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旅游争夺日趋白热化
新华网武汉3月12日专电(记者江时强、王金涛)春暖花开,每天数千人参观三峡大坝,这与周边景点的门庭冷落形成鲜明对比。2006年起,三峡大坝旅游争夺进入白热化,宜昌市锦绣三峡旅游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还一度成立了“反三峡旅游垄断联盟”。
关于放开大坝旅游经营、游客免费参观、三峡专用公路开放的诉求,开始在众多媒体上显现。
三峡大坝为众多利益主体包围
国家5 A级景区三峡大坝旅游区,是以15.28平方公里三峡工地为经营范围的工业旅游区,最近4年景区游客以每年30%的速度猛增,2006年达到118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亿元,在全国103家工业旅游景点中位列榜首,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线上最火爆的景点。
据记者调查,从2003年起,民营投资公司、旅行社、移民村镇等开始在三峡坝区周边兴建旅游景点和观景台,低价拉客倾销,并把触角伸进坝区,争夺三峡大坝旅游资源。
这其中,有4家上规模的景区颇具代表性:
三峡风情园,据称投资3000多万元,位于三峡船闸外侧约300米的太平溪镇,有中华鲟、三国马战表演等项目。
秭归凤凰山,位于三峡坝上南岸秭归新县城,距大坝直线距离1000多米,搬迁复原了青滩古民居、屈原祠等20多处地面文物,据称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
九龙湾,对外称投资上亿元,位于三峡大坝右岸下游数公里的黄牛岩顶,号称“远观大坝”的最佳景点。
中堡村,据称投资380多万元,工商注册为农家乐餐饮娱乐项目,对外以三峡坝区“坛子岭”为名揽客。
此外,坝区红线周边一些民营、个体旅游项目星罗棋布,都期望分食大坝旅游这块“大蛋糕”。
然而,这些景点因为低水平重复建设,无法吸引游客前来;长江三峡常年的云雾天气,也使观坝效果不好而屡被游客投诉;因三峡坝区封闭管理,进入通道往往受阻。为此,他们都提出要与三峡大坝“捆绑销售”。
这些争夺者们认为,三峡工程是国家投资的重大项目,目前已成为巨大的旅游吸引物,它不应成为某一家的“摇钱树”,应向社会旅游企业免费开放。
三峡大坝旅游该不该放开和免费?
2003年3月,中国三峡总公司、深圳华侨城控股有限公司、宜昌市政府合资组建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对三峡坝区旅游业实施统一经营管理。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毕亚雄认为,要求三峡大坝捆绑周边、旅游“免费”的呼声实质是利益之争。国务院明确规定,三峡工程实行建管合一的体制,旅游是这个工业项目的附加产品,保证三峡枢纽的安全运营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再充分挖掘旅游的价值;管理模式上,三峡总公司采取了市场化方式,构造了3方联合体,实行公司化经营;当前三峡工程仍在建设期,仍应封闭管理,但已为社会车辆发放了约6000个通行证,占全部通行证的75%。
毕亚雄说,与周边景点的合作,应该是互利共赢,符合市场经济规则,而不是拉郎配式、扶贫式的“捆绑销售”方式;大坝作为工业旅游品,配套投资了基础设施,安排了周边1300多人就业,有运营费、管理费,收费是合情合理的,也符合国际惯例。
宜昌天地人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桂千红对记者说:“三峡坝区红线内人山人海,红线外却门可罗雀,现在要解决的是周边旅游企业和移民端着‘金饭碗’讨饭的问题。三峡工程工地管理红线不能突破,但是旅游红线应该突破。”
他认为,三峡旅游公司投资建设的截留纪念园应该收费,但是三峡坝顶、坛子岭属国家投资形成,应该免费;三峡旅游公司应该与三峡大坝周边所有旅行社签订协议,敞开大门让他们经营;三峡旅游公司主要应经营好景区,在市场上进行形象、景区、政策宣传。
长江三峡旅游公司总经理陈孟炯介绍,三峡旅游公司每年上缴约20%的资源占用费,还要累计上缴税收4000余万元,股东分红不到利润的2%。世界上很多大坝如胡佛大坝、伊泰普电站也是收费的。坝区旅游投资近亿元,三峡坝区105元的门票标准,经过了宜昌市物价部门的听证和审批。
三峡大学副教授阚如良长期关注三峡大坝旅游。他认为,封闭公路应对旅游业放开,把三峡坝区红线内外的旅游链条对接起来,坝区内外旅游业需要整合开发,大坝旅游不应以收取门票为焦点,而应支援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把坝区发展成为国际性、高层次的休闲、游乐之地。
三峡大坝旅游如何带动周边?
三峡坝区每年过百万的游客,可为工程所在地宜昌市贡献约11%的GDP份额。坝区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400人,其中直接吸纳安置了近1000名周边乡镇农民和移民就业,带动增加近5000个就业机会。长江三峡旅游公司与库首第一县秭归联合经营九畹溪旅游,解决500名移民就业,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已占全县GDP的1/3。
尽管三峡大坝旅游在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解决移民就业上做出了有益尝试,但坝区内旅游的红火与红线外的冷清仍形成了强烈反差。争夺三峡大坝,拷问着库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宜昌市三峡坝区工委书记王万修对记者说,三峡坝区有移民1.7万余人,2003年以前,三峡工程大规模建设给坝区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如在工程中打工、出租房屋、兴办第三产业等。2003年后,工程大规模建设进入尾声,2万多名建设者撤走,坝区移民失去就业、经商、房屋出租众多机会,收入陡然下降,看着坝区游客人山人海,心理落差巨大。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毕亚雄对记者说,经过反复讨论和征询专家意见,三峡总公司已将三峡坝区定位为“现代水电生产基地、生态环境示范基地”,在确保三峡枢纽安全稳定运行前提下,充分挖掘旅游潜能,对坝区旅游进行市场化经营,依托大坝向库区辐射延伸,在统一规划框架下,按市场经济法则与周边旅游企业合作,逐步向社会全部开放三峡专用公路,向社会旅行社开放坝区旅游经营,所有旅行社同台竞争。这是三峡总公司首次对外披露三峡坝区旅游规划。
三峡总公司曾委托清华大学对坝区旅游进行可行性研究,估算三峡大坝旅游收入潜力每年接近60亿元。如何发挥三峡大坝在三峡旅游线上的“引擎”作用,整合坝区周边旅游资源,减少无序竞争和盲目开发,还远未破题。
三峡大学副教授阚如良认为,政府应该出面统筹三峡坝区内外旅游业发展,组建更广泛的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旅游经营不把“看大坝”作为焦点,而是通过旅游、休闲、度假等形式来带动库区经济发展。三峡大坝游客规模目前只有百万人次,其潜力应是数百万人次。
关于放开大坝旅游经营、游客免费参观、三峡专用公路开放的诉求,开始在众多媒体上显现。
三峡大坝为众多利益主体包围
国家5 A级景区三峡大坝旅游区,是以15.28平方公里三峡工地为经营范围的工业旅游区,最近4年景区游客以每年30%的速度猛增,2006年达到118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亿元,在全国103家工业旅游景点中位列榜首,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线上最火爆的景点。
据记者调查,从2003年起,民营投资公司、旅行社、移民村镇等开始在三峡坝区周边兴建旅游景点和观景台,低价拉客倾销,并把触角伸进坝区,争夺三峡大坝旅游资源。
这其中,有4家上规模的景区颇具代表性:
三峡风情园,据称投资3000多万元,位于三峡船闸外侧约300米的太平溪镇,有中华鲟、三国马战表演等项目。
秭归凤凰山,位于三峡坝上南岸秭归新县城,距大坝直线距离1000多米,搬迁复原了青滩古民居、屈原祠等20多处地面文物,据称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
九龙湾,对外称投资上亿元,位于三峡大坝右岸下游数公里的黄牛岩顶,号称“远观大坝”的最佳景点。
中堡村,据称投资380多万元,工商注册为农家乐餐饮娱乐项目,对外以三峡坝区“坛子岭”为名揽客。
此外,坝区红线周边一些民营、个体旅游项目星罗棋布,都期望分食大坝旅游这块“大蛋糕”。
然而,这些景点因为低水平重复建设,无法吸引游客前来;长江三峡常年的云雾天气,也使观坝效果不好而屡被游客投诉;因三峡坝区封闭管理,进入通道往往受阻。为此,他们都提出要与三峡大坝“捆绑销售”。
这些争夺者们认为,三峡工程是国家投资的重大项目,目前已成为巨大的旅游吸引物,它不应成为某一家的“摇钱树”,应向社会旅游企业免费开放。
三峡大坝旅游该不该放开和免费?
2003年3月,中国三峡总公司、深圳华侨城控股有限公司、宜昌市政府合资组建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对三峡坝区旅游业实施统一经营管理。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毕亚雄认为,要求三峡大坝捆绑周边、旅游“免费”的呼声实质是利益之争。国务院明确规定,三峡工程实行建管合一的体制,旅游是这个工业项目的附加产品,保证三峡枢纽的安全运营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再充分挖掘旅游的价值;管理模式上,三峡总公司采取了市场化方式,构造了3方联合体,实行公司化经营;当前三峡工程仍在建设期,仍应封闭管理,但已为社会车辆发放了约6000个通行证,占全部通行证的75%。
毕亚雄说,与周边景点的合作,应该是互利共赢,符合市场经济规则,而不是拉郎配式、扶贫式的“捆绑销售”方式;大坝作为工业旅游品,配套投资了基础设施,安排了周边1300多人就业,有运营费、管理费,收费是合情合理的,也符合国际惯例。
宜昌天地人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桂千红对记者说:“三峡坝区红线内人山人海,红线外却门可罗雀,现在要解决的是周边旅游企业和移民端着‘金饭碗’讨饭的问题。三峡工程工地管理红线不能突破,但是旅游红线应该突破。”
他认为,三峡旅游公司投资建设的截留纪念园应该收费,但是三峡坝顶、坛子岭属国家投资形成,应该免费;三峡旅游公司应该与三峡大坝周边所有旅行社签订协议,敞开大门让他们经营;三峡旅游公司主要应经营好景区,在市场上进行形象、景区、政策宣传。
长江三峡旅游公司总经理陈孟炯介绍,三峡旅游公司每年上缴约20%的资源占用费,还要累计上缴税收4000余万元,股东分红不到利润的2%。世界上很多大坝如胡佛大坝、伊泰普电站也是收费的。坝区旅游投资近亿元,三峡坝区105元的门票标准,经过了宜昌市物价部门的听证和审批。
三峡大学副教授阚如良长期关注三峡大坝旅游。他认为,封闭公路应对旅游业放开,把三峡坝区红线内外的旅游链条对接起来,坝区内外旅游业需要整合开发,大坝旅游不应以收取门票为焦点,而应支援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把坝区发展成为国际性、高层次的休闲、游乐之地。
三峡大坝旅游如何带动周边?
三峡坝区每年过百万的游客,可为工程所在地宜昌市贡献约11%的GDP份额。坝区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400人,其中直接吸纳安置了近1000名周边乡镇农民和移民就业,带动增加近5000个就业机会。长江三峡旅游公司与库首第一县秭归联合经营九畹溪旅游,解决500名移民就业,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已占全县GDP的1/3。
尽管三峡大坝旅游在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解决移民就业上做出了有益尝试,但坝区内旅游的红火与红线外的冷清仍形成了强烈反差。争夺三峡大坝,拷问着库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宜昌市三峡坝区工委书记王万修对记者说,三峡坝区有移民1.7万余人,2003年以前,三峡工程大规模建设给坝区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如在工程中打工、出租房屋、兴办第三产业等。2003年后,工程大规模建设进入尾声,2万多名建设者撤走,坝区移民失去就业、经商、房屋出租众多机会,收入陡然下降,看着坝区游客人山人海,心理落差巨大。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毕亚雄对记者说,经过反复讨论和征询专家意见,三峡总公司已将三峡坝区定位为“现代水电生产基地、生态环境示范基地”,在确保三峡枢纽安全稳定运行前提下,充分挖掘旅游潜能,对坝区旅游进行市场化经营,依托大坝向库区辐射延伸,在统一规划框架下,按市场经济法则与周边旅游企业合作,逐步向社会全部开放三峡专用公路,向社会旅行社开放坝区旅游经营,所有旅行社同台竞争。这是三峡总公司首次对外披露三峡坝区旅游规划。
三峡总公司曾委托清华大学对坝区旅游进行可行性研究,估算三峡大坝旅游收入潜力每年接近60亿元。如何发挥三峡大坝在三峡旅游线上的“引擎”作用,整合坝区周边旅游资源,减少无序竞争和盲目开发,还远未破题。
三峡大学副教授阚如良认为,政府应该出面统筹三峡坝区内外旅游业发展,组建更广泛的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旅游经营不把“看大坝”作为焦点,而是通过旅游、休闲、度假等形式来带动库区经济发展。三峡大坝游客规模目前只有百万人次,其潜力应是数百万人次。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