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领队,没有导游,没有向导,没有足够的给养和充足的安全保证,仅凭一双脚,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温度在零下20℃以下的茫茫雪山,这样的旅游地点,即使是久在户外游走的“驴友”恐怕也少有人问津。然而,我市一位名叫马龙的小伙子,国庆节期间就在这种条件下登上了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
一张照片让他爱上“雪宝顶”
雪宝顶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松潘县境内,当年红军长征曾经过此处。马龙对雪宝顶的向往缘于一次偶然,喜欢旅游的他无意中浏览一个页面时发现了山友发的雪宝顶照片,那晶莹的雪山、如血的残阳、夜空中明亮的星星震撼了马龙,他十分渴望自己也能亲临其境。决定攀登雪宝顶之后,马龙开始为此做准备,他知道这对于自己是一次很严峻的考验,因为之前他还从来没有攀登过海拔这么高的山,更何况还是雪山。首先是要寻找同行人,马龙在网上发帖子征集同伴,但无人响应,大多数留言是让他“回家好好睡觉”,还有人直接说他这样的举动无异于“送死”。尽管一腔热情被泼了无数盆冷水,但马龙并没有退缩。2006年国庆节黄金周,马龙背起行囊,独自踏上了去雪宝顶的旅途。不过,这一次,马龙止步于海拔5100米的高度上,严重的高原反应使他独自一人在帐篷里躺了3天,虽然他十分不甘心就此退出,但最后他还是被其他队的向导拖了下去。
锻炼一年 再赴“雪宝顶”
回到徐州后,马龙在医院一连输了15天的吊水,身体才渐渐恢复。这次失败的冲顶并没有让马龙放弃梦想,畏惧雪山,他在工作之余,开始为下一次冲顶做准备:每天都反复练习打绳结、下降上升、攀岩,每天长跑5000米以上,爬楼梯……
2007年的国庆节到来了,马龙再次踏上了去雪宝顶的旅途,这次他不再是孤身一人,而是有了两个同伴,都是南京人,分别叫“孤篷”和“一人”。还有一个美丽的女孩,是“一人”的未婚妻,他们准备在雪山上拍婚纱照,摄影师就是马龙。不过,女孩由于高原反应严重,拍完婚纱照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向上,只有3个男人准备最后的冲顶。
日记见证艰难的冲顶过程
登山的经过惊险又刺激,所有的经历,马龙都在日记里有记载:“眼前的是一个被冰雪覆盖的、长约400米、坡度超过40度的陡坡。我小心地用冰镐试探着前进,发现下层岩石风化严重,一个多小时后仅前进了约100米。我回头看了眼身后的山崖,望了望遥不可及的坡顶,忽然双手关节一阵肿胀的痛楚,脱下薄薄的抓绒手套,看到十指已经变黑。我立即将它们交叉放于腋下,天又下起了雪,狂风卷着碎雪打在脸上刀割般痛,我将脑袋埋向雪窝,动弹不得……我的脑子那一刻只有一个拼了的信念,我竟在雪面上飞奔了起来,冰镐娴熟有力地抡着,完全不像个初学者,碎石在身后翻滚。我几次险些跌落,起身后来不及多想继续向前……”
登山归来 深感平安即是福
成功登顶后,他们安全撤下了雪山。10月6日他们连夜回成都,在成都火车站订票时,马龙刚一进去就立刻退了出来,他不敢相信镜子里的那个“野人”就是自己:头发凌乱、皮肤黝黑、衣衫褴褛……不过,马龙觉得很值,没有遗憾了。回到徐州后,马龙发现自己的体重下降了不少,在登山的那几天,基本每天都要掉1公斤的体重。
如此困难,如此危险,为什么一定要去登山?马龙说,他也说不清楚理由,只是觉得一个喜欢旅游、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是个心胸博大、宽容、勇敢、坚强、智慧的人,这种活动对自己是个很好的考验和锻炼。对马龙来说,登山最大的收获就是比别人更容易感到幸福。他说,只有经历过那种生死悬于一发的情形的人,才能感觉到目前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每次登山,马龙感到最对不起的是妈妈,为了不让妈妈担心,这次去雪宝顶,他只对妈妈说是去南京看朋友,可当妈妈看到他又背起登山包时,几乎掉下泪来。 因此,马龙觉得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能走多远多高,有时并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对家人的责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自己越走越远、越走越高?马龙沉吟半晌,说:“可能,只因为远方有山”。 记者 冷凝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