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兼顾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 敦煌国宝该喘息

[日期:2007-06-01]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
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世界旅游者的目光。_兼顾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 敦煌国宝该喘息_乐途旅游网

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世界旅游者的目光。

  9月15日上午,第三届敦煌飞天文化旅游节在甘肃省敦煌市开幕,莫高窟再度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旅游业内人士预计,由于这次文化旅游节持续一个多月,在时间上与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旅游旺季相连,莫高窟作为敦煌的标志将再度迎来旅游高峰。

  然而,蜂拥而至的游客却不是莫高窟所能承受的。以泥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能以较好的面貌保存千余年,已是不小的奇 迹。千年来风沙的侵蚀、雨水的渗入,加剧了石窟的衰败,但近100年来,随着自然、人为破坏的加剧,莫高窟崖体侵蚀、洞窟坍塌、塑像断裂、壁画脱落问题日益突出。目前,莫高窟的所有洞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病害。尽管专业人员进行了富有成效地治理,但是,石窟整体衰老的趋势难以逆转。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种用脆弱材料制成的艺术,敦煌要实现永久保存已变得越来越困难。

  游客增多使莫高窟过度“疲劳”

  统计数据显示,自1979年以来,到莫高窟旅游的国内外游客逐年增长:1984年突破10万人次,1998年突破20万人次,2001年突破30万人次,2004年达到43万人次,2005年又增加到47万人次!迄今为止,莫高窟共接待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总数已经超过400万人次。

  游客增加同时意味着对莫高窟环境人为扰动的增加。监测表明:大批游客参观,导致窟内温度、湿度频繁变化,打破了洞窟原有的恒定环境,这已经成为导致壁画屡遭病害的重要原因。敦煌研究院曾在体积为143立方米的第323窟做过试验:40名学生在窟内滞留37分钟,呼出的67%的水汽、52.3%的二氧化碳留在了窟内。窟内二氧化碳因此升高了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了10%,空气温度升高了4℃,而这些都会侵蚀壁画,使病害加重。

  游客参观对洞窟的不利影响已被科学试验所证实。而参观的季节性、时段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据统计,到莫高窟来的游客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这三个月的游客量占全年游客总量的65%左右。旅游旺季,莫高窟日接待游客达三五千人,“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则要超过5000人。而一天之中,游客又集中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有限的几个小时。游客过于集中,使一些洞窟常常处于过度“疲劳”状态。

  就这样,伴随着游客的进出,室内温度、湿度、气体处于变化之中,洞窟难得有“喘息”的机会,对彩塑、壁画的潜在威胁难以排除。

  那么,莫高窟是否有如此大的接待能力呢?在目前发现的有彩塑、壁画的492个洞窟中,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洞窟只有18个,83%的洞窟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下,对于以千计数的游客来说,这样的空间实在是太狭小了。

  这也难怪,古人开凿这些洞窟是用来礼佛的,而不是供人参观、发展旅游的。莫高窟作为遗址博物馆,却并不具备博物馆应有的功能。在狭窄的空间内,一下子塞进那么多游客,千年的艺术瑰宝本已十分脆弱,又如何受得了?

  莫高窟现在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五十个地方”之一。有人预计,未来几年内,莫高窟年游客接待量将超过100万人,游客日流量也会超过万人。需求与能力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对于不堪重负的莫高窟来说,实在无力再敞开胸怀,来者不拒了。

  虽“疾病缠身”仍要对外开放

  在旅游给莫高窟带来损害的同时,自然界的破坏也在悄悄进行着。敦煌研究院的专业人员曾将1908年、上世纪40年代、最近的照片与洞窟文物比较,而比较的结果显示,壁画在衰变。第156窟前室北壁曾有墨书的《莫高窟记》,专业人员在上个世纪60年代抄录时还清晰可见,现在它已经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第3窟东壁的“施财观音”,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依然清晰,如今已经漫漶不清了。第259窟是北魏时期雕凿的,其中的一尊彩塑面露含蓄、迷人的微笑,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有人把它的微笑比作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而实际上它的创作年代比《蒙娜丽莎》早了近千年。就是这尊彩塑,膝盖部分的泥土已经剥落,草坯也露出来了。它的微笑还能保持多久,谁也不敢断定。第285窟中有一块题记,记载了洞窟的开凿年代,是莫高窟最早的明确纪年,极为珍贵,但现在这块题记中有一半文字已经消失。类似这样的衰变,在很多洞窟的彩塑、壁画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樊锦诗院长说,敦煌就像一个人,有生也有死。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使它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尽可能完整、真实地传给子孙后代。

  但是现在,这块“疾病缠身”的艺术瑰宝却在“养病”的同时对游客开放,专家们打比方说,这就像让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去做剧烈运动一样危险。不过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管理部门又不得不勉为其难。

  莫高窟的洞窟虽然为数众多,但是,既有代表性、又有观赏性,既可反映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又具备开放条件的洞窟并不很多。有些洞窟是游客非看不可的,不能不开放的。这样一来,有一些洞窟由于过度利用,长期得不到“休息”,其“身体状况”变得更加令人担心。

  保护文物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已经到了人们不得不重视的地步了。

  要变“身处两难”为“两全其美”

  莫高窟面临两难境地:既不能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来换取旅游业的发展,又不能因保护文物而将远道而来的游客拒之门外。

  如何才能把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樊锦诗院长认为,莫高窟的开放,要体现科学、合理、和谐、适度的原则。

  为此,敦煌研究院有针对性地采取了许多相应对策:

  参观实行预约、预报,分时段、有计划地接纳游客,科学疏导分散游客,防止无序涌入,降低洞窟利用强度。在旅游旺季,如果没有预约,将不能如愿参观石窟。

  对开放洞窟实行“轮休”制度,给开放过度的洞窟提供“喘息”的时间。

  增设旅游线路、景点,合理安排参观时间,分流游客,避免游客过于集中、拥挤。

  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据介绍,莫高窟现已开辟了藏经洞陈列馆、陈列中心,还准备开放北区僧侣居住、修行的洞窟,将上中寺辟为院史陈列馆。这些措施将分散部分游客,减轻洞窟人流压力。

  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樊锦诗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按照设想,这将是个功能齐全的服务中心:里面有序厅、影视演播厅、洞窟虚拟漫游厅、展示陈列厅。游客到了这里,可以全面了解莫高窟乃至整个敦煌地区的历史文化、通过虚拟漫游的方式观看典型洞窟,掌握比一般参观更加丰富的信息。在这里参观之后,游客再去参观洞窟,只需较短时间就可以满意而归。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保护与开放的矛盾。

  莫高窟可以延年益寿吗?人们经常会提出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说:当各种有效措施落实到位,莫高窟就可以延年益寿。

  樊锦诗院长对记者说,对莫高窟等珍贵文物的开发利用,决不能竭泽而渔,一定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才能利用。而要把它完整地、真实地交给子孙后代,我们这一代人责任重大。

  链接: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代,经过上千年连续不断的开凿,形成了长达1700多米的石窟群,保存至今的洞窟共有735个,其中有彩塑、壁画的洞窟达492个,共有彩塑2400多尊、壁画45000平方米,此外,藏经洞还出土了5万余件文献。它既是规模宏大的文化遗存,也是绵延千年的艺术画廊。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12月审议通过了《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从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甘肃省第一个保护文物的地方性专项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敦煌文物保护、管理迈上了法制化轨道。

  敦煌研究院从2003年4月1日起,在不影响游客正常参观莫高窟的情况下,对大型旅游团队实行参观预约制。此外,敦煌研究院还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编制了《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未来20年,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利用、管理都将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庄电一)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