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到来年3月,是北京的秋冬季,就穿越来说,其实是最好的时候--就以小五台来说,不象金莲花盛开的7月那样的喧嚣,安静干净,让爱山的人能够真正地和山在一起。同时,这半年对于2日活动也是挑战,基于阳光、风速、海拔、山势、当天的时间,温度差异非常大,不说宿营装备,单以行动过程中的着装,就是一件挺让我苦恼的事情。最早知道所谓三层着装的时候,好像所有人都说中层的保暖层最容易解决,随便一件抓绒衣就解决问题,那会也不懂,总是揣一件抓绒在包里--那种重且不保暖的那种--后来发现,行动中根本穿不住!但停下来确实非常冷,问题是穿穿脱脱很是麻烦,尤其是队伍在快速行进中,先脱冲锋衣再穿抓绒,半分钟你就看不到前队了,那会心理压力很大,嘿嘿,估计所有新人在行动中换衣服都有这个感觉--所以,大多时候是里层的排汗加外面的冲锋衣,只有在到营地时候才真正需要抓绒。
所以,很长时间,抓绒对我来说是鸡肋。后来,在户外探险上看到Polartec的广告,一个美国大兵穿着外层抓绒仿佛挺爽的样子,心生羡慕,整了一件Polartec Thermal Pro,确实轻而且暖和,在我的装备列表中属于可以替代营地羽绒服的选择,但试着行动中穿过两次,真是热啊!而且这玩意毛绒绒,很容易脏,虽说不怕机洗,但谁也不愿意轻易冒这个风险。后来,在我整了一件更厚的羽绒服后,这件Polartec Thermal Pro就一直挂在衣柜里了。不过,我现在里层的排汗用的是Polartec Power Dry,确实很好!
但山还是一直在爬,中间又尝试过软壳,例如Marmot和THF的,但感觉都是软壳加上外层冲锋衣,上升过程中透气性不够,不加外层,防风性不够。至于软壳的防水性,没试过,毕竟,北京的秋冬季是如此的缺水。所以在行动中,在Polartec Power Dry排汗的外面,到底穿什么,这一直是个很困扰我的问题。好在,爬山多了,体力和速度慢慢上来了,行动中换衣服的压力也小了--关键是,加减衣服的时机非常重要--在你刚刚感觉热的时候,就要脱,因为闷热造成的虚脱和无力其实是爬山过程中体力的最大消耗,最好先减中层,尽量不要减外层,除非风和日丽而且你不会在山脊上行走;在你刚刚感觉冷的时候,不要着急加,先尝试加快脚步,这样很快你能暖和起来。需要警惕的是,秋冬季在排汗外面穿速干是危险的,因为它即不防风又不保暖,基本和没穿一样,一个朋友就是在上升过程中这样着装结果腰受凉了。
1个月前,发现了Marmot的DriClime Windshit,在经历11月的小五台东台和北灵山的考验后,我终于醒悟了:这就是我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的啊!在整个穿越过程中,在Polartec Power Dry排汗外面,我一直穿着这件防风抓绒,大多数时候风比较大,所以外面就罩着冲锋衣。在拉开冲锋衣腋下的透气拉链后,整个三层着装非常完美,再没有象以前那样感觉闷热和汗湿,也没有觉得冷。可以用神奇来表达!这两次在最艰难的上升时,例如东台前的大坡、无名一和二的大坡,走得都相当舒服,速度,那也是相当的快啊!反正水队是说赶不上了,哈哈。
这次北灵山在早晚行进中,气温低于零度的时候,我在DriClime Windshit和冲锋衣之间又加上了一件薄抓绒,整个4层着装,但依然很舒服。
这件衣服的秘诀在于两层构造,里层是Marmot自己开发的DriClime材料,保暖透气性能都非常好,外层是防风材料,在Marmot自己的产品分类中,它属于Softshell。值得指出的是,它非常容易搭配,甚至可以作为里层衣物穿着!说明其对自己的排汗,其实就是透气性能的自信。它被推荐在气候多变化的地区、高活动量的时候穿着,确实如此啊。
另外,也说一下它的名和利:非常著名,获得BACKPACKER杂志2002年的编辑选择奖,而且有一篇热情洋溢的测试文章,写的很生动。相对于其效用以及动辄超过千元的软壳,价格还算合理--目前国内价应不超过600元。
总结一下,就北京周边秋冬季的穿越,在你拥有了一件排汗保暖的内衣之后,你需要一件高度透气、适度保暖、轻度防风的中层,而Marmot DriClime Windshit是你最佳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