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仪表,出德钦近70公里了,我们到了佛山乡,也许这里算得上是云南最边远的一个乡了。继续前行,便到了云南、西藏分界处,啊,终于出云南了,听说云南的路比西藏强多了,“看来后面更艰苦,更耗时间,不过无限风光在险峰吧!”我这样想。
进西藏的第一站是盐井,这是芒康县的一个乡。已是十月了,但似乎还不是这里的收获季节,地里的玉米长势正旺,甚至可形容为是郁郁葱葱,更像 是春季,也许这就是高原的魅力所在吧,就是与众不同。这时已是14:00了,大家还没吃东西,因为沿途实在是没有吃的。正盘算着中午饭怎么办呢,车子“嘎吱”一下停了下来,抬眼望去,一道不大的铁门将路“锁住”了。我们被告知前方施工,暂时封闭,每天12:00到14:00及18:00到20:00放行,看看表,正是14:10,这意味着我们要等上近4个小时,晚上到芒康,看来要赶夜路了。唉,如果我们早起30分钟……好在出盐井不远,大家协商后,决定返回盐井乡,先填饱肚子,呵呵,等待也需要力气的呀!
得到一当地老乡的指引,我们来到了一个天主教堂处,我们受到神父的热情接待,开水泡面,干净、方便的中餐,最重要的是味道,我印象中特香,方便面的价值不菲呀。不说不知道,这个天主教堂是整个西藏唯一的,规模不大,但建筑蛮精致,可谓是中西合璧,尤其是里面的壁画,更是惟妙惟肖,置身其中,俨然到了西欧,到了中世纪。神父告诉我们,这个教堂能在西藏生存并保留下来,很不容易。因为西藏是以藏传佛教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宗教地区,宣扬另一个“神”是无法被接受的,当然,过去有没有流血事件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在的这个天主教堂,当然已成为重点保护对像。
4个多小时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漫长,告别神父,我们第一个冲到关卡处,18:00,我们顺利的通过了施工路段,根据神父提供的信息,我们跟离芒康还有110公里,大约需3个小时,前方要翻越白马雪山丫口,天色已晚,我心里暗自捏了一把汗。路越来越险,车辆在大山上转来转去,天公不作美,又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们简直是在山上爬行,隐约看见山涧一片红,一片黄,一片绿,一种朦胧美,可惜光线不行,不能拍摄了。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时,我们开始在黑暗中摸索了。偶乐尔会有一辆车开来,大家互相鸣音,以示招呼,之后又是与孤独同行。
说不清过了多久,几个同伴已睡了一觉了吧,终于,我们到了芒康,已是晚上10点多了。这个县城有3900米的海拨,接待设施极为有限,吃的、住的,我们已经没有选择了,那张床,不知多久没换洗了,散发着说不出来的一种味道,但,有床睡就不错了,好在我们带的有睡袋,凑合一下吧!“住在芒康”,西藏一绝!
10月3日,我们顺利通过了滇藏线上的最高点——东达雪山丫口,海拨5008M。
在海拨5008M处,我们的状态出奇的好,想象中的反应都没有出现,甚至还进行了小跑。这里风很大,因已在雪线以上,四周白茫茫都是雪。雪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尤其对于生活在南方,还是城市中的我们来说。在师傅的一再要求下,我们停止了在雪地上的嬉戏,深情告别东达山。
车内比外面暖和多了,我们的话开始多起来。“海拨最高点我们已过,看来‘前途’无忧了”,珠海来的小罗说。“是呀是呀”,大家附和着。而我心想,也许我们才刚刚开始,滇藏的险,不应是谁杜撰出来的吧!
下山路似乎同样跑不快,但气温已在回升。告别丫口处的冰天雪地,我们的车又带起了长长的烟尘,回望去,还真壮观。正所谓“十里不同天”,很明显,这一段路一直是被太阳烤着的。
一直到左贡,这一百六十多公里,我们用了4个多小时。左贡是一个很小的县城,依玉曲河而建,只有一条街,我们选择了吃面条,1个小时之后,我们又上路了,根据今天的计划,我们将赶到八宿住宿,前面还有二百公里的路。玉曲河没有湍急的水流,没有大角度的转弯,有的是温柔与宁静,她与我们相伴,一直到邦达。
高原的美,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它的雄伟,可就在邦达,我们看到了开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悠然的牧羊人,小河流水,加上错落有致、层次鲜明的丘陵,在蔚蓝的天空下,俨然一幅和谐的自然画面。也许是被如画的风光迷住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冲出邦达50公里了,当我试着确定一下邦达机场在地图上住置时,猛发现:我们走错路了!司机卢师傅听我这么说,定了定神,似乎才反应过来。“这下麻烦大了,油不够!”师傅说。我们在左贡未加油,在邦达镇好像根本就没有加油站,而这样一来我们又多跑出100公里……车内的气氛顿感紧张。
也许是老天有眼,返回邦达的路基本以下坡为主,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在邦达,我们有幸加到了柴油,那是解放军运输队某次留下的,当然,是高价油。大家心里的石头落地了,车内恢复了谈笑风生,我们误打误撞,有幸领略了如诗如画的邦达草原风光,也不枉多走这段路。
不知翻了几座山,转了多少弯,我们下到了山脚下,天色渐晚,一条大江横在我们面前,波涛汹涌。“真不愧是怒江呀!”一同伴自言自语道。我定了定神,果然,“怒江隧道“四个大字映入眼帘,看看这里的地形,你会明白为什么叫“怒江天险”,而公路在这样险要的地方通过,荷枪实弹的人民子弟兵把守在此,就显得更加必要了。
我们开始沿怒江逆江而上。路基本上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开凿时“刀削斧劈“般的痕迹看上去依然清晰,而望着悬在头顶正上方的石头,更是让人不寒而栗,这样一来,天虽黑了,我们的精神头倒是更高了,当然,是被“吓”的。
在这种心态下,我们终于赶到了八宿,在这里,危险离我们而去。
10月4日,有一种美叫荒凉——我重新感悟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
我清楚的记得,我是在近乎窒息的状态下醒来的,之后觉得心里特压抑,看看海拨表,这里将近4000米;冲到门口,蔚蓝色的天与我很近,一个睛空万里的天,远望去,四周被银灰色的高大的山体包围着,山上点缀着斑点似的灰黑色,那是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我明白了,正是缺少像样的植被覆盖,这里显得严重缺氧,加之海拨又高,所以,即便不做剧烈运动,就连睡觉都很费力。
进西藏的第一站是盐井,这是芒康县的一个乡。已是十月了,但似乎还不是这里的收获季节,地里的玉米长势正旺,甚至可形容为是郁郁葱葱,更像 是春季,也许这就是高原的魅力所在吧,就是与众不同。这时已是14:00了,大家还没吃东西,因为沿途实在是没有吃的。正盘算着中午饭怎么办呢,车子“嘎吱”一下停了下来,抬眼望去,一道不大的铁门将路“锁住”了。我们被告知前方施工,暂时封闭,每天12:00到14:00及18:00到20:00放行,看看表,正是14:10,这意味着我们要等上近4个小时,晚上到芒康,看来要赶夜路了。唉,如果我们早起30分钟……好在出盐井不远,大家协商后,决定返回盐井乡,先填饱肚子,呵呵,等待也需要力气的呀!
得到一当地老乡的指引,我们来到了一个天主教堂处,我们受到神父的热情接待,开水泡面,干净、方便的中餐,最重要的是味道,我印象中特香,方便面的价值不菲呀。不说不知道,这个天主教堂是整个西藏唯一的,规模不大,但建筑蛮精致,可谓是中西合璧,尤其是里面的壁画,更是惟妙惟肖,置身其中,俨然到了西欧,到了中世纪。神父告诉我们,这个教堂能在西藏生存并保留下来,很不容易。因为西藏是以藏传佛教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宗教地区,宣扬另一个“神”是无法被接受的,当然,过去有没有流血事件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在的这个天主教堂,当然已成为重点保护对像。
4个多小时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漫长,告别神父,我们第一个冲到关卡处,18:00,我们顺利的通过了施工路段,根据神父提供的信息,我们跟离芒康还有110公里,大约需3个小时,前方要翻越白马雪山丫口,天色已晚,我心里暗自捏了一把汗。路越来越险,车辆在大山上转来转去,天公不作美,又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们简直是在山上爬行,隐约看见山涧一片红,一片黄,一片绿,一种朦胧美,可惜光线不行,不能拍摄了。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时,我们开始在黑暗中摸索了。偶乐尔会有一辆车开来,大家互相鸣音,以示招呼,之后又是与孤独同行。
说不清过了多久,几个同伴已睡了一觉了吧,终于,我们到了芒康,已是晚上10点多了。这个县城有3900米的海拨,接待设施极为有限,吃的、住的,我们已经没有选择了,那张床,不知多久没换洗了,散发着说不出来的一种味道,但,有床睡就不错了,好在我们带的有睡袋,凑合一下吧!“住在芒康”,西藏一绝!
10月3日,我们顺利通过了滇藏线上的最高点——东达雪山丫口,海拨5008M。
在海拨5008M处,我们的状态出奇的好,想象中的反应都没有出现,甚至还进行了小跑。这里风很大,因已在雪线以上,四周白茫茫都是雪。雪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尤其对于生活在南方,还是城市中的我们来说。在师傅的一再要求下,我们停止了在雪地上的嬉戏,深情告别东达山。
车内比外面暖和多了,我们的话开始多起来。“海拨最高点我们已过,看来‘前途’无忧了”,珠海来的小罗说。“是呀是呀”,大家附和着。而我心想,也许我们才刚刚开始,滇藏的险,不应是谁杜撰出来的吧!
下山路似乎同样跑不快,但气温已在回升。告别丫口处的冰天雪地,我们的车又带起了长长的烟尘,回望去,还真壮观。正所谓“十里不同天”,很明显,这一段路一直是被太阳烤着的。
一直到左贡,这一百六十多公里,我们用了4个多小时。左贡是一个很小的县城,依玉曲河而建,只有一条街,我们选择了吃面条,1个小时之后,我们又上路了,根据今天的计划,我们将赶到八宿住宿,前面还有二百公里的路。玉曲河没有湍急的水流,没有大角度的转弯,有的是温柔与宁静,她与我们相伴,一直到邦达。
高原的美,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它的雄伟,可就在邦达,我们看到了开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悠然的牧羊人,小河流水,加上错落有致、层次鲜明的丘陵,在蔚蓝的天空下,俨然一幅和谐的自然画面。也许是被如画的风光迷住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冲出邦达50公里了,当我试着确定一下邦达机场在地图上住置时,猛发现:我们走错路了!司机卢师傅听我这么说,定了定神,似乎才反应过来。“这下麻烦大了,油不够!”师傅说。我们在左贡未加油,在邦达镇好像根本就没有加油站,而这样一来我们又多跑出100公里……车内的气氛顿感紧张。
也许是老天有眼,返回邦达的路基本以下坡为主,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在邦达,我们有幸加到了柴油,那是解放军运输队某次留下的,当然,是高价油。大家心里的石头落地了,车内恢复了谈笑风生,我们误打误撞,有幸领略了如诗如画的邦达草原风光,也不枉多走这段路。
不知翻了几座山,转了多少弯,我们下到了山脚下,天色渐晚,一条大江横在我们面前,波涛汹涌。“真不愧是怒江呀!”一同伴自言自语道。我定了定神,果然,“怒江隧道“四个大字映入眼帘,看看这里的地形,你会明白为什么叫“怒江天险”,而公路在这样险要的地方通过,荷枪实弹的人民子弟兵把守在此,就显得更加必要了。
我们开始沿怒江逆江而上。路基本上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开凿时“刀削斧劈“般的痕迹看上去依然清晰,而望着悬在头顶正上方的石头,更是让人不寒而栗,这样一来,天虽黑了,我们的精神头倒是更高了,当然,是被“吓”的。
在这种心态下,我们终于赶到了八宿,在这里,危险离我们而去。
10月4日,有一种美叫荒凉——我重新感悟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
我清楚的记得,我是在近乎窒息的状态下醒来的,之后觉得心里特压抑,看看海拨表,这里将近4000米;冲到门口,蔚蓝色的天与我很近,一个睛空万里的天,远望去,四周被银灰色的高大的山体包围着,山上点缀着斑点似的灰黑色,那是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我明白了,正是缺少像样的植被覆盖,这里显得严重缺氧,加之海拨又高,所以,即便不做剧烈运动,就连睡觉都很费力。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