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乡村
洁白的梨花点缀在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中
慕着那“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美名,我和朋友来到婺源。隆隆的火车带着我们撞破朦胧夜幕向它驱驶时,一切还只是想象和猜测,甚至疑惑。当我们风尘仆仆踏上婺源的土地时,才知在这喧嚣的世上,还有着一个如许怀旧的所在。石桥古宅在寂静的黄昏里细说着历史,流水人家于袅袅的炊烟中点染着淡粉的水彩画。长街小巷旁那高高的马头墙,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留着往昔的痕迹。而我们四天的旅程让我 真切地触摸到了一个生动的婺源。
婺源的桥
打老远来婺源,一半是为了看桥。早听说婺源古桥处处,最为有名的数清华古镇里的彩虹桥,所以我们租从婺源县城紫阳镇了一辆摩的直奔清华镇。凹凸不平的机耕路一路巅簸,屁股和胆量在弯湾曲曲狭窄的沙石山路上接受严峻的考验,我的尖叫和哎哟声也一路迎风飞扬。但掠过眼前的一座座山,一道道水,一个个黛瓦粉墙青山碧水的村庄,让我觉得仿佛穿行在水墨画里,忘记了疲劳和紧张。
逆流而上,沿途映入我眼帘的桥数不胜数,千姿百态。或木桥或青石板桥,连着两岸,桥下是物草丰美的沙洲和芳甸,河岸边的老树垂下枝条,树荫下或散步或半躺的牛羊,鸭子绕着半裸的老树根悠然戏水,青藓和水草在水底招摇。村人日日地踏过,一条青石板的路延伸至前方,掩映在葱茏绿色中的村庄隐隐露出马头墙的一角,再往后看就是逶迤的如黛青山。而每过一道塘堰便形成瀑布,塘堰上波平如镜,光滑圆润,像梳理过的美发。这路边偶然 发现的美景让我们留连忘返,只想变成白鸭浮在上面,不小心滑下来,就乐得冲浪了。
到了清华镇,沿着青石板的路徐徐而行,走过幽深的长巷,终于来到了彩虹桥前,只见一座木结构的廊桥像远古的砖墓冢,冰冷冷地驮着桥身,横亘在蒿草蓬生的河滩上。桥由七栋廊亭镶连而成,桥长140米,宽7米,四座旧桥墩,朱栏黑瓦,斑驳陈旧,亭中有摩挲得光亮的石桌和石鼓凳供人歇息。没有李白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描绘的景致,也没有沿途让我留连忘返的各式小桥的情致。我不禁有些失望,在路上就提醒我不要对此桥报太大希望的朋友很是得意自己的推测。
倒是水面弥漫薄雾的桥下小河吸引了我。从历经沧桑的古渡口登上小竹筏,竹篙起落处,波光翻动,舟影摇曳,清澄的河水里,青青的水草在柔柔地招摇。河边一群孩童脱了衣在水里快乐地扑腾,小女孩则拿着小鱼网认真地捞着虾。桥下的溪埠头,农妇在桥下埠头里汲水洗菜,一边聊着家常里短一边甩膀将洗衣棒捶得山响。这样的场景在理坑、在晓起,在虹关,在我们一路游经的穿村而过的小溪边,日日上演着。但是随着旅游开放和污染的增多,几乎与村落的历史相同的古渡口用不了一二年,或许明年,就可能风光不再,甚至会永远消失。每一个建造,都得历尽千辛万苦,但每一次毁灭,就在弹指之间。
婺源的屋
虽说有千姿百态的桥和河,但婺源算不得一个纯粹的水乡,它保留着中国古代乡村的原有风格。以古建筑而言,婺源是当今中国保存古建筑最多、最完整的地方之一,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虽然为了使徽派的古建筑特色保持延续下去并形成更大景观,县政府要求现在建造的公寓、酒楼和民宅,均为清一色的明清式建筑,但我觉得大量瓷砖、琉璃瓦和幕墙玻璃的使用已经破坏了古建筑群的古朴神韵。尤其离婺源县城较近交通较方便的村子,因为开放早,破坏也大。最让朋友反感的是在延村、思口等地方,几乎家家村民都在老屋里的老祖宗画像下卖假冒文物,竟然还拍着胸脯说这是先人留下的,并且要价昂贵。而 很多东西在深圳东门的地摊上比比皆是,我们游兴大减,匆匆走马观花了事。
不过以官宦住宅群著名的理坑却是值得一去的,那里的建筑最具代表性。它黑白格调的古宅,是凝固了的徽州。溪边两岸的古宅一色的粉墙青瓦,而青瓦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成黛色,黑白相间的格调调出一种素淡的美感,犹如一幅幅历史黑白图片。屋顶的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老宅全部是砖木结构,从破旧阴暗的普通民宅到三开三进精雕细琢的宦官厅堂,风格款式大体都是统一的“徽派”式样。随意叩开“司马第”, “大夫第”的古屋,便进入了建筑雕刻的艺术画廊,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极为精湛,雕工也非常讲究,有浮雕、深雕、双层镂空雕,深度大了,表现的景深也多了,有的还有前景、中景、远景之分,做工之细致另人惊叹。有的是工笔图案代表“福、禄、寿、喜”等吉祥的字眼;有的是人物场面述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物雕刻的头部都被人为地毁坏了,文革时期留下的历史苍疤在这里触目惊心。多年阴湿的老墙上长出厚厚一层青苔,摸上去软软的有弹性,象天然的羊毛地毯,老墙上有了这些东西那斑驳的颜色就象油画一般。在巷道中漫步,两边是高大的风火墙,马头墙重重叠叠,墙上是衰草枯叶,青苔苍然,脚下是青石板的古道,印痕深深,再加上“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巷中”,此时此刻你会有一种返朴归真、飘然欲仙的感觉。
文章来源:江西旅游在线
婺源的桥
打老远来婺源,一半是为了看桥。早听说婺源古桥处处,最为有名的数清华古镇里的彩虹桥,所以我们租从婺源县城紫阳镇了一辆摩的直奔清华镇。凹凸不平的机耕路一路巅簸,屁股和胆量在弯湾曲曲狭窄的沙石山路上接受严峻的考验,我的尖叫和哎哟声也一路迎风飞扬。但掠过眼前的一座座山,一道道水,一个个黛瓦粉墙青山碧水的村庄,让我觉得仿佛穿行在水墨画里,忘记了疲劳和紧张。
逆流而上,沿途映入我眼帘的桥数不胜数,千姿百态。或木桥或青石板桥,连着两岸,桥下是物草丰美的沙洲和芳甸,河岸边的老树垂下枝条,树荫下或散步或半躺的牛羊,鸭子绕着半裸的老树根悠然戏水,青藓和水草在水底招摇。村人日日地踏过,一条青石板的路延伸至前方,掩映在葱茏绿色中的村庄隐隐露出马头墙的一角,再往后看就是逶迤的如黛青山。而每过一道塘堰便形成瀑布,塘堰上波平如镜,光滑圆润,像梳理过的美发。这路边偶然 发现的美景让我们留连忘返,只想变成白鸭浮在上面,不小心滑下来,就乐得冲浪了。
到了清华镇,沿着青石板的路徐徐而行,走过幽深的长巷,终于来到了彩虹桥前,只见一座木结构的廊桥像远古的砖墓冢,冰冷冷地驮着桥身,横亘在蒿草蓬生的河滩上。桥由七栋廊亭镶连而成,桥长140米,宽7米,四座旧桥墩,朱栏黑瓦,斑驳陈旧,亭中有摩挲得光亮的石桌和石鼓凳供人歇息。没有李白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描绘的景致,也没有沿途让我留连忘返的各式小桥的情致。我不禁有些失望,在路上就提醒我不要对此桥报太大希望的朋友很是得意自己的推测。
倒是水面弥漫薄雾的桥下小河吸引了我。从历经沧桑的古渡口登上小竹筏,竹篙起落处,波光翻动,舟影摇曳,清澄的河水里,青青的水草在柔柔地招摇。河边一群孩童脱了衣在水里快乐地扑腾,小女孩则拿着小鱼网认真地捞着虾。桥下的溪埠头,农妇在桥下埠头里汲水洗菜,一边聊着家常里短一边甩膀将洗衣棒捶得山响。这样的场景在理坑、在晓起,在虹关,在我们一路游经的穿村而过的小溪边,日日上演着。但是随着旅游开放和污染的增多,几乎与村落的历史相同的古渡口用不了一二年,或许明年,就可能风光不再,甚至会永远消失。每一个建造,都得历尽千辛万苦,但每一次毁灭,就在弹指之间。
婺源的屋
虽说有千姿百态的桥和河,但婺源算不得一个纯粹的水乡,它保留着中国古代乡村的原有风格。以古建筑而言,婺源是当今中国保存古建筑最多、最完整的地方之一,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虽然为了使徽派的古建筑特色保持延续下去并形成更大景观,县政府要求现在建造的公寓、酒楼和民宅,均为清一色的明清式建筑,但我觉得大量瓷砖、琉璃瓦和幕墙玻璃的使用已经破坏了古建筑群的古朴神韵。尤其离婺源县城较近交通较方便的村子,因为开放早,破坏也大。最让朋友反感的是在延村、思口等地方,几乎家家村民都在老屋里的老祖宗画像下卖假冒文物,竟然还拍着胸脯说这是先人留下的,并且要价昂贵。而 很多东西在深圳东门的地摊上比比皆是,我们游兴大减,匆匆走马观花了事。
不过以官宦住宅群著名的理坑却是值得一去的,那里的建筑最具代表性。它黑白格调的古宅,是凝固了的徽州。溪边两岸的古宅一色的粉墙青瓦,而青瓦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成黛色,黑白相间的格调调出一种素淡的美感,犹如一幅幅历史黑白图片。屋顶的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老宅全部是砖木结构,从破旧阴暗的普通民宅到三开三进精雕细琢的宦官厅堂,风格款式大体都是统一的“徽派”式样。随意叩开“司马第”, “大夫第”的古屋,便进入了建筑雕刻的艺术画廊,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极为精湛,雕工也非常讲究,有浮雕、深雕、双层镂空雕,深度大了,表现的景深也多了,有的还有前景、中景、远景之分,做工之细致另人惊叹。有的是工笔图案代表“福、禄、寿、喜”等吉祥的字眼;有的是人物场面述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物雕刻的头部都被人为地毁坏了,文革时期留下的历史苍疤在这里触目惊心。多年阴湿的老墙上长出厚厚一层青苔,摸上去软软的有弹性,象天然的羊毛地毯,老墙上有了这些东西那斑驳的颜色就象油画一般。在巷道中漫步,两边是高大的风火墙,马头墙重重叠叠,墙上是衰草枯叶,青苔苍然,脚下是青石板的古道,印痕深深,再加上“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巷中”,此时此刻你会有一种返朴归真、飘然欲仙的感觉。
文章来源:江西旅游在线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