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当旅游被经济绑架

[日期:2011-10-21] 来源:  作者: [字体: ]

来自北京市假日办的数据显示,今年的国庆黄金周,北京旅游总人数达10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和12.8%,外地游客人均旅游花费2295元。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这的确是些鼓舞人心的数字。

  可是,游客的感觉如何呢?据报道,10月2日,到故宫参观的游客达到13万人次,远超过相关部门节前发布的8万人限流量。不过客流从3号开始从峰值逐渐回落,到5号基本与往年同期持平。除了故宫,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天坛等这些传统著名景区都在黄金周期间进入了旅游人数的高峰期,人流突破或接近历史最高点,似乎到处“人满为患”。天坛、颐和园和动物园,曾连续多天日接待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七天分别累计接待游客77万、68万、53万人次。以至于有网友戏称:十一到北京看“人海”。

  我作为一个北京居民,当然不会去凑这份热闹——我们一家三口逃离北京,到天津宁河一个度假村躲清静去了。作为置换,我弟弟一家三口则跟着旅行社从青岛扎进了北京的人潮。离京前他给我打电话,我问:收获大吗?他说:这哪儿是看景?就是看人头。

  于是想起那句关于旅游的名言:“旅游,就是从自己厌倦了的城市逃到一个别人厌倦的城市去。”初次看到这句名言,我心生疑问:人们为什么会厌倦自己生活的城市呢?是呆久了呆腻了吗?后来才明白是人太多了,于是躲了出去。如果躲得好,是可以享清静的;躲得不好,则不过是从一个令你厌倦的地方跑到一个令你疲惫的地方而已。

  如今,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富裕了,在旅游、休闲、购物上的消费大幅增长,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经济增长以过度消耗能源为前提,这样的经济增长是有问题的,同理,如果旅游被经济绑架,旅行社只顾敛财,不再考虑景点承载能力的话,这样的旅游也是不可持续的。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欧洲小镇游对中国游客的大举“入侵”是反感的,这倒不是因为某些国人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等不文明的举动激怒了欧洲人,而是因为他们觉得激增的客流扰乱了小镇安静的生活,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于是呼吁政府限制客流量。

  我佩服欧洲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他们也需要从旅游中获取GDP,增加本国人的就业机会,提高第三产业的收入,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那年在瑞士旅游,刚到傍晚,就有许多钟表店、服装店打烊了,不少国人骂骂咧咧地说:这些老外真不会做生意,放着大把的钱不赚,这么早就关门!我们的导游还讲过外国司机的故事:他们严格执行每天工作八小时的规定,多一分钟不行,多给小费也不行,到时间就收工,如果导游安排不当,没有到达目的地而被撂在半道上,也是常有的事。初次闻听这样的故事,觉得欧洲人过于呆板,不懂变通,可是深入到那个环境中才知道,这正说明人家重视生活质量,重视自己的休息权——因为赚钱是无止境的,该赚的钱就赚,不该赚的,多一分也不要。

  在当下中国,旅游被经济绑架,人们只记住了“无烟工业”的利润而忘却了旅游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价值。在许多旅行社眼里,只有金钱而没有其他,所以对他们来讲,揽客多多益善,故宫涌入十万二十万人,与他们何干;为了拿回扣,故意压缩旅游景点而增加购物时间;为了榨油水,尽选折扣多的宾馆饭店和交通工具。这一切,无不背离了旅游的原旨。

  旅游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旅行观光,愉悦身心。可以说,我们的古人是最懂旅游妙趣的。王羲之赞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李白高歌:“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王安石感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苏东坡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是让人胸襟开阔的文字。很显然,这样的文字,绝不是从一个个后脑勺上获取灵感的。

  我不是文化至上主义者,所以并不否认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我只是想提醒有关部门学会利用一切现代化技术手段,及时掌握游客信息,合理调配、分流,使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而不是扎堆而来,疲惫而归。毕竟,对于绝大多数游客来说,他们游的是心情而不是什么GDP。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