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武汉19岁女孩单车穿越美国 为癌症患者筹善款(图文)

[日期:2012-02-29] 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刘丹 [字体: ]

 

武汉19岁女孩单车穿越美国 为癌症患者筹善款

远征队在骑行中。图片由采访对象本人提供

28名队员,72日夜,7232公里。

      近日,毕业于武汉外校的19岁武汉女孩谷芗将自己骑车穿行美国7200多公里路途上的见闻和感悟记录成册,写成一本6万字的书——《少年行》,希望将其出版。"一是给将来的自己看,二是与感兴趣的人一起分享,如果因此能交一些朋友就再好不过了。"谷芗说。

      2008年,谷芗考入美国一所著名的理工科大学。第二年夏天,她跟学校 "远征队"一起,骑自行车从美国东边的纽约市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横跨整个美利坚合众国,为癌症患者及癌症防治研究募捐了10万美金。

第一次"远征"

谷芗参加7200多公里的"远征"纯属偶然。

      2008年,谷芗考入美国伊利诺伊州一所著名大学。8月开学的第一天,谷芗刚走进校园,看到一堆人围住一个社团招新的广告,一张硕大的美国地图上面用废车胎钉出了一条线路。"我就是被这张地图吸引的。"于是,谷芗选择了她大学的第一个社团——"远征队"。

      第二年的5月20日,28个队员开始了他们的单车穿越美国之旅,队员中绝大部分是美国本地人,还有两个新加坡姑娘、一个爱尔兰人,谷芗是唯一一个中国人。虽然即将开始的骑行路途遥远,但远征队似乎并不强调骑行经验,"我就从没远行过,队里给我们简单培训了一年,然后给我们每人开了个简单的清单,稍做准备就出发了。"

      因为队员们自己负责购买自行车,这直接导致了队员们的装备良莠不齐,五花八门。"最离谱的是爱尔兰同学的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据说那是从地下室里淘出来的一辆免费自行车,已经积了几年的灰尘。爱尔兰同学把它翻出来,居然什么零件都没换就上路了。"谷芗说。

      由于骑行的路线拉的太长,因此路况估计错误或者发生意外是很经常的事,不过谷芗表示,天黑前一般都能赶到营地。"每天最晚12点睡觉,但第二天6点就得起床,有时候距离长5点就得起床。"

越困难,越坚强

      为了防止突发状况,远征队有一辆面包车随行,有驾照的队员们轮流开车。"如果遇到伤病,可以在车里坐着。"但按照行程计划,队员们每天平均要骑120公里左右,长的时候要到一百六七十公里,每天的苦累可想而知。

      谷芗说,骑车手最怕的有"三难":第一逆风,第二上坡,第三长距离。不幸的是,有一天这"三难"全让他们给碰上了。

      那是在美国西北角的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边境骑车的时候,因为是个峡谷口袋,路上不停有发狂般的海风往里灌。当天队员们要从一个营地骑到将近200公里外的另外一个营地。

      "那天早上5点起床就是逆风,下坡的时候如果不蹬踏板,自行车就会原地不动。平常我们一般二三十公里停下来休息一次,结果那天十几公里就停一次,因为大家都累得不行了。我骑到最后的时候到了一种近似发狂的境界,整个人特别精神,只知道不停地向前骑。"

      恶劣的天气也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谷芗记得很清楚,远征队骑进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那天气温在10度以下。当天早上出发的时候,天空下着绵绵细雨。所以才骑出十几公里,全身上下都湿透了。"冷风迎面扑过来,不管骑得多快身子也暖和不起来,所以衣服都冷冷地贴在身上。"

      一个多小时以后,队员们找到了一个中途服务站,大家满心希望里面会有暖气,结果偏偏暖气坏了。于是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又蹦又跳地取暖。

      这一天留给谷芗的感悟是:"其实真正困难的时候,心里反而没什么抱怨,本能的反应是一种近似疯狂的乐天。越是困难,越是顽强。"

"大神级"自行车

      除了苦累,这趟纯粹年轻人的旅程其实趣事连连。尤其是爱尔兰同学的"大神级"自行车,不时出点状况。在《少年行》里,谷芗花了一个章节介绍了这辆破车的糗事。

      大半个美国骑下来,爱尔兰同学的半拉子刹车片早就是铁磨铁了,谷芗形容说,"没准遇着寒冷的夜晚,还能打个火。"可爱尔兰同学为了省钱,始终没舍得换个新的。终于在有一天骑山路的时候差点出了岔子。那天快抵达扎营地的时候,突然有一个180度大转弯,紧接着一个30度大下坡。累了一天的队员们都放开了刹,在三四十米宽的柏油马路上尽情"飙车"。谁知道到了坡底,一个白色铁栏横档在路中间,只在右侧留出了不足半米的土路供自行车穿行。一个队员刚走到土路上,看到了栅栏就要捏刹车,突然爱尔兰同学在后面大叫,"没刹!没刹!让开......"避无可避的同学只好向前猛蹬了两下,爱尔兰同学才没有摔着。

      没过多久,爱尔兰同学的外胎也开始抗议了。谷芗记录说:"他的轮胎磨了太久,橡胶圈起了皮,一片片跟鱼鳞似的翻着,骑起来跟破拖鞋的声音一样。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拿车里放的一卷宽胶带把他的车胎缠了起来。一开始大家都很开心,没想到没过多久又有一个下坡,爱尔兰同学的刹车片在胶带上磨得直打滑,铁片勾在胶带边缘的地方发出'嘟嘟'的声音,跟机关枪似的。跟爱尔兰同学的叫声混在一起,传得满山都是。"

横穿美国找到"我"

      虽然号称"远征队",但团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骑车的方式为癌症研究筹款。对队员们来说,骑车是次要,慈善才是主要的。为了营造声势,队员们定制了统一的骑行服和T恤,路上偶尔会停下来,给路人们讲他们的宗旨和骑行故事,不时能得到一些捐助。

      为了募款,他们还在学校广场上做过几次"连续骑车24小时"的活动。"就是那种训练用的自行车,把后轮撑起来,骑的时候就会原地不动。" 谷芗说,从第一天中午12点开始,几个队员开始连续骑车的第一棒,两个小时换人,一直熬到第二天中午12点。她参加过一次,实打实熬过一夜。

      一路骑行下来,队员们的住宿尽量在免费的教堂体育馆。每天的落脚地和路线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教堂体育馆也都是一个月前就打电话联系了的。"偶尔遇见友好的教堂还会给我们做饭吃。只有为数不多的情况才会自己扎营。"谷芗说,因为一路上都在小城市行走,并没有太大的生活困难。

      穿越过14个州,队员们一共募集到了十多万美金的善款。大部分捐献给了美国癌症基金会,余下的捐给了一个父母患癌症的孩子们的夏令营。也有个别好心人为队员们捐赠的,比如爱尔兰同学的自行车。"我们骑进红杉林的时候,爱尔兰同学跟路边一位大叔聊天提到他的破车,另一位队友在旁边添油加醋。那位大叔满怀崇敬地瞻仰了他'大神级'的破车后离开了。第二天又驱车而至,塞给了他两个外胎和踏板轴承,接着又开车走了。"

      谷芗说,这趟骑行带给自己的感悟很多,"对我来说最大的成长,就是让我更加理解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上大学之前,我的思想观价值观都是父母的老师的媒体的,不知道'我'要什么,也不知道'我'适合什么。骑车的路上有很长时间思考,也有很多见闻,我更加明白自己今后要做什么,该走什么路,有自己的主见,再也不是随声附和。"

      于是,她写下了6万字的《少年行》。本报记者 刘丹

      其实真正困难的时候,心里反而没什么抱怨,本能的反应是一种近似疯狂的乐天。越是困难,越是顽强。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