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鹰,39岁。北京人。2005年开始辞职旅行,著有《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我喜欢,路上的自己》《再见,大马士革》《只为这一刻》。
郭子鹰颠覆了我对"自由旅行者"的想象,他似乎跟一般上班族没有区别,旅行,拍照片投稿,写书。这个有十多年自助旅行经验的摄影师,不能准确说出自己到底去过多少个国家,他没有数签证章的习惯;电脑桌面不是他拍的照片,而是代表"灵光一现"的普通灯泡图。这几年,他一回北京就宅在家里,以至于我们约见面时,对地点的选择都费了一些功夫,后来我在万圣书园等,他差点没找到地方。
他称自己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不否认信马由缰的旅行方式,但仍然推崇有计划的出行。对现在很流行的说法"到某个地方去发呆",他也不以为然。"旅行干吗?要发呆为啥不在家发呆。他们说这些话肯定想表达一些别的什么。"旅行,就踏踏实实地受你该受的罪,享受自然给你的快乐。
他说,很多东西要轻拿轻放,对还没理解的东西,不能轻易砸碎、讽刺、否定。
11月2日,北京访郭子鹰,听他说旅行的"技巧",以及34个国家走过后,旅行对他,还有万般可能。
没有预谋的旅行是悲催的,但也有例外
这是直奔主题的聊天。"好多人觉得,怎么让旅行感受最大化,那就是什么成见都没有,什么计划都不做。这种玩法我试过。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最后一句话他又强调了一次。
他说,欧洲有很多非常棒的节日,威尼斯赛船节,瓦伦西亚火节、法雅节......不提前一年,连酒店都订不到。而不在那一天到达,你看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城市。
瓦伦西亚火节,每年3月12日至3月19日,一场有预谋的大火让全城烈焰冲天,所有人载歌载舞,非常虔诚地庆祝神国和偶像的约会。但你若是3月20号去,那个城市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又变成再平凡不过的商业城市了。
西班牙马德里,一定要去普拉多博物馆,但是你如果周一到,周二走,正好赶上闭馆日,什么也看不到。
土耳其的阿托米斯神庙,原来是"万佛朝宗",后来毁于战乱,只剩下一根柱子,你不去了解曾经的故事,就会觉得它是乏味至极的无聊景点。
但也有例外。为了火车上偶然看到的一张海报,他放弃了去富士山。海报的主角是一个不知名的小镇"高丽","有一片花海,国外叫彼岸花,或者曼珠沙",反正上面的信息很精确,"大概只有20亩,却标明了哪个区的花开过了,而什么花还没开"。因为好奇是否可以做得如此精准,便临时改变计划。当然,结果并没有让他失望。
再去一次:铺上大理石的大教堂,完全背离了高迪的初衷
城市在郭子鹰眼里并没有某种固定的性格,而随着去的次数增多,他每次产生的感受都不同。2002年元旦和2011年,他两次去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
第一次去,教堂的南侧基本已完工,整个环境却还是个"大工地",戴安全帽的工人走来走去,橘黄色的吊臂鲜艳。所见一切给了他"开放悲悯"的感觉,"工人在那么伟大的建筑里面抽烟、喝咖啡"
时隔9年再去,这里基本完工,除了中间最大的主塔,原来裸露的水泥地面已铺上了大理石砖。
他观察到与之前来访时建筑的细微不同:后期不够细致,一些高视点的观景平台已经装上玻璃、扶栏,客用电梯取代了工程电梯。让他觉得讶异的是,只有固定教友会的人才能上到某个特定的楼层。
"这完全背离了高迪设计的初衷。他是蛮精神性的一个人,一辈子单身,生活简朴,他把教堂作为献给上帝,体现众生平等、怜悯的概念的一个礼物。"据说,设计教堂时,一具表现耶稣诞生的雕塑需要一头驴的形象,皇亲贵胄纷纷推荐自家的驴做模特,但都被这位西班牙建筑大师拒绝,他最后选了一头累垮了的驴,主人是当地卖东西的老太太。
不妨等一等:等到日落,河水上的倒影正好呈现出一正一反两个泰姬陵
2012年,郭子鹰第四次来到泰姬陵。作为知名的旅游胜地,泰姬陵早就前后左右被拍了无数次。这个像洋葱一样的建筑,矗立在河的南面,被一堵高墙包围着。而一般情况下,泰姬陵的标准像差不多是5个"洋葱头","很白很纯洁,很高耸"。郭子鹰觉得它们"没有人情味",试图找不同的表达方式。他过河,走进一个凋敝的公园,公园的河映出倒影,他拍了两张,但不满意;一会儿,有人走到河边洗手,他再拍两张,但还是不满意。
等到日落,河面上的倒影正好呈现出一正一反两个泰姬陵,此时,一条船划了过来。船上,先是一个小男孩腾空跳下来,"咔嚓",画面定格中,小男孩岔开两条像鹿一样干瘦的腿,摆出一个"万"字。接着,穿纱丽的女子跳下船,被风吹起的纱丽美得让人窒息。接下来,他留下了更多温情的瞬间,比如,家长因为力道不够,本想将两三岁的孩子扔到对岸,却不想孩子一屁股坐在水里,此后,其他的小孩都是被家长手把手地递送到对岸。
慢旅行:花了四天半逛大英博物馆,"不客气"地在缅甸神庙里睡起午觉
郭子鹰说,冬天去英国,大英博物馆不得不去。他曾在离博物馆约30米的地方,选了个朴素的小旅馆,此后四天半,在雨夹雪的天气里,每天"吃了早饭出门,一待就一整天。一开始也没想到会待那么久,但不知不觉,一天没够,第二天还没够"。
他对两个中国馆赞不绝口,尤其是自己钟爱的陶瓷,喜欢"那么一个氛围,全世界文化并列地展示,没有门户高下之分"。他看到中国游客在里面刷刷拍照,表示理解,"可能他们时间紧,毕竟能去那里的话,已经说明对文化是有喜好的"。
郭子鹰只去过一次缅甸,14天的旅程,有一半的时间待在蒲干。天气很热。他和妻子早上5点钟起床,徒步"很远很远",看小佛塔、壁画,跟当地人聊天。9点钟回来,一直等到下午再出发。有时中午,两人就坐在庙里的地上,看着画发呆——因为庙里比较凉爽。有一次,当地人看他们没有离开的意思,还从神像后面搬出两个竹躺椅,两人"不客气"地睡起午觉,直到下午3点。
Q:你去过的地方,哪些城市是可以用颜色形容的?
郭子鹰:日本京都是绿色的,绿化好,传统建筑保存非常好,要想看唐朝什么样,直接到这就可以了。古巴的特立尼达是花的,每一面墙漆颜色都不一样,用色大胆,但放在一起非常协调,有中南美洲的那种阳光热情。希腊圣托里尼,毫无疑问是蓝加白,这是所有房子的主调,它应该也是海滨度假地里最"不装"的一个,马尔代夫、普吉岛、印尼、巴厘岛追求的都是private(私有的),跟外界的隔绝——私人海滩、水上游艇、海滩、海上屋、按摩师等等,但private的背后是假世界;而在圣托里尼,是可融入的渔村生活和保持私密性这两种味道折衷的感觉,就像爵士乐演奏巴赫的作品一样。
Q:生活在北京,会想念哪个旅行目的地?
郭子鹰:我有早起习惯,以前夏天5点40分起床,6点开始围着小区跑步。后来,北京空气越来越糟糕,也没法跑步了。这时候最想念阿姆斯特丹,空气干净,还有那么多运河,运河边都有漂亮的行道树、有轨电车,开私家车的不多,大多骑自行车,也不像欧洲很多国家的石子路,是柏油路——特别适合跑步。我原来住阜成门的时候,也爱早起骑自行车逛天安门、颐和园、地坛、老胡同、京剧服装店,逛得"很细",但现在不怎么出门了,10年前的胡同、小院,要么拆了,要么改成小古董店,或者所谓的设计店,卖千篇一律的花T恤。
Q:如果有末日,会选择在哪过最后的日子?
郭子鹰:最好死在北京。我什么也不想改变,什么都不想特别去做,该怎么样就怎样。以前在杂志社,编辑问我:你要是能活一次,什么事儿都你自己定,你要改变什么东西?我说:愿意再活一次,什么都不需要改变。在挤公共汽车时被陨石砸死了,和在丽江被陨石砸死了,有区别吗?没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