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站前指路牌:武汉,16457公里
智利当地时间1月23日,因暴风雪滞留蓬塔港的考察队等来了好运气——暴风雪有了短暂停歇,“奇骏南极探秘之旅”一行于当日下午3时许飞抵南极长城站,一波三折后进入“南极时间”。
考察队于23日早晨7时许抵达机场候机,航班原定8时30分起飞,实际上延迟至下午1时45分才冲上蓝天。虽然苦等良久,但队员们兴奋依旧,登机前,大家冲着活动主办方之一的央视科教频道的镜头,大声喊出了自己对南极的憧憬。
飞行过程中并未遇到气流颠簸,当舷窗里出现覆盖着冰雪的岛屿和大陆后,考察队员们惊叹连连。飞机平稳降落在智利科考站机场的砂石跑道上,这时机舱里响起一片掌声,大家笑称这简直是“史上最牛的民用飞机降落”。
走出机舱后,先期抵达的两辆奇骏SUV已经静候在机场,长城站站长裴福余还亲自驾车前来迎接。车到长城站外,一块刻着“好汉”的石碑让人顿感南极科考人的豪迈;站前,科考队员和站内工作人员早已敲锣打鼓相迎,记者得知,为了迎接考察队员,他们还腾出了自己在生活栋的房间,住进了条件较差的1号栋、2号栋。
在长城站生活栋的食堂里,一锅热腾腾的面条让考察队员吃出了家乡的味道,随后裴站长主持了欢迎会。长城站时间比国内晚12小时,考察队员们纷纷调表,进入了“南极时间”。这时窗外又刮起大风、飘起冷雨,晴好天气不过4小时左右,队员们感慨,能顺利抵达南极真是走运!
当地时间从1月23日至30日,“奇骏南极探秘之旅”在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进行了为期8天的科考、采访活动,与科考人员一起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农历新年。
记者南极探秘示意图
南极初体验·过年
早看春晚 午迎新年
“牛”步慢行到南极
南极长城站与国内有12小时的时差,当国内的时针指向1月25日零点进入除夕时,地球另一端的南极长城站还忙活在24日的午餐桌上,在南极,春节因“迟到”显得与众不同。
对于所有第25次南极科考队员,以及“奇骏南极探秘之旅”考察队员来说,2009年的新春佳节是非常“牛”的,晚12小时的时差让他们可以连续好几次欢度新春。第一次是当地时间24日晚站里与考察队一起举办的联欢会,此时国内早已进入除夕,节日气氛早已越过地平线传到2万公里之外的这里,参加联欢的队员们格外兴奋,拿出了平常不易吃到的零食,整个联欢会出现了几次大合唱,站里的工程监理董承兴高音演唱《为了谁》、南极探秘考察队成员徐春柳有板有眼地演绎京剧、科考队里“三朵金花”参与的拓展游戏,都获得了满堂彩,最后,大家高声唱起《歌唱祖国》,把装饰用的气球挨个挤爆,听上去就像大年夜的鞭炮声。一位“老南极”说,站里40多人,加上考察队20多人,这是他在长城站经历的最热闹的联欢会了。
也许是当天晚上玩得太尽兴,次日早上开始的央视春晚倒少了许多观众。对于许多队员来说,在早上8时看央视春晚直播绝对是毕生难遇的体验,但也正是因为窗外是明晃晃的白昼,春晚倒少了几分熟悉的滋味,颇让人难以适应,除了赵本山登台引人瞩目外,其余时候队员们都很平静。
看春晚的间隙,不少队员轮番往外跑,因为房间内没有手机信号,他们要到室外给国内的亲人打电话拜年,尽管没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也没有家人齐聚一堂围炉把盏,但听着话机里的问候、祝福,他们脸上依然洋溢出幸福的表情。
中午12时,国内正是零点,鞭炮已经炸成一片。科考队员们在站长裴福余带领下,敲响了1号栋外悬挂的钟,这口钟原来是用来通知开饭的,队员们用24响钟声寄予了自己的新年祝愿,悠扬的钟声响彻整个乔治王岛,这钟声可否飘到国内亲人们的耳畔?
庆祝高潮开始于当地时间25日晚。下午4时,乔治王岛上的三位邻居,智利站、乌拉圭站和俄罗斯站的客人们造访长城站,参加一年一度的新年冷餐会,来自江苏的厨师陈文端上了他忙碌一天打造的晚宴,除了饺子,还有他的拿手绝活、国内也难吃到的正宗“黄桥烧饼”,访客们也带来了他们的精美礼物,因为在乔治王岛上,中国的春节同样是件大事。冷餐会结束后,队员们的年夜饭也开始了,下午堆满整个食堂的饺子成了抢手货,席间觥筹交错、把酒言欢,“兄弟,干!”这样的喊声此起彼伏,所有人都醉倒在那个不会天黑的夜晚,渐渐的,卡拉ok的嘶吼响起,南极在新春的快乐与忽然氤氲的乡愁中不眠。
南极初体验·环境
22+2 白天不懂夜的黑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并不像人们想像中的南极那样终年严寒,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记者就体验了一回这里漫长的白昼,以及天气的变化无常。
1月是南极的夏季,极昼现象带来了超过22个小时的白天,漫长白昼扰乱了北半球访客的生物钟,记者常常写完稿才发现已是凌晨3点,窗外却还仿佛下午5点光景。
据长城站监测数据,乔治王岛夏季平均气温一般在零度以上,但终日不止的大风让人感觉非常寒冷。
天气变化如小孩脸也是南极一大特征,考察队在南极几乎没有遇到过完整的晴天,常常在风雨过后突然放晴,晴朗数十分钟又雾蒙蒙一片。负责天气预报的科考队员李明解释,受西风带影响,南极附近大洋上常产生气旋,它们扫过南极时天气就发生变化。1月21日,李明预报次日有暴风雪,第二天果真大雪纷飞。而这场暴风雪,正是阻止南极探秘考察队按时飞赴南极的那一场。
除夕,长城站内大联欢
南极初体验·生活
敞开吃肉 省着吃菜
长城站远离祖国2万公里之外,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科考队员过得如何呢?本报记者通过一周时间与他们同吃同住,感受到中国“南极人”的酸甜苦辣。
长城站的管理井井有条,这从墙上各种规章制度就能看出来,所有人的房间号、联络方式都公布出来,作息时间也有严格规定,站长裴福余是管理高手,他将队员们分成水电班、通信班等班组,各司其职,工作效率很高。
生活栋是队员们每天必到的地方,因为食堂设在这里,所有食品免费取用。每餐荤菜都是主角,供应充足,大可以放开肚皮享用,站上还规定每顿饭必须有4瓶雪碧或可乐,6瓶果汁,另外还有大量罐头、调味料供应,吃香喝辣尽随人意;美中不足的是新鲜蔬菜、水果非常有限,因为储藏不便,无论是西瓜、橙子还是苹果,每人每餐限取一次,一次半只,许多队员都表示,对绿叶菜有点“欠”。
队员们的“住”也堪称惬意,24小时热水和暖气不断,浴室里有芬兰浴和桑拿房,健身房器材齐备,队员还可以打乒乓球、桌球,唱卡拉ok,刘小汉教授回忆起建站之初队员们集体睡海滩的一幕感慨万千,25年的发展,今昔对比有天渊之别。
有趣的是,长城站里还有邮局,一间小房间外挂着“中国邮政”的牌子,可别小看这间房,第25次南极科考队12月5日进驻长城站以来,从这里已寄出千余封信函。
在科考队员中间,“度夏”和“越冬”两个概念是非常明确的,“度夏”指的是主要工作阶段在南极夏季,“越冬”不仅包含“度夏”,还包括更为漫长和严酷的南极冬天,在很多科考队员心目中,谁能在南极越冬,谁才真正“牛”!因为有了网络,越冬不再是件孤独寂寞的事情,但如何熬过58个极夜的漆黑,对任何一位队员来说都是考验。
南极初体验·通讯
有了网络 漫漫极夜不寂寞
远离祖国,科考人如何与国内进行通讯联络就显得至关重要。在长城站里,我们感受到了网络畅通带来的方便。
网络与通信的发展被视为改善中国极地科考条件的重要一环。站内通信负责人汪大立介绍,极地科考站网络建设启动于2006-2007年间,今年1月1日长城站网络正式开通,数据信号通过大西洋上空的卫星,途经法兰克福、伦敦等城市到达上海,总“旅程”超过10万公里,仅使用卫星费用就达到7位数,实现了长城站与互联网世界的对接,科考队员们笑称,有了网络,越冬的漫漫极夜将轻松许多。
汪大立还透露,目前中移动有意在南极架设基站,若得以实施,打手机需依靠智利信号将成为历史,汪大立说,目前站内只有固定电话可以打长途,打往上海算上海市话标准,打往其他城市算国内长途,“相信不用多久,手机也能享受同等待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