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行为艺术家萨子徒步从北京返回新疆

[日期:2012-09-21] 来源: 亚心网   作者: [字体: ]
  亚心网讯(记者 胡淼) 4200余公里,历时4个多月,萨子背着一棵树,从北京走到了乌鲁木齐,用他的行为艺术方式,一步步丈量出他的"归乡记",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对话。

 

行为艺术家萨子徒步从北京返回新疆

 

        萨子背着一棵树的萨子和他的板车 图/实习生 金峤 20日,在乌市七纺艺术街,记者见到了今年37岁的萨子。尽管他来乌市已经4天,身上仍穿着远足的行头,一双凉鞋显得不太合季节,背篓里的那棵树高约1米。"它比出发前长高了一些。在路上走着走着,我就想,如果我能成为一棵树,只是简单地自由生长该多好。"萨子说。

 

  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萨子4个多月的时间行走了4200余公里,每每他背着树,拉着板车经过沿途的大小城市,总会成为一个焦点。

 

  "他们觉得我的装扮很怪异,我解释后,大多数人都会理解我的行为。"萨子说,实际上,大家对他的"理解",仅仅是钦佩他的执着,"他们不理解很正常,他们看到的只是我作品的一个片段,而行为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是慢慢建立的"。

 

  尽管今年5月4日从北京出发前,萨子已经做了8个月的适应性训练:每天负重20公斤徒步3小时或徒步行走30公里,但是出发后,现实情况远超设想。

 

  "进入山西、陕西后,山多坡陡,拉着120公斤的板车爬坡太痛苦了。"萨子说,因为上坡时不能停,只能慢慢来到坡顶才能休息,加上山区潮湿、天气炎热,大腿与裤子摩擦后造成接触面发炎红肿,疼得不能走路。

 

  在行进途中,有时会有朋友陪同,但他们并不会帮助萨子推车,他们只是用相机记录萨子行进过程。

 

  萨子的助理杨兵陪同他走了73天,从陕西走到鄯善。"我也是新疆人,现在定居陕西,我特意请了长假来陪他。"杨兵说。

 

  沈卫东是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火石湾农民,"萨子经过我们村时,好多人围着他看,知道他要去新疆,问他怎么不坐火车、坐飞机,那样多轻松。"沈卫东说,萨子跟他们说要走过去,这样才能表达他的行为艺术内涵。"我们也不知道他想表达啥,但是看他太辛苦,给他买了些水。"沈卫东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旅途中,还有很多陌生人给予萨子帮助,一个微笑、一瓶水、餐馆旅馆老板减免费用......都给萨子的远行增添了人性的亮色。

 

  萨子忘不了,在陕西一场暴雨中,他俯着身子拉着板车独自前行,突然一辆货车从身后开来,停在他的身边。"兄弟,拿着吧。"司机摇下窗户递出了10元钱,当萨子抬头想看看对方时,货车已经驶离,司机向他摆了摆手。

 

  "我当时有些震动。"萨子说,"可能是司机师傅觉得我在雨中拉车有些悲壮吧。"

 

  萨子真名包治国,是木垒人,1994年高考失利后,他在新疆师范大学艺术高考补习班学习了绘画。

 

  "起初我啥都不懂,但凭着一股韧劲,用半年时间就成了班里的'高手'。"萨子说,当时他跟着路人画速写,跑到火车站观察众人神态画画。"我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就是想由当初那种状态,把自己的东西释放出去。"

 

  第二年,萨子考入新疆师范大学,毕业后开始接触行为艺术,2007年,他第三次前往北京打拼,两年前有了这次行为艺术的想法。

 

  "行为艺术的好处是直接的表达,能在作品完成过程中,比较直接地检验自己想表达的完整度和准确性,达到自己想表达的效果。"萨子直言,相对于绘画,行为艺术的陌生感直接造成了大众的理解困难。"绘画是大家比较习惯的观看方式,比如说梅兰竹菊,大家有共同的传统文化的解析背景,但行为艺术是大众直接参与进去感知的,它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当下性"。

 

  之所以选择"一棵树"展现归乡记,萨子说,"树"本身和整个人类都有关系,人们一直生活在自然中;由于人对自然的破坏导致人们自身失去家园。"一棵树"将这种生命的孤独转入对社会的广泛的深入渗透对话,与当下的人文精神上的"乡愁"产生共鸣。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