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出游,一张景区通票动辄一两百元,相当于大多数人两天的工资,再加上餐饮、交通费的支出,低收入人群还真是玩不起。"江西某旅行社负责人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进入了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3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记者采访发现,伴随着新一轮旅游旺季到来,在三年大限到期后,全国部分景区门票已开始上调。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
专家分析认为,今年国内将出现新一轮景区涨价潮。成本的上涨和跟风涨价是促使部分旅游景区票价进入"三年必涨"怪圈的主要因素,必须要防止新一轮涨价潮对我国旅游产业造成长远伤害。
票价身陷"三年必涨"怪圈
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国内许多景区的最近一次价格调整时间是2008年左右,今年恰逢这些景区的3年"解禁年"。
根据已公布的调价信息显示,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从今年4月起至7月,河北省赵云庙景区、赵州桥、隆兴寺、江西省井冈山核心景区等旅游景区门票价格都要上涨20%以上。同时,国内一批景区也正在酝酿门票提价。记者采访了解到,山东泰山(微博)、蓬莱阁等景区已向价格管理部门申请调高门票价格。
值得警惕的是,除了知名景区外,一些和市民生活相关的城市公园也进入此轮门票涨价的行列。如武汉植物园的门票将由30元/人次调整为40元/人次;石家庄动物园门票将由40元/人次调整为50元/人次。记者调查发现,这轮正在出现的旅游景区门票上涨风潮中,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三年必涨"怪圈现象。今年恰逢全国景区的第二个"解禁年"。国家发改委规定景区票价3年的调整期,本是抑制票价过快增长。而现在"3年解禁"似乎成了景区涨价的借口,造成了景区票价"3年必涨"的怪圈。每到"解禁年",各旅游景区都在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准备涨价。
二是多地景区门票价格呈"报复性"上涨趋势。从相关媒体报道来看,一些景区门票调价幅度惊人。如山东台儿庄古城门票价格由每张100元涨至160元,一次性涨价幅度达60%。绝大多数酝酿或已上调的旅游景区门票涨价幅度在20%以上。
三是"偷梁换柱"等门票涨价花样层出不穷。一些游客反映,有一些知名景区在不触动涨价红线情况下,通过剥离门票中交通费或提高索道交通费提升景区收入。安徽省九华山今年门票价格表面上继续实行旺季190元淡季140元,但实质已变相涨价:2月1日开始,原先30元交通费被剥离出门票,需游客另付。
门票涨价 服务掉价
让一些游客颇为恼火的是,很多景区门票上涨了,但服务设施却总是跟不上。不少游客反映,虽然门票连连看涨,一些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比如景区游客休息座椅不足、设备折旧现象普遍,有的地方甚至连找个地方上厕所都不方便。此外,一些景点内的餐饮、住宿更是搭车涨价,相关服务却难令人满意,进一步加重了旅游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有关媒体对全国(不含港澳台)130家5A级景区门票价格(非淡季全票)统计发现,近半5A级景区门票已上百元,超过一成5A级景区在200元以上。其中山东省内包括泰山、三孔、蓬莱阁、南山、刘公岛在内的8家5A级景区,门票价格几乎全部迈入百元序列,另有一些4A景区甚至暂不在A级序列的景区门票也突破百元大关。
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说,一到旅游旺季,旅游景区的涨价风声四起已成全国的共性问题。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一味上调,过度关注眼前利益将很可能导致客源流失。
在众多"百元景区"中,风景资源最好的5A级景区受到诟病最多。不少游客对此多有抱怨,认为高达百元的门票超出了多数民众的承受能力。世界多个地方的风景名胜价位低廉,惟国内一些景区门票价高得离谱,高票价将把他们挡在景区门外。长沙市民刘政说:"现在很多景点门票都过百元,有的甚至超过200元,一家三口出去旅游,光门票就好几百,再加上车费、食宿费,总的下来可能要上千元开销。这样的高价风景对于一般的工薪家庭来说,真的有点看不起了。"
一些旅行社负责人业透露,4A级以上景区越来越多,景区级别涨了,价格也在涨。随着门票水涨船高,旅游设计线路时不得不砍掉一两个收费景点,换做广场、公园等免费景点。
景区竞相涨价形成攀比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景区运营维护成本上升、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景区之间攀比涨价等是景区门票"三年必涨"的主要原因。
一是景区运营维护成本上升。据公开信息显示,近3年江西井冈山景区年度平均运营成本为11582.95万元,按年度平均游客接待量77.59万人次计算,人均成本为149.29元,成本已经超过其现行门票价格。井冈山旅游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井冈山的景区维护费每年都在上亿元以上。此外,景区去年花费约6000万元新收购杜鹃山、笔架山两景点。同时,景区工作人员工资上涨,也是景区运营成本上升的一个因素。
二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和景区外包导致门票收益最大化。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景区尤其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除了简单的景区景色外,配套的饮食住宿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依靠单一的门票收益成为维持景区发展的唯一手段。
同时,国内许多景区被外包,门票的经济收益被政府最大化,因此,对目前不少以盈利为目的、倚重门票回收投资的旅游投资企业来说,低门票价格意味着难以达到投资者回收投资的目的。湖南衡阳南岳寿坛景区也有着同样迫切的涨价需求。寿坛景区作为南岳四大独立收费的景区之一,已投入资金5800万元,而票价自2006年一直维持在20元。据衡阳市万寿大鼎景区有限公司与南岳区人民政府签订的合同,寿坛景区归寿坛公司经营权期限为50年,到期由政府无偿收回。而景区目前每年可回收的现金流量约为66万元,远远低于企业280万元的年最低报酬要求。今年这家企业已向湖南省物价部门申请提高门票。
三是景区之间攀比涨价。一些景区看到同级或者次一级景区上调门票价格,就出现了"比较涨价"心理,也随之跟风申请涨价。湖南省物价局住房旅游和服务价格管理处处长邓荣幸等不少专家透露,当前旅游行业"跟风涨价"现象确实存在,正是一些景区的"领涨"行为,让景区竞相涨价几乎成了一种攀比。"门票高价不仅是提高收益,对外也是一种形象和面子,尤其是在同等级旅游景区中,一个景区调价换来整体的蠢蠢欲动。"
专家认为,旅游景区价格一再飙高,一味把运营成本增加都转嫁到游客身上,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将更多的游客挡在景区之外,最终景区也会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种行为将危害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专家:景区门票涨价应建立"异地听证"机制
尽快改变"本地人听证,外地人埋单"的现状
□记者 郭远明 程迪 杨慧
谢樱 刘宝森 报道
当前各地景区正在酝酿或掀起的涨价风,不仅引起了群众强烈质疑,众多业内专家也对我国景区的旅游发展可持续性提出了忧虑,景区门票已偏离公益性,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不断索取经济利益的平台和筹码;更导致一些地方出现门票依赖症,难以在服务环境改善、产业延伸发展等方面拓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为此,专家建议,应该用异地价格听证制度等方式有效制约当前的旅游景区门票上涨风潮;从长远看,应该用补贴支持公益性景区进行长远发展规划,强化综合产业能力,摆脱门票依赖,让利于民,更可间接、有力地推动我国国内消费。
"门票经济"依赖加深
专家分析说,一些地方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旅游综合带动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而一旦"三年必涨"成为惯例,将进一步加深一些旅游景区的门票"依赖症"。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纵观目前的旅游景点,从过去6年调整的幅度看,张家界从158元调到248元;莫高窟从80元调到160元,黄山从130元调到230元。在过去的两轮调价周期中间,我国世界遗产类景区门票的价格整体调高了65.42%。
戴斌表示,景区维护需经费投入再加之有通货膨胀压力,门票上涨有一定合理性,但景区门票总体已偏离公益属性。
专家分析认为,国外许多景区的门票价格占人均月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而国内明显高于这一比例。国内一些景区票价动辄一两百元,远远高于全国人均月收入1%的水平。
专家同时指出,由于旅游门票具有操作简单、刚性配置、现金回笼、效率明显和收益保障等特征,在我国各地旅游市场的高速成长中,门票经营起到了重要的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并导致在不少地方的景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对门票收入的依赖现象十分严重,旅游经济蜕化为"门票经济"。
短期平抑涨价有难度
山东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陈国忠认为,从定价机制看,我国旅游景区的门票定价权在地方政府,而景区收益往往与地方财政收入有一定关联,因而地方政府客观上存在支持门票涨价的动机,也促成了门票的步步走高。尤其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景区收入往往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导致目前短期内各地旅游景区门票涨价难以平抑。
记者采访了解到,景区涨价理由多样,除了景区运营成本上升等常见理由外,"提高景区文物价值需要""限制游客流量,利于景区休养生息"等也曾作为涨价理由并通过。来自广东的游客廖永健认为这些理由很难成立,"如果要限制景区流量,完全可以通过排队或者提前报名登记的方法,而不是通过涨价。"
为此,不少专家提出要完善我国的景区价格听证制度。国家有明文规定,如果上级主管部门审议通过,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并要求举行公开听证会,且保证听证人员有1/3是消费者。但作为消费者的外地游客却一再质疑,听证会为何"逢听必涨",形同走过场。外地游客对一些级别、名气较低的景区涨价召开听证会无从知情,大多感觉"被代表"。
江西省旅游局(微博)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也承认,参与景点门票涨价听证会的多是利益相关方。而在涨价中可能受影响最大的外地游客,则基本没有表达意见的机会。
应推动"门票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变
除了投资者自主建设的景区外,带有公益性质的景区都不应当作商业企业来经营而获取高额利润,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这就要求打破"门票经济",对旅游模式和旅游产品单一化结构进行调整。
专家认为,要打破"门票经济",须对旅游模式和旅游产品单一化结构进行调整。
首先,要通过法律法规,制定专门规划,防止地方政府过分迷信景区对目的地经济的作用,将关注点从纯粹景区建设转向整体旅游休闲环境建设。
其次,是政府要公益性旅游景区开发给予一定财政性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经济的产业结构,推动门票之外收入的增长,要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融合发展中拓展旅游产业体系。
三是,针对景区运营成本压力,景区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适当削减工作人员,适当开展志愿者服务来解决人力问题,从而保障景区可以在低成本、低盈利的空间内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