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绝壁上的史诗——永远消逝的三峡古栈道

[日期:2007-06-01] 来源:乐途旅游  作者: [字体: ]
绝壁上的史诗——永远消逝的三峡古栈道_绝壁上的史诗——永远消逝的三峡古栈道_乐途旅游网

绝壁上的史诗——永远消逝的三峡古栈道

  三峡古栈道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战国策·秦策》

  在三峡大坝蓄水之前,当航船行驶在三峡峡谷之中,到处可见绝壁上的栈道。

  在风箱峡“风箱”一侧的绝壁上,镌刻着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天梯津隶”、“开辟奇功”。这八个大字所描述、赞美的就是被称为“三峡三谜”之一的古栈道。

  栈道这种常见于险峻山区的道路形式,中国古已有之,而目前所知的最早记载 是在战国时期。《战国策·秦策》中秦昭王的丞相范雎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可知栈道在当时已经十分发达了。相传秦国所修的金牛道,便是中国最早的栈道。当然,不止在中国,国外也有栈道。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唐玄奘取经路上越葱岭时曾过悬渡山栈道,这条所谓的栈道就是在悬崖的石壁上凿一些石眼,欲过之人手拿两个木橛子,双手交替插石眼而过。那种栈道,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力气,断然是过不去的。目前看来,栈道在中国最为发达,而且集中于山峦重叠、道路艰险的秦巴地区。

  毫无疑问,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催生了古栈道的开凿。在三峡一带,山崇岭峻,滩险流急,交通历来都极为艰难。自战国以来,直至晚清,蜀中先民们为解决高山峡谷中的交通问题,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在绝壁之上凿孔架木、设栏盖棚,或者硬生生地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道路。峡区这类道路,主要有木栈道和凹槽式石栈道两种:木栈道是在石壁上凿孔,打进粗木桩,在露出的横木上再铺木板;凹槽式石栈道是在崖壁上凿出供人行走的“槽”。

  我们平常所说的三峡古栈道就是指这些石槽道。

  从远处看,这些栈道隐隐约约如羊肠小道,大部分路段只有一米来宽,最宽处也不过两米左右,像是一根细细的腰带,高悬在离江面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上。这样的栈道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代山区道路,在陕西四川重庆湖北交界一带较为集中。这些表面简陋的栈道就此将几乎不可逾越的天堑变成了通途

  三峡古栈道全长五六十公里。瞿塘峡段从奉节县草堂河口东岸起,至巫山县大溪对岸的状元堆山,长约10公里;巫峡段从巫山县对岸起,至川鄂两省交界处的青莲溪止,长约30公里;其余则零星分布在西陵峡中。资料记载,栈道凿成之后,路面一度较为宽阔,车来马往,纤夫可与轿工并肩而行;后来由于岩石风化,栈道变得越来越窄。

  在漫长的古代,长江是中国通行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通道,从上游到下游及其支流,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水上交通网络。然而,三峡水路之险也闻名天下。湖北巴东县90多岁的船老大谭邦武说,上起奉节,下至宜昌,凶滩恶水,每年至少有1000多人葬身江底。这样的状况,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葛洲坝工程建成、水位涨高之后才改变。在过去,由于水路的凶险,尤其是洪水季节,经常要封航,封航之时,商旅往来就要靠江边的这些栈道。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沿江公路的修建和长江通航条件的极大改善,这些早已风化的古道大多被废弃,鲜有行人问津,只有徒步穿越三峡的旅行者偶尔造访那里,保存较好的也仅有奉节往东瞿塘峡内的一段,通行相对容易。

  这些石槽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观,而石槽道在三峡地区不仅最典型,且留存最多,在瞿塘峡内最长一段就有200多米。此外,这条道路所使用的很多工程手法,在今天的公路建设中还在大量使用,比如使用炸药开路,采用与碥道类似的隧道,路面的高度要考虑洪水水位等。而这条道路开通的最大意义,一是沟通了巫山和奉节之间最直接的联系,二是给瞿塘峡创造了非常好的纤夫道,间接促进了水上航运的发展。

  但如今,它已经沉睡在波澜不兴的江水之下了。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