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国山与汉服背后的文化真问题

[日期:2007-06-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字体: ]
  作者:蔡方华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生当然是无可争议的主旋律。但是,除了教育、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课题之外,另一些比较边缘化的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比如汉服和国山。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则建议,应该在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而在多名代表的附议下,山东全国人大代表 王元成也提交了将泰山命名为“国山”的议案。

  要理解这些“国字头”议题何以引发广泛的争议,这并不困难。首先,提议设立国服、国山到底是不是代表和委员的职责范畴,人们对此还不十分明确;此外,有关提议无不涉及地域利益、部门利益以及文化争议,要形成共识当然存在一定难度。

  在我们看来,代表和委员基于自己的文化自觉,提议设立标志性的国家文化符号,并提交两会讨论,这样的做法并无不妥。虽然从表面上看,相关议题并不直接涉及立法事项,也无关民生宏旨,但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看,设立国花、国树、国山等课题影响到国家形象的建构,也会波及到每个公民的生活,因而当然也算得上重大国家事务。把这样的事务提出来讨论,难道不比关门决策更加民主和适当吗?

  “国字头”议题包含了利益诉求,这个问题当然是很难忽略的。往届两会上,力推国花、国树的多半是来自林业部门的代表和委员,今年两会上,提议设立泰山为国山的人大代表来自山东,这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利益问题。但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的整体环境下,两会上的任何全局性的议题议案无不涉及到利益调整,刻意回避利益因素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代表和委员根据所在的地域和界别,表达合理正当的利益诉求,也应看作是正常的事情,安徽的代表可以提议黄山为国山,江苏的代表也可以提议丹顶鹤为国鸟,只要他们是出于公心,就没什么可以指责的。

  所以,有关国山、国服的核心争议还应该归结到文化,文化是压倒利益的,文化才是真问题。

  汉服和国山中所包含的文化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辨析,首先是传统文化应以怎样的姿态回归,二是中国当代文化是否需要符号整合,是否需要统一的辨识系统。

  应该看到,代表和委员提议汉服为国服,并非少数精英人士的先知先觉,而是基于鲜明而强烈的时代文化潮流。私塾兴起、读经运动、唐装和汉服热、国学热、淑女课堂、传统节日呼唤,所有这些热门话题,无不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再发现,无不体现了经济勃兴之后日益高涨的文化自豪感。对传统文化的此种召唤,并不意味着对先进文化的拒斥,而是意图从古老文化基因中寻找发展的潜能。但需要警惕的是,传统文化从来都是糟粕与精华并存的,在继承与弘扬的过程中,对之加以甄别显得尤为重要。泰山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但其中却也包含着对封建王权的迷恋;汉代服饰固然源远流长,但现代人对汉服的钟情,也未必没有包含着天朝大国的幻觉。文化和艺术作品可以尽情渲染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公众在自身生活中也可以峨冠博带、子曰诗云,但要把泰山、汉服这样的文化符号加以“国家化”,就必须采取审慎而理性的态度。

  从另一方面看,我国文化的诸多侧面都具有精深、丰富、参差多态、多民族融合的特点,任何一个文化元素都很难取代其他、获得最广泛程度的认同。泰山无法代替黄山,梅花不能涵盖牡丹,银杏未必敌得过松树,汉服也不见得比唐装更具民族性。如果出于国家形象辨识的需要,勉强将某一事物捧到不适当的位置,不仅达不到文化整合的目的,反而可能导致文化歧见,让文化的土壤变得板结。

  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以为,目前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匆忙设立国山和国服,确定国花、国树、国鸟也不应该制定时间表。让文化在开放的语境中尽情发育和融合,让公众在活跃的气氛中自由讨论,直到形成共识,这样的命名过程才是适当的和有意义的。

  来源:北京青年报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