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队员入洞。
肖兵通过对讲机与洞中救援人员对接。
案例
类似救援曾下到过200米的天坑
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在2011年2月,也曾参加过一次"天坑"搜救工作。当时事发地在叙永县后山镇,一名当地村民在驾驶摩托车时摔出道路,坠入旁边一处深达200米的天坑。
接到叙永县公安局的求助电话后,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曾派出7名队员,赶到现场施救。由于天坑的面积过大,且里面有3个渐次下降的平台,每个平台都有一道瀑布。救援人员只能使用100米的救生绳,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地下降。最终,他们在降到最下面一层平台后,才顺利发现遇难者,并将其遗体带回地面。
跌入深洞专家教你如何自救
跌入溶洞后,甘凤梅不幸离世的遭遇,让读者惋惜。但如果以后再发生类似事件时,我们应当如何自救?
昨日,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队长肖兵介绍,首先应保持冷静,并仔细检查自己是否受到损伤。如出现骨折或者流血,首先应当采取自救,避免伤势加重。然后,再考虑使用手机或者大声呼救,寻求帮助。
还应注意不要轻易使用火源,以免引起洞内沉淀的可燃气体爆炸。同时,还需在洞内试图寻找水源和食物,以保持体力。如果情况允许,还应大致了解洞内的情况,以便帮助救援人员制定最佳施救方案。
9名救援队队员连夜租车前往事发地,在现场,只能靠着借用其他救援单位的专业设备进行救援。
不收任何救援费用,但资金却成为救援队壮大的"瓶颈",训练费用靠队员AA制分担。
在"失踪"约46小时后,甘凤梅终于重新回到了地面。虽然她已停止了呼吸,但在这次搜救过程中,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又名四川省山地救援队泸州支队)冒险下洞施救的行为,让她的家属感动不已。
作为国内第一支成建制的民间救援队,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成立于2004年10月。目前,全队共有22名队员,由来自各行业的志愿者组成。近年来,在国内的重大救援现场,人们都能发现他们的身影。在12月5日"国际志愿人员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的志愿者们再次以干练的身手让人敬佩。
昨日下午,在成功将甘凤梅"带"回地面后,这支队伍在第一时间赶回了泸州,因为他们还需尽快回归到各自的岗位上。
总体顺利但也遇到了麻烦救援
谈及此次救援,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队长肖兵介绍,"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但其中确实有一些小麻烦。"
肖兵说,这些麻烦主要来自于,溶洞特殊的地形和居民随意丢弃的垃圾。由于溶洞呈现泡菜坛状,致使救援人员在探洞时,无法直线下降,需要先沿着斜坡下行一段距离后,才能被救生绳慢慢吊下。
"往下时还好,但上来时救援人员就容易被卡在坡坎上。"肖兵介绍,此外,附近居民往溶洞中倾倒的垃圾和泥土,也为救援带来了很大隐患。"溶洞内的光线很弱,队员稍不注意就会踩到浮土,撞上洞壁。"
肖兵称,这些浮土在松动后,也很容易发生掉落,从而砸到救援人员身上。"队员都吊在救生绳上,即使是想躲,都很难办到。"
装备不足只能租车赶往现场尴尬
9月4日下午,记者与肖兵联系后,救援队便第一时间张罗救援设备。但受到自身条件限制,很多救援中需要使用的专业设备,他们都未能凑齐。同时,由于救援队并没有配备专业的车辆,为了尽快赶到现场,9名队员选择租用一辆面包车和一辆私家车紧急赶往现场。
"条件是有点艰苦,但能很快赶到现场。"肖兵介绍,到达出事溶洞后,经仔细勘察,他们发现必须使用的救援装备包括空气呼吸器和有毒气体探测仪。但由于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没有足够的经费来配备。因此,他们只能在现场向其他救援单位临时借用。
经过当地政府和华西城市读本记者现场协调,古蔺县矿山救护队为他们提供了设备。"操作上没问题,以前在训练时,我们都曾借来练过。"肖兵说,临时借用设备的情况,在以往救援中经常遇到,"救援队的经费太紧张了。"
面临困境缺少固定经费来源现状
从2004年成立以来,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曾参加过国内多次重大救援工作。包括"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云南梅里雪山失踪人员搜救等。
作为一支民间公益救援组织,所有的救援行动均不收取费用。但经费又成制约救援队伍继续壮大的"瓶颈"。今年11 月份,救援队的搜救犬基地因资金问题,面临关闭。消息报道后,引起了市民极大的关注。
肖兵介绍,救援队经费由两部分构成。行动时产生的经费,由泸州市红十字会来"埋单"。平时训练和设备购置的费用,只能由民间爱心企业和人士进行捐赠。"训练经费是队员用AA制的方式分摊。"肖兵说,购置专业设备的资金,让他们无力承担。
以此次救援为例,肖兵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不计装备损耗的情况下,他们在路费和食宿上大约花费了1000多元,但由于无法事前报销,他们只能自己出钱垫付。"所以必须要非常节省,在救援完成后立即赶回泸州,这样可减少一些住宿费。"肖兵说,救援中损耗的450米救生绳,只能由队员们"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