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骑行练习。蔡英元供图
2011年9月下旬,蔡英元在北戴河铁人三项比赛中。蔡英元供图
我的骑行故事:人生更接近幸福的状态
作者:蔡英元
八、九年前,家人劝我,你越来越胖,不如骑自行车上班吧。我嗤之以鼻,弃车骑行,怎么可能?那时我刚按揭了一辆派力奥,正处在连打酱油都要开着车去的得瑟状态。这时让我弃轿车而骑单车,在我看来,就像是让我从资本主义倒退回原始社会。那时在机关工作,似乎还有一种可笑的心态,男人胖些怕什么,富态些岂非更有气场?直到连年体验诊断书上医生的告诫愈发严厉,自己才逐渐懂得,脆弱的生命需要自我的呵护。健康最重要,此语非戏言。没有了身体这台小车子,再有质量的灵魂也无处安放。
现在,工作比八、九年前更忙,我却恢复到了大学毕业时的体重。家里的两台车,最近半年,都停在院子和地库里,一周也难得开上一次。因为日常通勤,我基本都靠骑行,除非需要接待或者有什么正式场合,否则不会开车。有时候我想,每个人的骑行心路,也许都像金庸小说描述的,是从耍着青锋宝剑,回到用拙朴木剑的过程。
对车的迷恋
人类对于轮子的偏好,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我在三星堆欣赏过形似于现代方向盘的古蜀国青铜器,也在殷墟看到过轮距2米的马车以及硕大的车轮,古人的偏好似乎也传承至今。就拿我来说,从滚铁圈玩起,到从七八岁时蹚着大人的28永久,左腿踩着脚踏,再把右腿从车架中间穿过去,就这么掏着骑,学会了骑单车。一有机会就蹭着大人的车骑,直到小学五年级,母亲捱不过我央求,给买了辆那时还很少见的单梁小轮自行车(应该也是20寸)。
小学、初中、高中,一个时期丢一辆单车,每丢一辆就会买辆轮子更大些的,金狮是26的,凤凰是28的。有时候我会想起那些车,因为骑行的美好回忆,因为每个少年都会因为后座上坐上了心仪的姑娘,而面红心跳。而我丢了的那些车,你们现在还安好么?
当然,那时候还不敢想会拥有汽车,记得神探亨特吗,这部电视剧让我觉得美国真富,轿车真多,撞坏了也不心疼。大学毕业后,我第一次大笔开销,就是买了辆摩托,钱江125,别说,骑起来真美,我曾写过一首诗,回忆那风驰电掣、拉着兄弟满街兜风的日子。可惜北京不是亲摩托的城市,为了到京读研只能割爱。好在毕业没两年,终于圆了汽车梦,按揭买了前面说的那辆小派。提车的那一晚,真的很没出息,我久久坐在驾驶座上,差点儿就在车里睡了一宿。
我想,这种对车的渴求,对速度的激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迷恋。现在骑行,钟爱单车,也和骨子里的这种迷恋脱不开干系。
骑行的启蒙
你没想过会发生的事,忽地就在自己身上发生了,这就是生活。08年开始,我觉得身体胖到虚,真的开始担心生命有多长、有多宽的问题。开始严格地在健身房锻炼,从跑步机和动感单车练起。这种练习,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需求,很容易坚持,两天一次,很快(大约两个月以后)就能降低体重。体重的减轻,加上由于自觉有意志力而恢复信心,让我不再满足于充满汗味儿和肌肉块儿的健身房,转而进入户外。自然而然地,爬山,行摄,徒步,绳降,约伴同游,每一次户外活动,都让我获益匪浅,收获的不仅是友谊。
今年花甲背包客伉俪感动了不少人,我也很喜欢他们。因为,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驴友,比如罗哥和李姐,我们因曾经结伴同行而成为好友。他俩去年都退休了,若不染发,也都满鬓斑白。退休后一气儿去了9个远方,在完全不懂英文的情况下去了印度和东南亚,实在令人感佩。在他们家里吃着火锅看着照片的时候,我对妻子说,咱俩也要这么活!
骑行的启蒙,恰也是如此。启蒙老师叫慕敏,他是北京铁三协会的副会长。我们相遇,是因为要一起出发去西藏,那时慕哥还是朋友的朋友。我休了一个月长假,还未到半路,慕哥的渊博和正直就已让我折服,我们已成忘年交。慕哥说,小蔡啊,回北京和我一起玩铁三吧,我相信你会爱上它。好!一回北京我就买了辆3000块的入门公路。我至今还记得骑着这台车回家的感觉,原来自行车也能追风,原来自行车真的能"自行"。这种感觉是坐在方向盘后面体验不到的,全身充满了力量,浑身都在破风。可能也是时值六月的缘故,微汗沐风,神清气爽!
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整个夏秋,只要天气晴好,京郊的公路上又多了一个全副武装的业余骑手,我有时跟着铁三协会一起拉练,有时独攀妙峰山,骑乐无穷!或许由于本人有高速控制摩托的体会,除了上锁鞋时原地摔过,没伤筋动骨的摔过。当然,这也得益于慕敏等前辈的谆谆告诫和摔车警醒。我始终记着,在公路上,咱是鸡蛋,必须时刻警惕那些呼啸而过的疯狂石头。
专业的骑行
由于我三年前开始参加铁三比赛,而骑行是铁三比赛的第二项,所以从请教牛人开始,搜集骑行知识,参加骑行训练营,入手一台全碳公路车,几年间也算积攒了一丁点儿骑行知识。再把这些知识结合到骑行实践中去。如何安全、健康、高效地骑行,不体悟专业经验不行,光纸上谈兵更不行。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由于车的质量上去了,车速也远超菜车。骑士开始变得无法忍受非机动车道的拥堵和低速,偶尔也会窜到机动车道风行。我在昆玉河畔,也曾在最边上的机动车道逞过一时之快,也曾体验过被有些恶意的轿车,侧身而过的惊吓。首先,谁也不能永不犯错,在此我也不敢说今后就不会借道骑行,但违规的做法,终归是应该避免的。其次,骑行装备必须备齐,头盔、眼镜、手套这些都是护具,还有,颜色亮丽的骑行服绝不仅是为了耍酷,这是一种醒目的保护色。如果是夜骑,反光条和前后车灯也都是标配。
不要迷信你的车,即使它是10万元高端车,也不意味着更结实,更安全。它只不过更为轻量化、高科技而已。最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专业自行车,它的主要特性并非是交通工具,而是健身工具。不要用它和别的交通工具pk安全性,不要,你甚至比不过一个马路牙子,更不用说,那些逆行而来的三轮板车。
说到健康和高效,首先要学会坐,别压迫下体部位,学会把坐骨立起来,把背弓起来;其次要学会握,胳膊微曲,避免笔直,双手也别在车把上握得太紧。初学专业骑行者,可能有不少也会像我般,手麻到整夜难以复原;再次要学会高效蹬踏,腿的长度、腿的重量和腿动起来的频率,这三个因素结合好腿的下踩力和提拉力(用自锁的),就是圆滑流畅和自如省力的骑行蹬踏。只用蛮力是无法持久的,所以要调整好坐管高度、利用好腿的重力、练习好高踏频蹬踏。
如果是长途骑行的话,还要注意调整身体姿势,避免一姿到底。这一点,也是我从铁三运动中感悟的。这个运动之所以有趣,不像单一运动那样容易疲劳和出现伤病,就是和运动富于变化,身体便于恢复相联系的。骑行也是如此,该立身就立身,该甩手就甩手,该摇车就摇车。特别对于初学者,注意及时变换骑行姿态,才能循序渐进增强能力。
骑行的幸福
随着骑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一点都不担心咱们国家从传统的自行车王国,一转而为现代的自行车王国。目前,国内的骑行运动方兴未艾,显见井喷期即将到来。无论未来的单车采取何种电子技术,它始终都是由人力来操作和控制的,距离保护"人"为时尚远。所以,骑行者要注意自我保护,我衷愿骑行安全理念得以口耳相传,骑行事故能够减少发生。
随着我对户外,包括骑行的热情渐增,我的工作方向也转到相关的领域。我目前从事户外媒体的工作,致力于推动户外休闲运动的发展,未来也将把铁三、骑行等户外运动身体力行下去。我的骑友刘嘉一次分享会上如是说:"生命就像一条抛物线,虽然最终都是尘归尘、土归土,但低的可能也就抛过一条小阴沟,高的可以抛出大气层。"这句话,我很欣赏。在我看来,财富和权力,不是这抛物线的纵轴坐标,开心和健康才是。
而铁三,骑行等等户外运动正是我开心和健康的来源。很多年前,我在自然辨证法的课堂上,给幸福下了一个定义。我说,幸福就是奋斗过程里的自我满足感。从中可见我的"自我"。时至今日,我才真正领会幸福的秘诀,那就是不再受负面情绪干扰,心态健康地活着,有人爱有工作做,有快乐就去分享。
人或多或少,都会受负面情绪影响,负面情绪是可以传染的负能量,当负能量累加到一定程度,又何谈幸福?而户外、驴友、大自然恰恰都散发着正能量。这就是我们到户外,去骑行,爬山,滑雪,无论玩什么,出汗也好,紧张也好,只要投入地去玩户外,负面情绪就会一扫而空,整个人生更易于接近幸福的状态。
在我的力荐和影响下,妻子也开始喜欢上了骑行。她还把折叠车骑上妙峰山,和我在那儿拍了一组婚纱照。因为对我们来说,这山路上的温馨回忆,已成为我们幸福生活的里程碑。
以上就是我骑行的故事,很平凡也很平淡,我没有骑行环游过世界,也未曾仅靠单车出过北京。但我总是不遗余力地推广骑行、铁三等户外运动。一次和大学生朋友聊完下来,两个研究生拦住我问:"我们也很想玩户外,可是平时要上课,周末又要去兼职,怎么办呢?"我一时怔怔无语,是的,怎么办呢?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生活是实际的,时间是有限的,有时候只能先去奔命,而把生命本身,搁在一旁。
我只能建议这两位朋友多抽些时间锻炼,在生活费有富余的情况下,买辆靠谱的二手车。车,一点儿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永远是人!只要一直在路上,坚持安全骑行,就天天都有有所获益。
希望有更多朋友喜欢上骑行,成为更坚韧和更乐观的户外爱好者。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户外和骑行的受益者,由衷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