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身绑登山绳在华山绝壁上清理垃圾。图片来源:华商网 晨报特派记者 杨育才 陕西华阴报道
早上9点多,华山擦耳崖上,下山和上山的游客如织。
杨武军穿戴好全身安全带,同事又帮他检查了一遍。登山绳在钢制护栏上绕过几圈后,杨武军将其中的一头牢牢系在自己腰间的登山扣上。同事拉住上面一头,杨武军拽着登山绳,沿着陡峭的绝壁一步步向下滑去。他不是在登山,只是为清理绝壁下十几米处的矿泉水瓶和红色塑料袋。他的脚下,是深不可测的悬崖绝壁。他和同事们收集起来的垃圾,装袋后由挑山工背到索道站,送往山下。像杨武军这样的环卫工,在华山上共有140多人。他们,连同那些双肩厚实的挑山工,在共同守护西岳绝壁美景的同时,也"融化"成了华山上的一道景观。
环卫工杨武军
属于华山北峰管理站,负责擦耳崖附近的200米路段,全在悬崖峭壁之间,几乎没有一段平路,每天要爬上爬下至少七八趟。
垃圾滞留不能超20分钟
登上以险峻闻名的华山,低头下望,在其他景区里常见的白色和黑色垃圾,在华山上很少见到。
这正是杨武军们的功劳。"垃圾要日产日清,道路垃圾不得滞留超过20分钟,枯枝败叶必须在风雨停后30分钟内清理。"杨武军所在的北峰管理站站长宁江杰告诉记者,要达到上述标准,环卫工就必须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内不间断地来回爬上爬下。
记者跟随杨武军来到北峰管理站。管理站的院子依山而建,正上方是一个叫"聚仙堂"的山洞,据说是元代一个道士开凿的,现在成了环卫工们的库房和临时存放袋装垃圾的地方。左侧的一个小山洞里还摆放了四张上下床,是部分环卫工人的卧室,其余的环卫工,则住在院子左侧的平房里,房间里是清一色的上下床。
两周下次山,主要为洗澡
今年41岁的杨武军,老家在70公里之外的华县。他来华山做环卫工已经4年,在华山上140多名环卫工中,他算是"老手"了。杨武军负责的范围是擦耳崖附近的200米路段,全在华山的悬崖峭壁之间,几乎没有一段平路。"每天都得爬上爬下至少七八趟,捡七八袋垃圾。"
据记者了解,目前华山环卫工的收入每个月在1450-1550元之间,吃住都由管理站提供。杨武军告诉记者,如果自己出去打工,收入肯定会比现在高些,"之所以选择到华山当环卫工,主要是离家近,可以多照顾家里。"
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环卫工每个月在山上工作25天,剩余的5-6天休息日,可以集中一次下山休息,也可以分成两次。杨武军一般都是两个星期才下山一次。"主要是下山去洗个澡,每天爬上爬下,连续两个星期,身上都是汗臭味。山上喝水都成问题,根本就不能洗澡。"
环卫工杨喜成
属于华山五云峰管理站,负责从北峰进入东峰的华山最为险要路段,因为个子小、体重轻,成为站里下沟清洁垃圾的主力。
第一次下沟清理腿都软了
从华山北峰到进入东峰的金锁关,是华山最为险要的路段。维护这一路段清洁的是五云峰管理站,杨喜成是这个站的一名环卫工。
30岁的杨喜成,个子小、体重轻,自然就成了五云峰站里下沟清理垃圾的主力。"第一次下去,那是真害怕,绑绳子的时候,我两条腿都软了。"谈起四年前第一次下沟的经历,杨喜成不禁大笑起来,"第二次就一点不害怕了。"
杨喜成负责的苍龙岭,除了1米多宽的台阶,两旁都是陡如刀削、深不见底的绝壁。狭窄的台阶上,游客留下的塑料袋、果皮、矿泉水瓶等垃圾很容易被风吹到崖下。
"什么垃圾都有,最大的有雨衣、外套,小的就是纸屑和烟头。"杨喜成说,他和同事每周最少要"放绳"三次,最深的要放到崖下300米左右。
每天打电话给家里报平安
杨喜成每天傍晚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
和北峰站相比,五云峰站的生活更为艰苦。因为床位不够,环卫工们不得不两人挤一张1米宽的床。五云峰站没有自己的厨房,每顿饭都要爬过苍龙岭,到上面的五云峰饭店吃工作餐。
"刚来那阵,爬上去吃饱饭再爬下来,体力差不多就已经消耗一半了。"杨喜成打趣地说。在上周举行的华山景区管委会登山比赛中,杨喜成获得了青年组第二名的成绩。"从北峰索道站爬到东峰,再从东峰下到山下索道站,我只用了51分钟。一般的年轻游客,至少也要2个小时。"
环卫工孟保卫
属于华山最高的金锁管理站,负责华山核心区的中峰,即使走出了自己负责的区域,仍在不停地搜寻并捡拾看到的垃圾。
金锁关管理站是华山上位置最高的管理站,该管理站的31名环卫工要负责华山核心区的东峰、南峰、西峰以及中峰的卫生清洁。
在这里,记者遇到了40多岁的环卫工孟保卫。天色渐晚,孟保卫在站长的安排下做了记者的向导兼讲解员。从北峰爬到峰顶,记者的双腿犹如灌满了铅块似的沉重。孟保卫却健步如飞,他左手拎着蛇皮袋,右手拿着1米长的夹子。尽管早已走出自己负责的区域,但他扔在不停地搜寻并捡拾看到的垃圾。"今天我不捡,明天别人还得捡,久了被风吹下去沟去,那还得放绳。"
他嘴里给记者讲解着南峰和西峰的传说,眼睛和双手的注意力却还在垃圾上。"习惯了,平时有游客跟着我走,我也这样给他们讲。"
他们不仅是环卫工,还是防火员和救援员
他们不仅仅是环卫工,在他们的左臂上都有一个红袖章,上面印着"防火员"字样。"我们华山景区,所有地方都是禁烟的,看见游客抽烟,我们就要劝他熄掉。 "
他们也是救援队伍。6月10日晚上,一名游客在南峰下的南天门崴了脚,无法走路。孟保卫和另外7名同事,分两班轮流,用担架将这名游客抬到北峰索道站。
他们还要在夜里巡山。为方便游客爬上看日出,华山景区24小时开放,这难免为华山的安全管理增加了压力。 4月12日,西安4名游客夜里登山突遇暴雨,巡山员们发现后将游客带到管理站避雨,还为他们熬了姜汤。
他们甚至还要劝阻在华山轻生的人。 6月11日下午3点左右,一名江苏籍男游客欲在北峰跳崖轻生。杨武军和同事接报后迅速赶到现场,一边劝慰,一边悄悄靠近,趁他不注意,将他拉到了安全地带,并护送他乘坐索道车下山,交给了山下的派出所。在2011年一年里,他们成功劝阻了轻生险情46起。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写过歌颂泰山挑山工的散文——《挑山工》。在华山险峻的台阶上,也可以不时看到缓慢行进的挑山工。
无论上山还是下山,他们的肩膀上都压着上百斤重的东西,或挑,或背。上山时,他们为山上送去水,食物,甚至水泥;下山时,他们背负着环卫工捡拾来的垃圾,一直背到山下。他们双肩上裸露的厚茧,恰似华山上裸露的坚硬的花岗岩。
独臂挑山工残运会上曾获长跑金牌
在近百名华山挑山工中,最出名的是独臂挑山工何天武。在采访途中,记者也巧遇了这位传奇的挑山工。
何天武是陕南人,50岁。22年前,他的妻子因病去世,留给他的只有债务和两名幼子。为了养家,何天武到河南平顶山挖煤,却被一场矿难夺去了左臂,换来的只有4200元的赔偿金。
独臂的何天武,坚守"决不乞讨"的尊严。1999年,他来到华山,当起了一名普通的挑山工。这一背就是13年。
挑山工的收入,一般都按照背负货物的重量以及路途远近来计算,每斤0.4元到0.45元不等。和其他挑山工一样,何天武每天只能上下两趟,每趟按照100斤计算,每天最多挣100多元。
何天武说,有一次,小儿子跟着自己上了一次华山。"看到父亲做挑山工的辛苦,小子一边走一边哭,从那以后他就再没有乱花过一分钱。"
在经过何天武身边的时候,很多游客发现何天武只有一条手臂,部分游客还掏出20元或50元塞进他的兜里。即便背着沉重的货物,何天武都要弯腰致谢。
常年奔波在华山上,何天武练就了发达的腿部肌肉。在2009年陕西省第六届残运会上,他获得了5000米长跑金牌。他还有一个梦想,他期盼有机会参加更高级别的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