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是税晓洁漂流雅鲁藏布江时,漂友们送给他的外号。
从雅鲁藏布江漂流回来,税晓洁干瘦,光头,刀脸,黝黑,如同刚从牢狱里跑出来的犯人。但是那时他的眼神出奇的温和,明亮,偶尔潮湿,感恩于命运和城市里安逸的生活——他又把命拎回来了,又可以用酒来浇灌周身的疲乏、内心的无聊。可是酒最终只是浇灌孤独的肥料,越喝孤独就越大,大如一块横在你面前的巨石。
这是个把 生命和信念寄托在路上的探险家、摄影家。
那时他几乎把一切都玩光了,穷得只剩下相机和一背囊摄影作品,还有满腔的感慨和忧愤。就因为这一点,我们两人很快就喝上了,像两条来路不一样却有着相同嗅觉和脾性的狗,彼此嗅到了自己的同类。我们多次不约而同地走到一家又脏又乱、但光线明亮的廉价酒馆喝酒。一瓶烈性白酒两人平分,几下咕咚喝完。这时酒虫儿孳生得快极,又吆喝老板再来小瓶的“劲酒”。如果还不解恨,再来啤酒,直到脑袋晕乎,脚下轻浮,直到把喝上来的一腔愤怒和感慨又喝下去。他说喝不动了,确实喝不动了。但没醉,只是还舍不得离开酒馆。很奇怪,怎么就没醉呢?要是换成其他酒场,半斤白酒肯定就把自己打倒了。但是,我们醒着,并且大脑还活跃得很,还想接着干一件什么重要的事情。酒馆安静下来,马路安静下来,那些喧哗的吃客和孤苦的夜行者仿佛突然钻进了地缝。其实,酒馆早已打烊,我们眯缝着眼睛张望,才发现酒店的小伙计已经安静地睡在了我们的身后。没有人撵我们,灯照样开着。我猜想,或许老板以为遇到了两个想捣蛋的人渣。面对这样的酒徒,他们是有经验的,要么一言不发,要么笑脸相迎,给不给酒钱,倒是次要,就害怕人渣借酒闹事。但是如果他们能够听清、理解我们的谈话,就知道我们都是多么善良的人。尽管我们面孔喝得有点走样,颧骨暴凸或者面孔虚浮,但我们目光清澈,甚至多情。狂躁因酒安静下来。税晓洁说到动人处,那目光安静而潮湿。这时感激多于发泄,生活还真的很有奔头啊——酒的幻觉铺开了一条多么宽广的道路。
但是一旦酒醒,人很快就像掉进了可怕的陷阱,生活中的那种无奈和无聊,如移动的黑洞朝你罩过来,骨头开始可怕的松动。绝望、万念俱灰。对生命具有刻骨虚幻感的人来说,死亡就更加简单真实。但是这些感觉随即消失,更不会从两个男人的嘴里冒出来,我们避开阴影,真实地站在阳光下发笑。
税晓洁谈他多年的高原探险经历,谈自己所体验到的人和事,谈世道和人心,当然也谈女人——高原上的女人,城市里的女人。回到都市不久,他一直有种错觉,感慨马路上走动的都是美女啊。对一个在荒凉大漠里行走多月,几乎见不到一个雌性生物的男人来说,我理解他这种“母猪赛貂蝉”的审美错位。然而真正的美女留在他的胶片里、记忆里,那是上帝造化的生命最纯真最质朴的美,是从自然人性里走出来的美。
那时他常常眼神迷离地望着大街发呆,心里总觉得空,空得毫无来头,城市跟他有什么关系呢?除了酒和女人,可以短暂安抚一下自身外,其他东西简直比身外之物还遥远。你可以想象,一个逃离都市、常年浪迹高原的人,他厌弃的会是一些什么东西。他似乎浑身披挂着大自然的触须——被高原的阳光炙烤,被荒漠的寒风吹拂,被雪山的清寒明净洗涤,已经染上了自然原始的野性。躺在舒适的床上,他失眠,想把帐篷睡袋撑在家属区院子里,又怕别人说他神经出了问题。反正他一回到城市,身体就像一坨铁,很快就锈得不成样子了,接着精神似乎也被什么蛀空,心似乎也被蛀烂了。
因此那时,他只能用酒浇灌自身,感觉世上只有喝酒才是一件真正轻松的大事,只需动动嘴就可以了。酒精使身体活络起来,也使得人的精神焕发出神采和欲望。精神的欲望被物质的火焰点燃,也只是短暂的快乐,是以损害身体为代价的快乐,但总可以暂时驱除内心的阴影和黑暗中的孤寂。
为了抵制身体铁锈似的侵蚀,他买了台电脑,试图写出关于雅鲁藏布江漂流历险的书稿。可是他简直比小学生写作文还难,每敲一个汉字,似乎得咬紧牙关,有时干脆懒得写,干脆通宵在网上打发时间。朋友取笑他一回到都市就成了哲学家或者诗人,因为他每天写的字少之又少,简直到了字字珠玑的地步。出版社预支给他的万元稿费,几下就被他挥霍一空,而书稿还只开了个头。他怕写字,不是因为他不会写,他的文字功底一目了然,而是因为他感觉写字是世界上最枯燥、最无聊的事情。他看重的是过程和体验,想法单纯到纯粹。可是他不得不靠出版社的版税来生活。在那段时间里,我替他着急,恨不得替他写几笔,可是我心里涌现的仅仅是某些空泛的感觉,没体验,这些感觉也是空的,毫无意义的。书稿拖延一年后,他再也无颜跟责编说理由了,只好换个环境(环境常常能够无形地左右人的感觉、情绪),跑到武汉闭关写作。几个月后,竟然奇迹般地完成了40多万字的书稿,终于还清了一笔文债。
我不知道这40多万字是在什么条件和感觉下写出的。责编的要求是不超过20万字,他却来了个翻番,让我这个专业码字的也感叹不已。只能说,一旦写进去了,他就只能跟着感觉走了,这想必跟他行走在高原的状态一样,不达终点,就只能朝前走,没有回头路。后来我发现他虽身子精瘦,却具有一种少见的执着和韧性。从文字和内容说,这至少是两本书的长度,而出版社还是将40多万字几乎不加删改地装进了一本书里。税晓洁说,这只能等重版的时候来进行调整了。这本在书店早已无迹可寻的书,终于等来了再版的机会,而税晓洁还是把修改“重做”的任务交给了编辑。一是没有时间,二是自己懒得下手。当责编从青岛千里迢迢赶到十堰市与他签订出版合同时,编辑想不到税晓洁第二天将再次踏上高原之路,这一去又是三月有余。喝完壮行酒,在城市绚烂无边的夜色下,在临别的一瞬,他跟我默默拥抱。我几乎说不出任何多余的话,除了感动,更多的是艳羡。他娇小美丽的妻子站在汽车的尾气下,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
为什么总是向往高原?这里有很多无法说出的理由——挑战身体的极限?向往纯净野性的自然之美?还是抱着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向往……这都是理由,但也不是全部或主要的理由。在税晓洁的心里,也许更多是某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寻觅;或许根本就没有理由。有人问登山者为何要登山,登山者回答:因为那座山就在那里……
当感觉、思想和体验都不能奏效时,我们才使用文字,而文字是个模糊的陷阱,就像我现在企图用文字来描述他一样,自己都怀疑是否准确可信,对人的感觉跟对过程的体验一样很难用文字表述出来。过去税晓洁懒得写字,或者写不下去,我想就有这层意思。他是个追求快感的人,快门一按的感觉,想必比写字要舒服万倍。这是一种在路上的快感,一种行走的快感,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快感,这比从书本获得知识的享受要踏实得多也丰富得多。
文:潘能军
从雅鲁藏布江漂流回来,税晓洁干瘦,光头,刀脸,黝黑,如同刚从牢狱里跑出来的犯人。但是那时他的眼神出奇的温和,明亮,偶尔潮湿,感恩于命运和城市里安逸的生活——他又把命拎回来了,又可以用酒来浇灌周身的疲乏、内心的无聊。可是酒最终只是浇灌孤独的肥料,越喝孤独就越大,大如一块横在你面前的巨石。
这是个把 生命和信念寄托在路上的探险家、摄影家。
那时他几乎把一切都玩光了,穷得只剩下相机和一背囊摄影作品,还有满腔的感慨和忧愤。就因为这一点,我们两人很快就喝上了,像两条来路不一样却有着相同嗅觉和脾性的狗,彼此嗅到了自己的同类。我们多次不约而同地走到一家又脏又乱、但光线明亮的廉价酒馆喝酒。一瓶烈性白酒两人平分,几下咕咚喝完。这时酒虫儿孳生得快极,又吆喝老板再来小瓶的“劲酒”。如果还不解恨,再来啤酒,直到脑袋晕乎,脚下轻浮,直到把喝上来的一腔愤怒和感慨又喝下去。他说喝不动了,确实喝不动了。但没醉,只是还舍不得离开酒馆。很奇怪,怎么就没醉呢?要是换成其他酒场,半斤白酒肯定就把自己打倒了。但是,我们醒着,并且大脑还活跃得很,还想接着干一件什么重要的事情。酒馆安静下来,马路安静下来,那些喧哗的吃客和孤苦的夜行者仿佛突然钻进了地缝。其实,酒馆早已打烊,我们眯缝着眼睛张望,才发现酒店的小伙计已经安静地睡在了我们的身后。没有人撵我们,灯照样开着。我猜想,或许老板以为遇到了两个想捣蛋的人渣。面对这样的酒徒,他们是有经验的,要么一言不发,要么笑脸相迎,给不给酒钱,倒是次要,就害怕人渣借酒闹事。但是如果他们能够听清、理解我们的谈话,就知道我们都是多么善良的人。尽管我们面孔喝得有点走样,颧骨暴凸或者面孔虚浮,但我们目光清澈,甚至多情。狂躁因酒安静下来。税晓洁说到动人处,那目光安静而潮湿。这时感激多于发泄,生活还真的很有奔头啊——酒的幻觉铺开了一条多么宽广的道路。
但是一旦酒醒,人很快就像掉进了可怕的陷阱,生活中的那种无奈和无聊,如移动的黑洞朝你罩过来,骨头开始可怕的松动。绝望、万念俱灰。对生命具有刻骨虚幻感的人来说,死亡就更加简单真实。但是这些感觉随即消失,更不会从两个男人的嘴里冒出来,我们避开阴影,真实地站在阳光下发笑。
税晓洁谈他多年的高原探险经历,谈自己所体验到的人和事,谈世道和人心,当然也谈女人——高原上的女人,城市里的女人。回到都市不久,他一直有种错觉,感慨马路上走动的都是美女啊。对一个在荒凉大漠里行走多月,几乎见不到一个雌性生物的男人来说,我理解他这种“母猪赛貂蝉”的审美错位。然而真正的美女留在他的胶片里、记忆里,那是上帝造化的生命最纯真最质朴的美,是从自然人性里走出来的美。
那时他常常眼神迷离地望着大街发呆,心里总觉得空,空得毫无来头,城市跟他有什么关系呢?除了酒和女人,可以短暂安抚一下自身外,其他东西简直比身外之物还遥远。你可以想象,一个逃离都市、常年浪迹高原的人,他厌弃的会是一些什么东西。他似乎浑身披挂着大自然的触须——被高原的阳光炙烤,被荒漠的寒风吹拂,被雪山的清寒明净洗涤,已经染上了自然原始的野性。躺在舒适的床上,他失眠,想把帐篷睡袋撑在家属区院子里,又怕别人说他神经出了问题。反正他一回到城市,身体就像一坨铁,很快就锈得不成样子了,接着精神似乎也被什么蛀空,心似乎也被蛀烂了。
因此那时,他只能用酒浇灌自身,感觉世上只有喝酒才是一件真正轻松的大事,只需动动嘴就可以了。酒精使身体活络起来,也使得人的精神焕发出神采和欲望。精神的欲望被物质的火焰点燃,也只是短暂的快乐,是以损害身体为代价的快乐,但总可以暂时驱除内心的阴影和黑暗中的孤寂。
为了抵制身体铁锈似的侵蚀,他买了台电脑,试图写出关于雅鲁藏布江漂流历险的书稿。可是他简直比小学生写作文还难,每敲一个汉字,似乎得咬紧牙关,有时干脆懒得写,干脆通宵在网上打发时间。朋友取笑他一回到都市就成了哲学家或者诗人,因为他每天写的字少之又少,简直到了字字珠玑的地步。出版社预支给他的万元稿费,几下就被他挥霍一空,而书稿还只开了个头。他怕写字,不是因为他不会写,他的文字功底一目了然,而是因为他感觉写字是世界上最枯燥、最无聊的事情。他看重的是过程和体验,想法单纯到纯粹。可是他不得不靠出版社的版税来生活。在那段时间里,我替他着急,恨不得替他写几笔,可是我心里涌现的仅仅是某些空泛的感觉,没体验,这些感觉也是空的,毫无意义的。书稿拖延一年后,他再也无颜跟责编说理由了,只好换个环境(环境常常能够无形地左右人的感觉、情绪),跑到武汉闭关写作。几个月后,竟然奇迹般地完成了40多万字的书稿,终于还清了一笔文债。
我不知道这40多万字是在什么条件和感觉下写出的。责编的要求是不超过20万字,他却来了个翻番,让我这个专业码字的也感叹不已。只能说,一旦写进去了,他就只能跟着感觉走了,这想必跟他行走在高原的状态一样,不达终点,就只能朝前走,没有回头路。后来我发现他虽身子精瘦,却具有一种少见的执着和韧性。从文字和内容说,这至少是两本书的长度,而出版社还是将40多万字几乎不加删改地装进了一本书里。税晓洁说,这只能等重版的时候来进行调整了。这本在书店早已无迹可寻的书,终于等来了再版的机会,而税晓洁还是把修改“重做”的任务交给了编辑。一是没有时间,二是自己懒得下手。当责编从青岛千里迢迢赶到十堰市与他签订出版合同时,编辑想不到税晓洁第二天将再次踏上高原之路,这一去又是三月有余。喝完壮行酒,在城市绚烂无边的夜色下,在临别的一瞬,他跟我默默拥抱。我几乎说不出任何多余的话,除了感动,更多的是艳羡。他娇小美丽的妻子站在汽车的尾气下,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
为什么总是向往高原?这里有很多无法说出的理由——挑战身体的极限?向往纯净野性的自然之美?还是抱着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向往……这都是理由,但也不是全部或主要的理由。在税晓洁的心里,也许更多是某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寻觅;或许根本就没有理由。有人问登山者为何要登山,登山者回答:因为那座山就在那里……
当感觉、思想和体验都不能奏效时,我们才使用文字,而文字是个模糊的陷阱,就像我现在企图用文字来描述他一样,自己都怀疑是否准确可信,对人的感觉跟对过程的体验一样很难用文字表述出来。过去税晓洁懒得写字,或者写不下去,我想就有这层意思。他是个追求快感的人,快门一按的感觉,想必比写字要舒服万倍。这是一种在路上的快感,一种行走的快感,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快感,这比从书本获得知识的享受要踏实得多也丰富得多。
文:潘能军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