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驿
古道示意图
仙霞古道,又称江浦驿道,浙闽官道。北起浙江衢州江山市,南至福建浦城。
这里是汉、唐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是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是铺满璀璨诗文的诗歌之路,是圣僧空海法师北上唐都长安的“空海之路”,也是名茶绿牡丹的故乡。
2004年11月22日,仙霞古道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候选对象,申请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 双遗产预备目录。
我选择在一个冬阳灿烂的日子里,从古道之首清湖开始走访仙霞古道。古道上的一些遗迹,诸如仙霞关、廿八都,生长于斯的我已走过多次了。此前,我还生吞活剥地恶补了一大堆“申遗”材料。然而,太多史料的堆砌,让我如同得了消化不良症,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梳理。我想,不如激活日渐迟钝的神经,迈开久未跋涉的双腿,带上一颗敏感的心,把深切的目光投向备受各方关注的仙霞古道,去尽情感受千百年来,穿梭往来的军人、诗人、商人和旅人们的心路历程。
落叶在轻盈地飘舞,老树在无声地诉说。从北至南,走在仙霞古道上,我感觉每一个物体都有着丰富的表情,每一道风景都有着深刻的记忆,每一片山水都有着生动的情节。时光和岁月,就在不觉间悠然映入眼帘,流入脑海……
清湖怀古
第一站是清湖。昔时的清湖是仙霞古道上一个重要的物资转运站,是钱塘江上游进入福建的最后一个可通行大型帆船的码头,也是京杭大运河船舶的东南端终点。
在七里桥,一根刻满经文的石经幢冷寂地伫立在桥头。浮桥头保存完好的老店铺,与默默北流的须江水相对无言。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有过旺盛的香火和如流的香客,到了清顺治年间,更有万商云集、百货星罗、船楫如梭的盛况。有造船厂14家,船只一千多条,码头17个,货运竹筏难以计数,附近村民也大多以船为业,连供游乐的花船“江山船”也盛极一时。一位在江边垂钓的老人清晰地记得,即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公路、铁路开通前后,清湖码头每天仍有几百条船停泊,桅杆林立,“像箸(方言“筷子”之意)笼里插的箸一般”。
如今,徜徉在须江边古码头,抚摸着前人留下的拴船石桩,仰望着“清溪锁钥”古门楼,我在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不禁感怀于无情而有痕的岁月。临江的人家尚有捕鱼网,只是“人声鼎沸,舟楫交错”的景致,不会重来了。
百万挑夫构筑海上丝绸之路
关于仙霞古道的开辟,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可追溯到公元前138年,据《汉书》载:是年,汉武帝发兵攻闽越,兵分海陆两路,陆路越仙霞岭入闽。另一种认为是公元878年唐末黄巢起义时开辟的,“刊山伐道七百里”,两种说法相差1016年!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意义,我宁愿相信前一种说法。汉武帝刘彻的雄才大略有史可考,就在公元前138年,不满20岁的他果断地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千难万险两度出使西域,结束了我国古代对西方神话般的传闻认识,陆上丝绸之路由此诞生,汉武帝还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汗血马。与此同时,他自然有雄心收复秦始皇弃而不属的东南百越之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冥冥之中东西辉映,神交千年。就这样,千百年来,无数未知名的人们竟用人力、脚印在崇山峻岭中辟出了一条古道,为我们留下了人类意志力的一份骄傲。
如今,长长的寂寂的古道上难见行人,留下的只是幽长深远的纯静。松石笔立,云遮雾障。那些坚实的路基,那些沧桑的古桥墩,那些光洁的石径,镌刻下了曾经有过的繁盛。无数双远去的脚,如一代代人前行的虔诚,把古道踩踏得如此坚实,又连结得如此通畅。对古道两端的人们来说,仙霞古道是一条福路;而对来回奔波的挑夫来说,其实是一场延绵千年的苦役,一段充满风尘的苦旅。
1933年,漂泊一生的郁达夫为考察杭江铁路来到江山,他在《仙霞纪险》中这样写道:“仙霞岭的面貌,实在是雄奇伟大得很!一面是流泉涡漩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
这么一条鸟飞不到的险恶道路上,无数由船筏上卸下的货物,是如何“连延曲折逾岭而南至浦城县城”,然后“舍陆登舟以达闽海”的呢?千百年来,古道上一直活跃着一支庞大的俗称“挑浦城担”的挑夫队伍,人数以“百万”计并不夸张。而在浦城担的终点浦城,至今还遗留着一条长达600米的江山街,那是当年江山人的一个大本营呢!
挑浦城担的全是强壮汉子。他们头戴竹笠,脚穿布袜、草鞋,小腿上紧紧地打着绑腿,使用着由官方注册的扁担、担拄和箩筐,肩挑七八十公斤丝绸、瓷器、茶叶、苎麻等货物。凌晨,他们几十人一伙从江山县城或清湖出发,歇三夜走四天抵达浦城,然后再挑上福建的土特产和进口货物踏上归途。任风霜雪雨,也要爬山涉溪,越沟攀岩,咬着牙走完坎坷长途。遥想当年,仙霞古道上,每一步都留下挑夫们的喘息,都印下他们的汗滴。一山一石,一树一花,都见证了他们的苦难和艰辛。他们用汗水与青春甚至生命,构筑了浙闽边界上如此繁盛的物资运输线,从而连接了唐代中后期日渐昌盛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丰富的物资和灿烂的文化输向遥远的印度洋乃至地中海沿岸。
我们不该忘却他们。
撒满诗文的文化古道
仙霞古道也在呼唤着诗人们繁密的脚步。一代代才思横溢的诗人带着飞越崇山的渴望踏歌而来,纵情放歌后又满怀着纷繁的心情呼啸而去,举行着跨越千年、文采斐然的游历。这儿曾经留下了他们飘忽但依稀可辨的身影和足迹,这儿曾经验证过山水的灵秀,艺术的弘广,历史的壮美。仙霞古道,因而有幸成为撒满诗文、充满智慧的文化古道。
尽管我们难以理解历代文人骚客何以对远离都城的这条古道如此钟情,但白居易、王安石、海瑞、徐渭等声震千年文坛的巨擘前呼后拥地向仙霞古道走来。
1192年冬的一天,仙霞古道上迎来了抗金名将辛弃疾。古道沿途留给他的最鲜明记忆的,便是脱俗而独立的江郎山,他的《江郎山和韵》传神地表达了心志:“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因为力主抗金,正直不阿的辛弃疾屡遭当权者之忌,只得远离家乡山东,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十一年之久。做诗之时,正值他受宋光宗召见后,由京城赴任福建路刑狱公事之际。看着傲然卓立的江郎山,回首坎坷不平的宦途,辛弃疾可谓百感交集。不知他满腹的忧烦是否随凛冽的山风飘散?只知这首激昂豪迈的诗,已成为流传千年的佳作。
来仙霞古道次数最多的,除了那位不知疲倦的旅行家徐霞客,还有黄公度、陆游、杨万里、朱熹等大家,他们留下了350多篇文采飞扬的诗篇,让人目眩神迷又如获至宝。岩壑窈窕、古木荫翳的仙霞古道,的确是生发思古之幽情的绝佳去处。
面对这一切,我没办法保持心潮的平静。我情愿在这诗的河床,被艺术的滔滔洪流所淹没。
这里是汉、唐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是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是铺满璀璨诗文的诗歌之路,是圣僧空海法师北上唐都长安的“空海之路”,也是名茶绿牡丹的故乡。
2004年11月22日,仙霞古道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候选对象,申请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 双遗产预备目录。
我选择在一个冬阳灿烂的日子里,从古道之首清湖开始走访仙霞古道。古道上的一些遗迹,诸如仙霞关、廿八都,生长于斯的我已走过多次了。此前,我还生吞活剥地恶补了一大堆“申遗”材料。然而,太多史料的堆砌,让我如同得了消化不良症,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梳理。我想,不如激活日渐迟钝的神经,迈开久未跋涉的双腿,带上一颗敏感的心,把深切的目光投向备受各方关注的仙霞古道,去尽情感受千百年来,穿梭往来的军人、诗人、商人和旅人们的心路历程。
落叶在轻盈地飘舞,老树在无声地诉说。从北至南,走在仙霞古道上,我感觉每一个物体都有着丰富的表情,每一道风景都有着深刻的记忆,每一片山水都有着生动的情节。时光和岁月,就在不觉间悠然映入眼帘,流入脑海……
清湖怀古
第一站是清湖。昔时的清湖是仙霞古道上一个重要的物资转运站,是钱塘江上游进入福建的最后一个可通行大型帆船的码头,也是京杭大运河船舶的东南端终点。
在七里桥,一根刻满经文的石经幢冷寂地伫立在桥头。浮桥头保存完好的老店铺,与默默北流的须江水相对无言。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有过旺盛的香火和如流的香客,到了清顺治年间,更有万商云集、百货星罗、船楫如梭的盛况。有造船厂14家,船只一千多条,码头17个,货运竹筏难以计数,附近村民也大多以船为业,连供游乐的花船“江山船”也盛极一时。一位在江边垂钓的老人清晰地记得,即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公路、铁路开通前后,清湖码头每天仍有几百条船停泊,桅杆林立,“像箸(方言“筷子”之意)笼里插的箸一般”。
如今,徜徉在须江边古码头,抚摸着前人留下的拴船石桩,仰望着“清溪锁钥”古门楼,我在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不禁感怀于无情而有痕的岁月。临江的人家尚有捕鱼网,只是“人声鼎沸,舟楫交错”的景致,不会重来了。
百万挑夫构筑海上丝绸之路
关于仙霞古道的开辟,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可追溯到公元前138年,据《汉书》载:是年,汉武帝发兵攻闽越,兵分海陆两路,陆路越仙霞岭入闽。另一种认为是公元878年唐末黄巢起义时开辟的,“刊山伐道七百里”,两种说法相差1016年!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意义,我宁愿相信前一种说法。汉武帝刘彻的雄才大略有史可考,就在公元前138年,不满20岁的他果断地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千难万险两度出使西域,结束了我国古代对西方神话般的传闻认识,陆上丝绸之路由此诞生,汉武帝还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汗血马。与此同时,他自然有雄心收复秦始皇弃而不属的东南百越之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冥冥之中东西辉映,神交千年。就这样,千百年来,无数未知名的人们竟用人力、脚印在崇山峻岭中辟出了一条古道,为我们留下了人类意志力的一份骄傲。
如今,长长的寂寂的古道上难见行人,留下的只是幽长深远的纯静。松石笔立,云遮雾障。那些坚实的路基,那些沧桑的古桥墩,那些光洁的石径,镌刻下了曾经有过的繁盛。无数双远去的脚,如一代代人前行的虔诚,把古道踩踏得如此坚实,又连结得如此通畅。对古道两端的人们来说,仙霞古道是一条福路;而对来回奔波的挑夫来说,其实是一场延绵千年的苦役,一段充满风尘的苦旅。
1933年,漂泊一生的郁达夫为考察杭江铁路来到江山,他在《仙霞纪险》中这样写道:“仙霞岭的面貌,实在是雄奇伟大得很!一面是流泉涡漩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
这么一条鸟飞不到的险恶道路上,无数由船筏上卸下的货物,是如何“连延曲折逾岭而南至浦城县城”,然后“舍陆登舟以达闽海”的呢?千百年来,古道上一直活跃着一支庞大的俗称“挑浦城担”的挑夫队伍,人数以“百万”计并不夸张。而在浦城担的终点浦城,至今还遗留着一条长达600米的江山街,那是当年江山人的一个大本营呢!
挑浦城担的全是强壮汉子。他们头戴竹笠,脚穿布袜、草鞋,小腿上紧紧地打着绑腿,使用着由官方注册的扁担、担拄和箩筐,肩挑七八十公斤丝绸、瓷器、茶叶、苎麻等货物。凌晨,他们几十人一伙从江山县城或清湖出发,歇三夜走四天抵达浦城,然后再挑上福建的土特产和进口货物踏上归途。任风霜雪雨,也要爬山涉溪,越沟攀岩,咬着牙走完坎坷长途。遥想当年,仙霞古道上,每一步都留下挑夫们的喘息,都印下他们的汗滴。一山一石,一树一花,都见证了他们的苦难和艰辛。他们用汗水与青春甚至生命,构筑了浙闽边界上如此繁盛的物资运输线,从而连接了唐代中后期日渐昌盛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丰富的物资和灿烂的文化输向遥远的印度洋乃至地中海沿岸。
我们不该忘却他们。
撒满诗文的文化古道
仙霞古道也在呼唤着诗人们繁密的脚步。一代代才思横溢的诗人带着飞越崇山的渴望踏歌而来,纵情放歌后又满怀着纷繁的心情呼啸而去,举行着跨越千年、文采斐然的游历。这儿曾经留下了他们飘忽但依稀可辨的身影和足迹,这儿曾经验证过山水的灵秀,艺术的弘广,历史的壮美。仙霞古道,因而有幸成为撒满诗文、充满智慧的文化古道。
尽管我们难以理解历代文人骚客何以对远离都城的这条古道如此钟情,但白居易、王安石、海瑞、徐渭等声震千年文坛的巨擘前呼后拥地向仙霞古道走来。
1192年冬的一天,仙霞古道上迎来了抗金名将辛弃疾。古道沿途留给他的最鲜明记忆的,便是脱俗而独立的江郎山,他的《江郎山和韵》传神地表达了心志:“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因为力主抗金,正直不阿的辛弃疾屡遭当权者之忌,只得远离家乡山东,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十一年之久。做诗之时,正值他受宋光宗召见后,由京城赴任福建路刑狱公事之际。看着傲然卓立的江郎山,回首坎坷不平的宦途,辛弃疾可谓百感交集。不知他满腹的忧烦是否随凛冽的山风飘散?只知这首激昂豪迈的诗,已成为流传千年的佳作。
来仙霞古道次数最多的,除了那位不知疲倦的旅行家徐霞客,还有黄公度、陆游、杨万里、朱熹等大家,他们留下了350多篇文采飞扬的诗篇,让人目眩神迷又如获至宝。岩壑窈窕、古木荫翳的仙霞古道,的确是生发思古之幽情的绝佳去处。
面对这一切,我没办法保持心潮的平静。我情愿在这诗的河床,被艺术的滔滔洪流所淹没。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