800余个。”另据《巫山县志》载:“自龙门峡起沿大宁河西岸绝壁北上,均匀排列石方孔,一般距水面20米左右……至大宁盐厂共有6888个。” 2000年4月20日,巫山县原旅游局长龚源鼎先生,亲自带领几个 年轻人进行了实地考察,一孔一孔地数,一段一段地查,得出了“从龙门峡口至涂家坝50公里长的小三峡,共有栈道孔4288个,占大宁河古栈道孔6888个的62.3%”的准确数字。巫山境内的河道约占大宁河主河道全长的三分之二,所以,上面的三组数字是基本吻合的,如果再把北上段的石孔数字加上,石孔总数当在1万个以上!

  数量如此之多的石孔是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凿成的呢?

  有的专家认为,大宁河栈道的修建之所以有这样的规模,应和秦汉时期大开巴蜀之道相关,中国古代只有秦汉时期大规模修建过栈道,而且大宁河30×30厘米的栈道孔是秦汉时期栈道孔的标准尺寸。

  至于凿孔的方法,龚源鼎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从悬崖底搭脚手架,在岩石上钻孔;另外一种是从悬崖顶吊绳子下来凿孔。巫山采用了第一种猜测的做法,曾在小三峡的滴翠峡仿建古栈道80米,结果80多人工作了3个月才完成,共花去木材50立方米。工程还动用了风钻、机动船等古代没有的先进工具。1000多年前,科技不能与今天相比,可想而知400公里的古栈道是一项难度多么巨大的工程。

  大宁河栈道用途之谜

  石孔乃秦汉新凿,以用竹笕引盐泉到大昌熬制。——《大宁县志》

  大宁河古栈道的用途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专家们争论已久的一个话题。

  关于古栈道的来历,《巫山县志》记载:汉永丰7年(公元64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大宁县志》记载为“石孔乃秦汉新凿,以用竹笕引盐泉到大昌熬制”。有民间传说这是诸葛亮伐魏的通道——诸葛亮屯兵城口,伐魏时,沿栈道出巫峡,来时在石孔中铺上木桩和木板,便于军队通行;撤退时,一边走一边撤除木桩和木板,使敌人无法追击。

  当然,关于栈道是因战争需要修建的说法还有多种,比如宋太祖出师平蜀、薛刚反唐、张献忠入川都曾用过此道。

  凡此种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种种争论里面,“盐运”之说始终占据上风。

  大宁河古栈道的起点就在千年盐业古镇——宁厂镇(旧时称大宁场)。宁厂古镇位于巫溪县城北15公里处的大宁河支流后溪河下游,距大宁河不到两公里,白鹿盐井就在北岸的宝源山麓。而这里所说的“白鹿盐井”,其实乃是指始于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年—994年)大宁监官雷说所建之“龙池”,涌流不绝的天然盐泉即由山麓岩洞流入龙池之中。龙池高于河面7米左右,而古栈道起点第一孔就在“白鹿盐井”附近。有的专家比如刘卫国、任桂园认为,既然起点在大宁盐场,就证明古栈道与宁场的盐业直接有关。

  是否如此呢?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