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长漂勇士 还在浪涛里翻腾

[日期:2007-11-20]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作者: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字体: ]
  穿越800里无人区、征服“千里禁江”、9名长漂队员付出生命,1986年,一群中国人用悲壮的方式完成了人类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他们被称为“长漂勇士”。


  为纪念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活动20周年,由四川省地理学会组织编纂的《长江漂流风云录》一书,已进入出版发行阶段。《长江漂流风云录》唤起了一代人尘封的记忆,21年过去了,辉煌过去,光环逐渐黯淡,他们怎样继续着生活?

  我为长江

  人这一辈子该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

  人民南路三段,绕过一丛茂密树丛,沿着一径鹅卵石小路,一间色调古朴的酒水吧出现在视野内。吧台里,一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在调酒,一头粗直的头发狂乱地延长到颈后。鬓角处有些许白发。他叫王列诗,1986年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队员之一。参加长漂那年,他33岁,是中国科院成都分院地理研究所(现为山地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研究人员。

  舍妻而去

  现在,他的主要身份是酒水吧的老板。“刚把这间店子‘打’下来不过个把月。上午在家休息,下午到店里来照料生意。”

  “长漂改变了我的一生。如果当年没有参加长漂,或许我还在研究所里做一名安分守己的研究人员。长漂一行,似乎唤醒了血液里、骨子里原就存在,一直‘冬眠’的细胞因子。”

  当时,王列诗由单位领导安排参加了长漂科考队,但长漂的经历,却使他深深迷恋上漂流在险滩的惊心动魄。“你永远不知道前面会遇上什么危险,但你必须征服恐惧、战胜自己,那正是漂流让人迷恋的地方。”

  长漂归来,王列诗已不能适应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人这一辈子,应该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开始思考未来。1987年,王列诗在原单位办理了停薪留职,下海经商,为未来的长江拍摄积累资金。

  险滩丛生、暗礁密布,王列诗还可以从容面对。但“下海”经商,他并不拿手。“开过火锅店,搞过房地产,亏得多、赚得少。”生意不见起色,王列诗像着了魔一样迷恋长江,对家里的大小事务完全无暇照顾。一次次争吵后,当初支持他的妻子和王列诗冷静坐下谈离婚。

  丢进百万

  王列诗坦言,生意失败,并没有让他跌入低谷。“惟一让我觉得进入人生低谷期的是女儿随前妻去美国生活后,从未给我写过一封信。”每每这时,王列诗便会假设,“假如我当年没有经历长漂,我会是位好父亲、好丈夫。”

  正如王列诗所说,要承担这份事业,就得忍受孤独,就得放弃许多牵绊。1998年和2006年,王列诗又两次前往长江。这些年来,他在长江里已经丢进一百万元。

  “以后打算把酒水吧发展成为以‘长江’为主题的据点,喜欢长漂的朋友聚集于此。”王列诗笑称,下半辈子注定和长江结缘。

  人生转折

  踏上长江源告慰了兄弟在天之灵

  他曾经以为自己会一直做一名印染厂的设计员,但长漂使他的未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民南路四段一广告公司里,一间3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四五名工作人员,53岁的张国宪便是这间广告公司的老总。“张总曾经漂过长江?”听闻张国宪曾是中国长江漂流科学考察探险队的一员,办公室里一位小姑娘表情惊讶。

  职业转变

  参加长漂前,张国宪是成都印染厂的一名设计员。当时,张国宪和其他同事设计的一款野外服装被长漂队看中,准备让队员们穿这套服装进行长漂。以此机会,张国宪也加入了长漂队。

  长漂结束,张国宪和其他长漂队员在北大、清华等大学进行了近一年的巡回演讲。“回单位后,感觉不太喜欢千篇一律的工作。总是想要改变,希望挑战。”因为曾给媒体提供长漂第一手照片的缘故,张国宪调到《四川工人日报》。

  了结夙愿

  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一件多年未了的心愿在张国宪心里占据越来越重的位置。“我想重返长江,如果再不去,等我老了,就漂不动了。”

  “那是我的夙愿,也是在长漂里牺牲的杨前明的夙愿。”那次长漂中,张国宪失去了好兄弟杨前明。由于编外队员的身份,张国宪和杨前明没有穿越800里无人区,他们的脚步也未踏上长江源头。1993年,张国宪带着他和杨前明的愿望,组成了一支8人的长江探险小组。“我们穿越了无人区,看到了长江源,告慰了杨前明的在天之灵。”

  在重返长漂的探险中,张国宪等8名队员拍摄了名为《一个女人的日记》的纪录片,记录重返长江的点点滴滴,并将这部纪录片送往国际电视节参加评奖。“纪录片没有拿大奖。而我们本意也只是希望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看到中国人的‘长江精神’。”

  商海沉浮

  转战海南杀回成都他从未“翻船”

  “漂过了长江,也算是经过了大风大浪。”微微发福的身材、圆润的脸庞、稍显谢顶的头发,何平的言谈举止流露出浸淫商道已久的精明。

  何平,当年长漂队的副队长。1986年以前,他是攀钢工会体协的一名足球教练。长漂归来后,何平形容自己的长江情结,没有他们迷恋得深,“我的长江情结比较‘理性’。”

  1988年,何平从攀钢调到省团委下属的中国青年旅行社任经理,主要开发穿越、徒步、长漂等特种旅游。那时,这个领域几乎还没有旅行社开发,何平很快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长漂时的对手,是大自然。作为一名生意人,对手就是竞争者。”1991年,何平转战海南从事房地产开发生意。“在海南干了四年,积累了一定财富。”何平杀回成都,继续从事房地产开发,生意渐渐走上正轨。

  在1999年地球日,何平和一群队员试漂源头石堤堰时,遭遇翻船。“从那以后,我就没有再漂了。”何平说,生意越来越忙了,有时很想再去长江,却抽不出时间,只能给关于长漂的事情出一些赞助费用。”

  长漂队员今何在?

  颜柯:48岁,原宜宾市人民医院(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师,现在该医院办公室上班。

  李大放:原东方汽轮机厂教师,长漂后在四川省青年旅行社工作至今。

  冯春:原攀钢厂齿轮工,2003年因病退休,现在四川省探险旅游公司工作。

  杨勇:原攀枝花矿务局工作人员,现为自由职业者。

  杨欣:原攀枝花发电厂会计,现在“绿色江河”从事环保工作。

  他们,逝于长江

  1986年,为抢在美国人之前漂流长江,在四川地理协会的组织下,由46人组成的“中国长江漂流探险队”首漂长江。此次壮举中,共有9名勇士献身长江,他们是:孔志毅、杨红林、张军、孙志岭、万明、杨前明、王建军、王振、雷志。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