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在七宝斗蟋蟀

[日期:2007-06-01] 来源:《中华遗产》杂志  作者: [字体: ]
一进“蟋蟀草堂”的大门,便可以看到厅中高悬的“七宝金秋玩蟀图”,绘的便是古时七宝斗虫的盛况。_在七宝斗蟋蟀_乐途旅游网

一进“蟋蟀草堂”的大门,便可以看到厅中高悬的“七宝金秋玩蟀图”,绘的便是古时七宝斗虫的盛况。

正如举重、拳击等比赛分不同重量级,蟋蟀比赛同样要按体重分组进行,因此,为蟋蟀称重成为一项耐心细致的重要工作。_在七宝斗蟋蟀_乐途旅游网

正如举重、拳击等比赛分不同重量级,蟋蟀比赛同样要按体重分组进行,因此,为蟋蟀称重成为一项耐心细致的重要工作。

  撰文/丛绿 摄影/薛源

  斗蟋蟀,可以说是华语世界一种特殊的文化娱乐活动,东南亚一些城市的斗蟋蟀大赛,能够造成万人空巷的狂热局面。所以美国的一家电视台曾经将其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形式,在《看东方》节目中予以介绍。在近年来的“蟋蟀热”中,古镇七宝成为了虫迷们的圣地……

  天凉秋深,草黄虫惊,又到了在七宝斗蟋蟀的季节。

  七宝是上海西南郊区极少的几个千年古 镇之一,每年秋风乍起,成千上万的虫迷们便潮水般涌了过来,无论白天黑夜,七宝田野中到处可以看到他们沾满泥水的身影。

  他们孜孜以寻的,是被虫迷们视为土虫之冠的七宝“铁砂青”。这种蟋蟀,出土时全身的肉都是白色的,六足正青,项圈上好像铺了一层铁砂,所以得了这么个名字。等到白露时候,“铁砂青”便银光照体,骁勇善战,叫声宏亮,成为虫中佳品。在任何一本新编虫谱上,只要谈及名品,这一小虫必然会榜上有名。从解放前李石孙编纂的《蟋蟀谱》上,我们可以一睹此虫的威风:

  铁砂种类实堪夸,

  项有兰花铺铁砂。

  若配白牙真上品,

  擎旗斩将别争花。

  小蛐蛐也能培养出大文化。七宝历史上便有秋深斗虫的风俗,无论是乡绅商贾,还是平头百姓,对其都倾注了极大的兴趣。这一风俗流传至今,作为蟋蟀文化的集中展现,便诞生了别处少有的“蟋蟀草堂”——在典雅、宁静的厅堂里,陈列、展示着有关历代蟋蟀文化的相关内容,或捕捉技能,或饲养方式,或竞斗规则,有蟋蟀洗澡处、蟋蟀称重台,形形色色,令人咋舌目眩。而每到秋天,七宝都会举办 “蟋蟀节”,此时万头攒动,竞睹“恶战厮杀”,于闲暇中凭生无限乐趣。

  虫史

  中国人斗蟋蟀的历史,同样是源远流长。

  早在《诗经·七月》中,便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记载,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关注到这种小虫。

  但斗蟋蟀之风的兴起,则开始于唐代天宝年间。到了南宋,连朝廷中的达官贵人也趋之若骛,当时的宰相贾似道就是一个蟋蟀“粉丝”,他在西子湖畔专门营造的别墅“半闲堂”,不是美人的金屋,而是供他躲起来大斗蟋蟀的场所。后来,他居然成为一名蟋蟀研究专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蟋蟀研究专著《促织经》,专门研究蟋蟀的品种、调养和斗法等。

  到了明代宣德年间,这小虫竟然风靡全国,连皇帝老子在宫中也“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我们非常熟悉的《济公斗蟋蟀》和《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可以作为宋、明两代斗虫成风的佐证。

  到了清代,宫中也喜欢玩这种小虫,以至于“京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了。

  至于七宝蟋蟀,尽管最早见载于清代道光年间顾学钟所辑的《蒲溪小志·风俗》,“俗至秋深则斗蟋蟀,冬令则把鹌鹑,藉兹挥金博彩,以争胜负”,但流传至今的一则民间传说,却更为七宝人津津乐道。

  故事讲的是:清代乾隆皇帝喜爱斗蟋蟀,江南一带大小官吏竞相搜集勇猛善斗的蟋蟀进贡给他。在一次运送蟋蟀的途中,有马匹在七宝镇附近失蹄翻车,大量蟋蟀逃逸出去,从此七宝镇地面上便开始出产品种优良的蟋蟀,而玩赏蟋蟀也成了七宝镇上独特的民间文化。

  虫品

  正如人有人品,虫亦有虫品。

  蟋蟀的品种极多,按照形态,可以分为龟鹤、铁弹子、螳螂、绣花针、头陀、八脑线、飞蛛等十几个类型;根据产地,可以分为萧山、绍兴产的“绍虫”,杭州、嘉兴产的“杭虫”,上海产的“土虫”,北京胡村、安徽黄山、山东德州等也各有名品;根据颜色,还可以分为青虫、黄虫、红虫、白虫、黑虫、紫虫六大类,古谱甚至记载有详细的种数,如青虫38种,黄虫21种,红虫20种,白虫22种,黑虫11种,紫虫21种。至于是否囊括全面,姑且存之不论,单是这份精确程度,就足以见出中国人对这一小虫倾注的热情。

  七宝“铁砂青”之所以能在众多虫群中脱颖而出,除历史原因造就的斗虫之盛名外,与当地的土壤和作物也有极大关系。这里蔬菜田较多,泥土肥沃松软,为蟋蟀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理想的生长繁殖环境,因此蟋蟀们能长得强健彪悍,桀骜不驯。据报道,有人曾在七宝捉到两只好蟋蟀,赌斗9次而连胜9次,因此很多蟋蟀书籍都对七宝“铁砂青”赞叹不已。

  虫惑

  根据上海市蟋蟀研究会统计的资料,上海市蟋蟀爱好者超过40万,居全国之首,市内的花鸟市场一到秋季,问津蟋蟀的人群终日熙熙攘攘,可见这小虫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

  绝大多数虫迷养蟋蟀,正与养花鸟虫鱼一样,因为养蟋蟀大有学问,从品种选择到调养调斗,从簧草打法到瓦盆护理,都有一整套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借此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增添生活乐趣。

  但捉蟋蟀常常会破坏蔬菜秧苗,尽管每到虫季,媒体报道一再呼吁虫迷们不要损坏庄稼,仍有一些虫迷为捉到好蟋蟀而痴狂搅扰,七宝“铁砂青”因为走红,所以每年必是捉虫的受害者。

  从蟋蟀的名字来看,各地的叫法各不相同,见于历史记载的就有莎鸡、蜻蜊、酸鸡、王孙、吟蛩、促织等,江浙沪一带则称之为“赚积”,是否有可以因之赚积财物的意思呢?这尽管是大胆妄猜,但把斗蟋蟀作为赌斗赚钱的方式,也是蟋蟀热的一种表现。它助长了赌博的风气,一方面是蟋蟀身价倍增,因虫品不同,而从几块钱到千元不等。另一方面,赌徒们围着小盆赌斗,往往顷刻之间一掷千金,也令人瞠目结舌。

  而事实上,蟋蟀作为一种玩赏昆虫,斗蟋蟀作为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风俗,不但对国人,即便对外国人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毕竟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措施得当,既会成为一种开发潜力很大的出口创汇资源,也会成为国外了解中国文化风俗的镜孔。

  当我们在七宝古镇那所优雅的“蟋蟀草堂”,遇见许多啧啧称奇的老外时,这些散漫的感想,便都在此时此地清晰、坚定起来……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