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由于受着山高路险,地势险峻的制约,一直以来闭塞的交通使这里和外界鲜有来往,加上清雍政以前一直保持高度自治,因而很好地保存、创造和发展了自成体系的苗族文化。于全国乃至世界而言,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生态”文化最纯粹最完整的地方。
到过西江的人都知道,西江男人有两门绝活,一门是修建吊脚楼,一门便是打造银饰。西江男人建的吊脚楼为全木结构,不钉不铆,雄奇壮观。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建筑,第一层为房基,前半部分悬在空中用木柱支起,后半部分则落在山坡,整个房基呈厂字形结构,故称“吊脚”。第一层楼脚用以养牲口和存放生产工具,第二层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卧室,第三层用以做储藏生产资料和丰收的瓜果粮食。苗族一般是聚族而居,往往几十家或几百家形成一个村寨 ,而西江千户苗寨却聚有千户之众,站在苗寨对面的山顶眺望,木壁青瓦的吊脚楼摩肩接踵,层层叠叠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漫山遍野一片青瓦,蔚为壮观,被国内外建筑专家称为民族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传统织布工艺的苗家少女
用传统工艺熏制成的苗家腊肉
如果说保持了明清建筑风格的千户苗寨是全国仅有、世界仅存的民族建筑瑰宝,那么西江男人打造的精美银饰世界上恐怕也没有任何民族的银饰艺术能与之媲美。他们的铸银技艺均为以老带小,世代相传而来,那里很多孩子不到十岁就随父辈学习打银,不到成年就已成了手艺精湛的银匠。他们的活计不但做得细腻、耐看,而且人物、动物、花鸟等图案十分生动传神,浮雕纹样立体感强,又不见刀痕锉迹,打造技术可谓出神入化。42岁的杨光斌师傅从14岁开始打银,已经浸淫银饰工艺近30年,以一年打银饰20套算,从他手上已经打出了近600套精美的银饰。由于纯银饰品价格昂贵,打造工艺难度大,现在很多银匠已经开始尝试用白铜片代替纯银,杨师傅坚持了几年非银不打后,现在也开始尝试使用白铜片打造了。问到他是否将手艺传给了儿子,他说两个儿子一个到广东打工,一个在上高中,他们都不想学打银了。
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生态”文化最纯粹最完整的地方
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生态”文化最纯粹最完整的地方
千户苗寨的吊脚楼和银匠村是西江的两块金字招牌,这里的民间艺术也自成体系,十分丰富,被誉为“芦笙的故乡”,“歌舞的海洋”,男女老幼人人能歌善舞、吹笙击鼓。其中的芦笙舞已融入到生产生活以及祭祀的方方面面,每逢重大节日和贵宾到来,男人便头系青布巾,穿起对襟衫,吹起高亢悦耳的芦笙曲,女人们则身着自己精心刺绣的节日盛装,配上白得耀眼的银首饰,一个跟着一个随着男人吹奏的芦笙节奏,跳起欢快的芦笙舞,一个个楚楚动人、风姿绰约。
西江苗家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每当贵客来临时主人会摆上丰盛的宴席,用苗家特有的长条桌摆上传统美味的苗家菜:酸汤鱼、血豆腐、鸡稀饭、老腊肉等佳肴和贵客一起共享美味。苗家女会在席间唱着敬酒歌,把大碗大碗的“苗家甜米酒”端到你面前,喝到高兴还和你划上几拳,那份吃在苗家、乐在苗家的愉悦让人乐不思蜀,回味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