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城市的B面 开始Play

[日期:2007-06-01] 来源:转自论坛  作者: [字体: ]
城市的B面 开始Play_城市的B面 开始Play_乐途旅游网

城市的B面 开始Play

  到城市的B面探险

  循环于写字楼、私家车和高尚小区的人是可怜的,他们只领略了这个城市的一小部分。无法证明我们终老于此的动机,更无法拥有抵达城市深处的激情。就像今天无法考证地球上第一条鱼为何爬上陆地,我们无法确切考证第一个城市探险者的足迹,法国人菲力拜·阿斯贝在1793年点着蜡烛探寻巴黎的地下墓穴,这是目前通常被追溯到的最远的城市探险雏形,经过一个世纪的缓慢 发展,20世纪初城市探险的形式开始渐渐成型,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后的欧美形成气候。

  早年写散文诗,后来成为《城市画报》副主编的黎文在Fans圈中留下过一个著名的句子,“城市的A面……城市的B面……请按PLAY”。城市的B面在哪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风起云涌,在眼下各大城市方兴未艾的城市探险者心目中,它就在那些每天和我们擦肩而过,却始终视而不见的地方,无论是闹市区里一座被爬山虎占据、空无一人的二层小楼,还是城市尽头处废弃的旧厂房、防空洞和地下通道,都是他们热衷于去开掘的乐土。你每天都经过、生活了一辈子的城市,也许就是你从未穷尽的边疆,埋伏在隐秘角落的城市B面,成了召唤栖居者们诗意探索城市痕迹的莫名动力,也让城市探险(Urban Exploration)成为继野外生存、自驾车和定向运动之后,在全球兴起新一轮的城市流行风潮。

  “不需要旅游手册,也没有导游讲解,在那些无人问津的建筑和角落,通过探寻隐藏在城市华丽外表背后的那些废弃文明痕迹,以及一些无法说清楚的神秘传说。”全球最大的城市探险网站uer试图给城市探险进行定义。显然在今天,这种官方的半正式的话语概念还没能对这项新玩法做好准备,不过这并不妨碍参与者们投身其中的巨大激情,城市B面尚未抵达,PLAY键早已按下。

  来自废墟的时空对话

  与登山、野外生存、荒岛漂流那种通常意义上对大自然的探险不同,城市探险者探险的目标建筑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地面上废弃的工厂、医院、教堂、监狱、战后留下的堡垒,还有地面下的地铁、防空洞和排水管道。而留在这些地标上的人类生活痕迹乃至神秘故事,则让城市探险者们找到了一种类似于时空倒流的特殊感觉。

  2004年英国出了本畅销小说《神秘的防空洞》,三位年轻学生和老师在伦敦一座废弃的“二战”防空洞里探险,经过一段漫长的黑暗之后,当他们从另外一个洞口出来时,发现自己竟到了“二战”时伦敦空袭的现场。抛开防空洞这种地下人工建筑,由于充满刺激与挑战,本身就容易成为科幻小说中常见事发地这个因素不提,城市探险者们在活动现场对前人活动场景的感受与想象,往往成为有别于其他单纯追求原始刺激的探险活动的一大特征。

  曾通过网络在北京组织过多次城市探险的陈楚对记者说,废弃建筑中留下的前人痕迹总能让他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几十年前,这座屋子的主人是如何在这里生活,那些裸露的房梁、斑驳的屋墙、满是尘土和杂物的地面、咯吱作响的木质楼梯,以及教堂专有的彩色玻璃,依稀映射出前人在民国时期的壁炉前取暖,听老式收音机里传出的周璇歌曲,使用自来水笔和吸墨水纸给友人写信等场面。陈楚也曾经有过野外探险的念头,但最终没有实施,他坦言到自然界中探险不能带给他这种属于前世今生般的强大诱惑,“我只能通过自己的生活逻辑去想象前人的活动规律,而毫无疑问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背景始终离不开城市,如果是登山、航海或野外生存,让我去想象自己的同类在蛮荒时代如何去茹毛饮血?太不可思议了吧。”

  专属于自己的城市

  张爱玲的一句名言也许能够解释陈楚这些探险者们对城市的迷恋。“现代的文明纵有千般不是它到底是我们的,于我们亲。”颇有戏剧效果的是,作为城市Fans们的祖师奶奶,她一生流连于纽约、洛杉矶、上海、香港等大城市这等“最好的逃世的地方”。而晚年隐居时期“住在老鼠洞里”般的谜样结局,更是让无数张迷为之抓狂,其中不少人甚至专程遍寻她当年在居无定所的那段时期里频繁迁徙的所有汽车旅馆,在几乎完全不可考的情况下试图搜获一点蛛丝马迹,这一幕颇有些城市探险的味道。

  其实城市探险者们都多少有一点这样的不为已甚,尽管每一次出发时都充满寻宝的姿态,仿佛想象中的骷髅、机关、军火库甚至宝藏在前方召唤,但事实上,最大的战利品可能只是一具完整的老鼠骨架,以及厚重的灰尘与腐败的潮气。国外的城市探险者们更是坚守着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的“行规”,不去破坏这些建筑的安静和生命。

  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城市探险者溜进蒸汽隧道和排水管,爬上废弃建筑的围墙和工地空置的起重机,甚至潜入废弃的导弹坑道。然后将自己的发现放在他们在西祠的讨论版里共享,图文并茂、极具戏剧效果的讲述,使得这种非法闯入好比北极探险一般英勇。

  一个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城市探险者说:“当又一座楼被自己征服,又一个秘密被自己发现,又一个很多人无缘得见的东西被自己看见了,那是一种心理快感。在某一天的某一个时刻,你感到整个大楼整栋建筑都专属于你自己。”

  城市探险与新废墟运动

  “城市探险有明显的后现代痕迹”,专门论述城市探险现象的uer网络版,试图说明为什么城市探险能够在全球各个角落萌生。城市探险的兴起在说明城市文明的无限扩张,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地铁始终是充满诱惑力的探险胜地,而吕克·贝松的电影《地铁》也始终是城市探险者们推崇的电影之一。

  城市探险的中国化,与我们城市化进程狂飙突进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城市文化在迅速形成,郊区和城镇的概念渐渐被不断扩张的大都市吞并,在北京,丰台和通州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年轻前卫的城市白领和自由职业者。新一代的城市青年没有了郊外黑森森的感觉,除了高速公路和旅游景区,我们的生活之中野外这个概念实际上在渐渐远去。

  陌生的大道与迷宫般的小巷,钢铁水泥森林中星罗棋布的建筑物,取代了过去的森林河流,成为集聚了我们新的归属感的未知之地。而城市不断更新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废弃建筑,留下的此曾相识又陌生神秘的意象总会召唤着人们进入。

  而城市探险这一活动本身,也让我们城市扩展的节奏和方向有了进一步思考。由于城市探险的目的地多是工业时代的建筑,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研究者和考古学家也加入行列中来。很多人因此相信,城市探险还是一条桥梁,这边连接活着的过去,那边连接的是将来更谨慎的城市建设。天津市风貌办研究室主任金彭育就曾实地考察过五大道地区的大部分风貌建筑,尽管他没有给自己的行为冠以城市探险的名义,考察的地点也并不尽是完全废弃的建筑,但其对城市地理的探索和再发现意味让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专业人士的城市探险行动。正如一位城市探险爱好者的诗意描述:通过对城市过去的影子的捕捉中,见证我们彼此属于的未来。

  天空之城 废墟中升起的人类生存哲学

  不知道是蘑菇云笼罩的集体潜意识灾难,还是迷失东京的城市宿命,宫崎骏的动画中,废墟意象总是隐约浮现在所有的城市,而主人公挽救人类命运或拯救心上人生命的冒险旅途中,总伴随着一次次陌生而美丽的城市大探险。

  《天空之城》中建立在云端上的“天空之城”,曾几何时变成了废墟,架空的帝国在人类文明破灭后继续飘浮在空中,身体在泥里的我们却找不到通行证。而《千与千寻》中的“神秘之城”,更是根据作者童年记忆中江户东京建筑物园而描绘的,作者甚至指出,千寻在汤婆婆那里遇到的困境,也恰如现实社会中,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进入一间大机构做事的情形,遇到的尽是陌生的环境与冷漠的人事。影片开头那句“雾的彼端,那不可思议的城镇”,更是一次城市探险的绝佳广告语。

  和大友克洋《大都会》中地震后毁灭的东京废墟,岩井俊二《燕尾蝶》中混乱破败的城市角落,《黑客帝国》中的芝加哥废墟与城市异次元空间一样,宫崎骏把动画中陌生的城市废墟意象上升为人类生存哲学的高度,其让我们感受到的关于文明和现代化的困惑,城市自然生态的失衡与混乱,人类天性的低落与迷失,和我们如今看到一座真实的城市废墟,属于本身应该保护的风貌建筑却无可奈何地在风中破败,默默接受几个零落探险者的致敬时的心绪并无二致。

  猪笼城寨 城市性格命运的美学重现

  面对好莱坞,周星驰承认《功夫》中“猪笼城寨的原型就是我曾生活过的一个小村子,那里有着一样的布局、一样的房屋、一样的环境,很多人生活在一起”。影片上映后,研究香港城市地理的学者指出,“猪笼城寨”是对“九龙城寨”的戏仿,本身是最本土化的香港符号。

  九龙城寨始建于1846年,香港成为英国的租借地之后,中方坚持认为城寨不属于租借地,尽管港英当局也一直企图摧毁城寨,但在城寨居民及中国政府反对之下,始终未对城寨实行完全控制。作为“无政府状态”的独立社区,它既是草根阶层的平民乐土,也是黄赌毒黑一应俱全的藏污纳垢之地。

  及至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临近,港英当局与中国政府终达成清拆城寨的协议。清拆工程于1994年完成,耗资七千多万元,占地三万一千平方米的公园于1995年竣工。如今“九龙城寨”其最底层为昔日城寨南门的地基和石额,中间井字形的是后来旧式楼宇的钢筋水泥地基,四周的围墙则是城寨改建为公园时所修成的,完全展现了城寨经历了3个不同时期的沧桑变迁。

  “猪笼城寨”房客抵制小混混及斧头帮,可以视作九龙城寨抵制港英当局的历史倒影。或出于对香港往事的怀旧与美化,或出于对反殖民主流话语的迎合,周星驰将作为香港记忆的九龙城寨完全正面化,“猪笼城寨”实际上是九龙城寨的洁本。混乱城寨与秩序香港的僵持,被美化为侠义江湖与邪恶势力的敌对。断壁残垣之间,我们依稀看到废墟美学对城市性格命运的美学重现。

  曾大学时候,与宿舍的同伴,一起对天津的柳林公园进行过一次探险,因为听说柳林公园下面有部分遗留下来的防空洞,在晚上进行的,

  虽然当晚并不是很成功,但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后来查看过一本资料,关于天津早年间建设的地下防空洞,遍布整个天津城,包括二十中学,东局子等,形成了庞大的地下网络

  是探索却不是探险

  “和城市探险比起来,我个人更加喜欢那些贴近自然的探险活动,比如骑马、爬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拴科说。这位中国最具科学品质的杂志社的老总在1995年曾经担任首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长。从1987年进入中国地理研究所后的10年间,在频繁的科研活动中,李拴科探险的足迹遍布了从南极北极到青藏高原的很多地方。对他来说,与真刀真枪的探险相比,城市探险显然不够味儿。

  “我觉得城市探险英文原文‘urban exploration’中的那个‘exploration’很贴切地描述了这项活动本质。这个词有‘搜索’和‘探索’的意思,却没有探险的含义。我猜当初翻译者是为了追求新奇效果才翻译成‘探险’的。”李拴科告诉记者:“从城市探险的特点来看,它偏重对已知地的再认识,而真正的探险则偏重对未知地的新发现。所以较起真儿来,城市探险大概应该叫城市探索更准确。”

  比起时下流行的野外生存、户外探险来,城市探险更大众化,它可以随手拈来的特点最适合城市人。地下防空洞、废弃军事设施……城市中任何一处从来没想过会去的地方都是目标建筑。而像北京人骑车转胡同、逛后海,天津人遛五大道这样的俗事儿,在探求文化的人们的眼中也会成为一次地道的城市探险。

  “不过即便城市探险没有野外生存探险那样大的危险性,也是相对有风险的,比如你同样会面临受伤,你也可能不知不觉地在地下设施中迷失方向。国内的城市探险运动还在启蒙阶段,尽管很多人在玩儿,但大家却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经验的交流。”在李拴科看来,国内城市探险的混沌状态是这项活动尚不成熟的表征。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