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西藏的人,感受最深的是西藏浓郁的宗教气氛。你看那写着经文或绘有佛像的各色经幡,在家家户户的房屋上、帐篷上迎风飘扬。布达拉宫的经幡像节日的彩旗,从宫底一直挂到宫顶。布达拉宫和药王山之间的经幡竟长达100多米。拉萨市内许多街道跨街拉着一串串经幡,就像北京长安街上迎接外宾时挂起的彩旗。架在拉萨河上的一座小桥,远看桥上好像开满了鲜花,近看原来是挂着的经幡。就连那正在马路上行驶的车辆都挂有经幡。总之,无论在拉萨,还是在日喀则、昌都,也无论是在神秘的林芝丛林,还是在原始的康巴部落,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经幡。
代表藏民信仰与崇拜的经幡(又名风马旗),最初见于噶举教派(白教)的"牟沓"之上。牟沓,是藏文"雾"和"绳"的合写,在现实中,幸沓则是一种从地面引向空中的牛毛绳子,绳子上挂着绘有经文及图腾崇拜的白布幡旗,用来象征好运与平安。经幡上的图案以龙、凤、雪狮、神鸟和佛像等吉祥物为主。
随着佛教的发展,经幡的应用范围从牟沓之上发展到屋顶、山头、大树、桥梁、佛塔寺院,从白色发展到红、黄、蓝、白、紫、绿等多种色彩;形状从正方扩大到长方、大宽条,甚至还有组合式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藏东地区的藏族人几乎统称康巴,但这里面又有相当多的细分。康区自古就是部族繁多之地,因此康巴人少有直称自己是康巴的,通常都要冠上自己家乡的名字,譬如德格康巴、贡觉康巴等。
康巴人有经商世风,大商家层出不穷。古董、工艺品、羊绒卡垫以及毛皮、药材是康巴人的传统经营项目,如今多的是汽车贸易、酒类、饮食、娱乐以及文化等行业。因商而富的康巴人少有被人说成是吝啬之人的。他们多乐善好施,家乡的寺庙办法会,同根的乡亲受了灾时,他们常慷慨相助。
游牧其实是更多康巴人所过的一生,现在也几乎如此,不过"游"的范围及时间相对小而短了些罢了。一首名叫"康巴汉子"的歌中写到:"额头上写满祖先的印记,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极具荣耀感的康巴人热爱着马,马代表一种生存状态上的自由,它还代表一种驰骋着的强悍力量。同样,刀和枪也是康巴汉子的最爱。最纯粹的康巴人甚至爱这三样东西胜过爱自己的女人。康巴人悍不畏死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当年全藏抗击英国等侵略军时,康区的战士最令敌人胆寒,即使出家为僧的也是奋勇杀敌。
"然而在西藏,人间的恋爱其实并不算一回事,群众们所崇拜的唯一英雄事业,乃是在灵性方面的。"(摘自云丹嘉措之《五世喇嘛弥伴传奇》)康巴人是各藏区中最为执着的藏传佛教徒。这种执着中揉合着他们性格的因素,显得坚忍了许多。康区有全藏最有力最鲜艳的风马旗,还有全藏最大最高的玛尼堆,这些像塔像城一样在康区大地上静伫的东西寄托了康巴人无比的虔诚和供奉。康区还有全藏最执着的朝圣者,他们结着伴,磕着等身长头,在远如云南到阿里的众多神山圣湖间坚毅向前,殉生半途者尤多。康区自古都是藏传佛教兴盛的地方,名寺遍布,如强巴林寺、竹庆寺、理塘寺、类乌齐寺等,名僧大德甚至包括几世达赖喇嘛、班禅以及噶玛巴等辈出。正是凭籍着这种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康区的藏族才积累出这世代的虔诚。
藏语(汉音) 汉语意思 说明
扎西德勒 吉祥如意 打招呼用
古木朗 三元 价格用语
古木杰 八元 价格用语
古木噶 十元 价格用语
其 狗 日常用语
觉冻 头痛 日常用语
加 屎 日常用语
吐吉及 谢谢 日常用语
姑索得波 你好 日常用语
卡里沛 再见 日常用语
广达 对不起 日常用语
切论 你 日常用语
额啊 我 日常用语
阔论 他 日常用语
咕叽咕叽 求求你 日常用语
乃糌 青稞糌粑 日常用语
散玛 豌豆糌粑 日常用语
达雪 奶酪 日常用语
嘎乌 一种小佛合
巴珠 一种三角形头饰
敏都 没有 日常用语
直 刀 日常用语
嘎地 辛苦了 日常用语
阿莫拉 老奶奶 称呼
藏语(汉音) 汉语意思 说明
阿波拉 老爷爷 称呼
阿库拉 伯伯 或 叔叔 称呼
普 男孩 称呼
普姆 女孩 称呼
阿佳 姐姐 称呼
阿佳拉 妻子 称呼
觉拉 丈夫 或 哥哥 称呼
格根啦 老师 称呼
驹觉 小伙子 称呼
格拉 师傅 称呼
罗布 宝贝 姓名用语
次仁 长寿 姓名用语
德吉 幸福 姓名用语
平措 圆满 姓名用语
普次 招弟 姓名用语
桑珠 心愿达到 姓名用语
却巴 到此结束 姓名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