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信徒
根在闽山
"注意寺前广场上的石板。"张秘书提醒记者。
山门后宽阔的前庭广场,一律由花岗岩石板铺就。仔细辨识,记者发现一些石板的切割并不整齐。张秘书说,"别小看这些石板,可有历史了。"
原来,这是早年福建移民渡海来台时的"压舱石"。从前,台湾海峡又叫"黑水沟",风急浪高,移民都用石板压稳船舱,以便能安全渡海来台。
台湾基本上是个移民社会。离开故土 、重拓家园的过程中,大陆移民的血汗和泪水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痕迹。
当年福建人来台垦殖,北部台湾仍是一片蛮荒瘴疬之地,环境十分艰险。俗谚说:"三在六亡一回头",即是写照。为求神佑,移民多携带家乡庙宇香火,佩于身上,以为庇护。
清乾隆三年(1738),福建晋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于艋舺合资兴建龙山寺,恭请家乡晋江县安海乡龙山寺分灵来此奉祀。
物换星移。现今,全台仅龙山寺就有440多座,而尤以台北龙山寺为盛。其它各类寺庙更是数不胜数,且多是福建、广东一带的分灵。
这片茂密的宗教信仰丛林,曾是台湾移民心灵的一个栖息地。艰难、危险的时候,人们向这里求得支持和保护;思乡、怀祖的时候,人们也向这里寻觅故土文化的亲切气息……这时,人们对故土神祀的信仰之中已深深渗入了对家乡的依恋。以如此深厚、强烈的情感参与其中,也难怪台湾社会的宗教信仰有着如此蓬勃的生命力了。
碑石作证
穿过广场,从左门入寺。迎面一副门联,颇有趣致:"淡江春色来天地,海国香烟遍古今。"
来到右门,石柱上同样有副门联:"龙园煮香茗,山籁供清斋。"此联文意尤胜左联。细瞧题款:"大正辛酉年书"。"大正"乃何方人氏?
张秘书见我疑惑,说:"这是日据时代的天皇纪年。你看看这两个字与其它字有何不同?"对了,此两字周围石面颜色要深些,显然经过涂抹。
"日据时代是台湾民众的痛苦记忆。因为民众不满日本统治,憎恨一切与日本有关的东西,有人就把日本纪年用水泥给涂抹掉了。"张秘书说,"这是近两年才恢复的。"
记者再仔细寻找,不仅这两副对联,还有其它的门联甚至包括一些雕刻的落款年月,凡有"大正"字样,均被涂抹过。
碑石无言。这,也是台湾民众的另一种反抗吧。
"寺里还有一首梁启超的诗呢。"
随着张秘书的指点,记者来到正殿的右侧。这是一面碑廊,一块块石碑,或诗文,或画像,镶嵌于墙体,蔚为壮观。
左起第三块即是梁启超诗:"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今逢汉节解沾衣。"此诗为"辛亥三月"所作。其时,梁启超自日本来台。
当时,日人割台已届17年。台湾同胞饱受欺凌压迫,闷在胸中的一股恶气无处宣泄,一颗孺慕祖国、热爱民族的丹心无处寄托,那种悲怆无奈的心情可以相见。台湾同胞见到梁启超,犹如见到了来自祖国的"使节"。
在台北一个欢迎会上,梁启超发表了4首律诗,曾轰动一时,不胫而走。龙山寺的这首,当是四首之一。
诗中"遗老不应知此恨,今逢汉节解沾衣",还有"破碎山河谁料得,艰难兄弟自相亲"之句,正是抓到台湾父老内心的痒处。有台湾诗人以诗回赠梁启超:"披云见青天,慰我饿肠渴",正是道破一般台湾父老的心情。梁启超此行,时间不长,却对台湾同胞民族意识的觉醒、祖国向心力的增强,不啻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一座龙山寺,实非仅止于宗教信仰上崇拜之意义耳。
"注意寺前广场上的石板。"张秘书提醒记者。
山门后宽阔的前庭广场,一律由花岗岩石板铺就。仔细辨识,记者发现一些石板的切割并不整齐。张秘书说,"别小看这些石板,可有历史了。"
原来,这是早年福建移民渡海来台时的"压舱石"。从前,台湾海峡又叫"黑水沟",风急浪高,移民都用石板压稳船舱,以便能安全渡海来台。
台湾基本上是个移民社会。离开故土 、重拓家园的过程中,大陆移民的血汗和泪水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痕迹。
当年福建人来台垦殖,北部台湾仍是一片蛮荒瘴疬之地,环境十分艰险。俗谚说:"三在六亡一回头",即是写照。为求神佑,移民多携带家乡庙宇香火,佩于身上,以为庇护。
清乾隆三年(1738),福建晋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于艋舺合资兴建龙山寺,恭请家乡晋江县安海乡龙山寺分灵来此奉祀。
物换星移。现今,全台仅龙山寺就有440多座,而尤以台北龙山寺为盛。其它各类寺庙更是数不胜数,且多是福建、广东一带的分灵。
这片茂密的宗教信仰丛林,曾是台湾移民心灵的一个栖息地。艰难、危险的时候,人们向这里求得支持和保护;思乡、怀祖的时候,人们也向这里寻觅故土文化的亲切气息……这时,人们对故土神祀的信仰之中已深深渗入了对家乡的依恋。以如此深厚、强烈的情感参与其中,也难怪台湾社会的宗教信仰有着如此蓬勃的生命力了。
碑石作证
穿过广场,从左门入寺。迎面一副门联,颇有趣致:"淡江春色来天地,海国香烟遍古今。"
来到右门,石柱上同样有副门联:"龙园煮香茗,山籁供清斋。"此联文意尤胜左联。细瞧题款:"大正辛酉年书"。"大正"乃何方人氏?
张秘书见我疑惑,说:"这是日据时代的天皇纪年。你看看这两个字与其它字有何不同?"对了,此两字周围石面颜色要深些,显然经过涂抹。
"日据时代是台湾民众的痛苦记忆。因为民众不满日本统治,憎恨一切与日本有关的东西,有人就把日本纪年用水泥给涂抹掉了。"张秘书说,"这是近两年才恢复的。"
记者再仔细寻找,不仅这两副对联,还有其它的门联甚至包括一些雕刻的落款年月,凡有"大正"字样,均被涂抹过。
碑石无言。这,也是台湾民众的另一种反抗吧。
"寺里还有一首梁启超的诗呢。"
随着张秘书的指点,记者来到正殿的右侧。这是一面碑廊,一块块石碑,或诗文,或画像,镶嵌于墙体,蔚为壮观。
左起第三块即是梁启超诗:"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今逢汉节解沾衣。"此诗为"辛亥三月"所作。其时,梁启超自日本来台。
当时,日人割台已届17年。台湾同胞饱受欺凌压迫,闷在胸中的一股恶气无处宣泄,一颗孺慕祖国、热爱民族的丹心无处寄托,那种悲怆无奈的心情可以相见。台湾同胞见到梁启超,犹如见到了来自祖国的"使节"。
在台北一个欢迎会上,梁启超发表了4首律诗,曾轰动一时,不胫而走。龙山寺的这首,当是四首之一。
诗中"遗老不应知此恨,今逢汉节解沾衣",还有"破碎山河谁料得,艰难兄弟自相亲"之句,正是抓到台湾父老内心的痒处。有台湾诗人以诗回赠梁启超:"披云见青天,慰我饿肠渴",正是道破一般台湾父老的心情。梁启超此行,时间不长,却对台湾同胞民族意识的觉醒、祖国向心力的增强,不啻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一座龙山寺,实非仅止于宗教信仰上崇拜之意义耳。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