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之旅看到最多的是熊猫粪便。”随团穿越的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张宣说,“虽然地震对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的损毁较为严重,但蟠龙谷到马道子,尤其是保护区核心区马道子这一块,大体看起来植被情况完好,海拔两千米左右这一带熊猫粪便随处可见,最新鲜的粪便大约是一个月前留下的。”历时16个小时,“5·12大地震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穿越活动”昨天凌晨圆满结束。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恒莉说,这次穿越将对白水河保护区的地质情况和旅游情况有个较清晰的了解。
出发:为安全起见,临时改路线
18日上午,23人背着装有睡袋帐篷的60升行囊,从龙门山镇宝山村出发,直奔蟠龙谷口,那里是出征的第一站。
出征人员包括四川省女子登山队的3名成员,还有高敏、李中立两名登山教练和多位登山协作人员,以及包括本报在内的7名媒体人员。两个烧饼、一袋牛奶、4个小蛋糕、2小瓶水,这是队员们当天的口粮。
按照最初的设想,本次出征路线是蟠龙谷谷口—梅子林沟—千年冰窖—莲香古树—黄金岗梁子—高山杜鹃林—马道子自然迷宫—董家坪岩窝—都江堰虹口自然保护区大水沟保护站。 但从当地村民导游此前探访的情况来看,千年冰窖一带很艰险,为安全起见,领队高伟和组长李中立决定将路线调整为蟠龙谷谷口—漏风槽—一碗水—高山杜鹃林—马道子自然迷宫—董家坪岩窝—都江堰虹口自然保护区大水沟保护站。马道子是白水河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也是熊猫常年出没的地方。
漏风槽被震没了
在蟠龙谷口,地震的痕迹依然清晰,飞水岩水电站下面的河床,被垮下来的泥石流抬高了好几米。
沿水电站往上,第一个在地震中消失的小景点是漏风槽。据当地导游赵大爷介绍,地震前那里有两块像房间一样大的石头,因两块石头之间有一道空隙,所以被称为“漏风槽”。但现在这两块石头已被震滚下了山。
沿飞水岩上行一个多小时,地震前的山涧溪流都不见了踪影。“请大家节约用水,到明天12点前才可能找到水源。”组长第一次给我们发出“温馨提示”。
马道子一带:熊猫粪便处处可见
下午3时许,穿越路线两旁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竹林。“这些是冷箭竹,它们是熊猫的主要食物。”白水河自然保护区随行人员宋自强介绍道,“有时候还能在竹林下发现熊猫的大便。”
宋自强的话很快被证实。我们很快在不是太密的冷箭竹林里发现了两堆超过数十枚的熊猫粪便。从粪便里的竹子颜色来推断,“熊猫一个月前可能曾在这里活动过,因为竹子的颜色还略带青色”。 不时地上还会发现一些光秃秃的竹枝,“这些是熊猫吃过的竹子。”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另一名随行人员张宣说。之后,只要是经过竹林,不时都会听到“又看到熊猫粪便了,又看到它吃过的竹子了”的叫声。
19日,队伍从马道子出发时,又在山梁上的竹林里发现一处熊猫窝。张宣说,这种竹林中的窝巢,只是熊猫的临时居所,通常熊猫会住在竹林下的古树洞和山洞里。
据宋自强统计,沿途看到的熊猫粪便近50枚,他分析“核心区一带熊猫活动频繁”,可见地震虽然对白水河保护区其他的保护站损毁严重,但对核心区尤其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影响不大。熊猫的主要食物冷箭竹的生长情况也不错。
自然迷宫:成片杜鹃绚丽开放
下午6时许,队伍决定夜宿马道子梁。“因为只有这个梁子相对平整且能同时放下逾十个帐篷。”赵大爷说。
这个歇息的营地,它的另一个名称是“自然迷宫”。在营地处,往左和右方向,看到的树木和景致仿佛是一样的,难以分辨方向。加之这个海拔2200米以上的山峰上时常有雾,更增加了迷宫的神秘之处。
而这个让人迷失方向的山峰,也是高山杜鹃成片生长之地,粉红的、桃红的高山杜鹃绚丽地开放在青绿之间。
受地震影响,原本有水的马道子梁水洼里竟一滴水也没有。幸好当天夜里下了一场暴雨,让我们的大锅接满了水,也让我们在19日早上吃上了一顿热面条。
回程:手脚并用穿越泥石流地带
穿过马道子梁,行至董家坪岩窝。本以为第二天的下山路会比较轻松,孰料考验才刚刚开始。在赵大爷的带领下,我们先在树丛中穿越了两个小时,然后又走过一个布满泥石流的河谷。4个小时后,我们再次进入丛林,开始翻越若干山梁。下午4时20分左右,我们惊喜地看到半山腰终于有了人家,真有一种重回人间的感觉。
40分钟后,队伍下到半山腰。这是都江堰虹口乡联合村3组。转过一道山梁,是地震时千吨泥石流倾泻而下后留下的巨大的山坡。路不到一尺宽,向下是数百米的悬崖和湍急的河流。“往里看,尽量不看下面,贴着走”。大家几乎是手脚并用,500米的路程,大约用了30分钟。
队伍继续前进,一路到处是房屋重建的繁忙景象。晚上7时过,穿越队伍分成数辆面包车向集结点开去。至此,16小时的穿越之旅终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