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年:一年一度的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甘孜县藏族每年家家户户都从藏历十二月初开始做过年准备,购买食品,添制新衣,在精致的瓷器盅里培育青苗,炸“卡生”(油炸果子)做“麻堤”(用酥油、奶渣、人生果、糖做成砖形奶羔),洗涤衣被用具,29日打扫屋里的灰尘,本地称“斗格得”,洗头(落扎谢)以示在新年来临前扫去一年的晦气、邪气和洗去自身一年的罪孽,干干净净过新年。12月28日一29日两天寺庙举行格多跳神仪式,当地群众扶老携幼都要到寺庙观看。30日(除夕那天)各家打扫房前屋后,在家准备敬神用的松柏枝祭品(糌粑、茶叶、酥油揉合成“桑糌”;五谷和用白毛线穿连的五色纸幡)。午后,在家里小经堂的神柜上供上专门培育的青苗,(以祈望来年粮食丰收)。老年人从培育的青苗长势和颜色来推断来年粮食的长势、收成等。依次供上“喜马”(用糌粑、酥油、奶渣、糖合成)。蛇蛇肉“卡生”、“麻提”水果以及糖果点心。点上昼夜不断的长命酥油灯,用面粉在厨房的梁柱、墙、门、灶、涂绘“ ”(雍中)“ ”差达等吉祥图案(示永固、长寿、兴旺)。牧区在帐蓬主杆上沾上牛、羊毛,抹上酥油,祈望来年人畜兴旺,在新的一年全家人健康吉祥。
燃灯节:藏历10月24日是色拉寺倡建人大慈法王忌辰。25日是黄教祖师宗咯巴圆寂的祭日,为此当地寺院和群众都要从24日开始,皆于窗棂阳台和佛堂内夜点灯数百盏念经祭礼,本地人称之为“意切”“安切”,俗称燃灯节。这两天,全县城乡忌杀生,家家吃“切会”,用稍浸泡过的青稞、小麦舂烂添入小块牛肉、奶渣、人生果煮汤汤喝以示祈祝,但忌食面疙瘩。
格多节:于藏历12月举行,历时11-13天的念经跳神活动。主要内容为祈求护法神、山神、河神和各方神灵保佑一方百姓家泰平安,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镇恶避邪免除一切灾难。跳神在28-29日两天举行。跳神面具一般为红、黄、黑、白为主。期间所做的供神施鬼的“朵玛”不一。如驱魔抛出的朵玛是用生磨青稞面做成,大的高3-7米,由8人或16人才能抬走,小的用一盘装上,一人就可端走。有的朵玛用青稞面做成身子,顶端安放一个用泥巴做成然后糊上纸涂上颜色的骷髅头,也有做成宫殿形、人形、塔形、梯形,也有上下组合形,可分可合。如“阿玉卡玛”朵玛高7米左右用生青稞面做好后,周围用五色羊毛线缠编成四方、半圆。三角形,还要插满各种鸟禽的羽毛。总之各尽其意,含义深远。藏历28-29日两天,当地群众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食品成群结队地到寺院观看,非常热闹。跳神的喇嘛们戴上各种护法神、骷髅、魔怪等面具,随着鼓号节拍出场。29日跳完神,喇嘛们要请护法神将作恶多端、地方安宁的邪魔摄于朵玛抛掷在寺外的山沟底。无数支火枪向朵玛齐放,以示镇伏。当地群众非常信奉,认为只要观拜了28、29日的跳神和抛朵马仪式,来观看的人家会消灾避祸,家泰平安,就是上了年纪的人也要人扶着或骑马去看。这天观拜者不仅能见菩萨去敬神,也可以看到护法神,扬善惩恶,都会感到心满意足。解放后,格多节只是时间上缩短了4-5天,跳神用的面具和内容抛掷朵玛仪式都没有大的变动。
元霄节:也称酥油花灯会。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拉萨创办大召法会,于藏历正月十五日夜,陈列酥油花灯供品以纪念释迦牟尼示观神变降伏邪魔,后形成为藏俗的一大宗教节日。当地格鲁泥寺院于藏历正月三日开始念经发愿祈祷,十五日下午左右展出酥油花。本地群众。机关干部都要到寺院观看酥油花。酥油花有7-8米高。喇嘛们精心的制作和各种色彩线条的搭配,使酥油做成的释加迦牟尼。宗喀巴、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造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真可谓巧夺天工,罕称藏族文化艺术的一绝,使观看的人留连忘返,于酥油花灯前和人海中久久不愿离去。
迎秋节:是耍坝子演变而来的。甘孜县群众在藏历7月底,8月15初前后,男女老少多以家庭或单位为主,带上帐蓬、炊具和各种食品到野外玩耍,“耍坝子”在秋收前的农闲季节,旭日岭草坝和“团结林”各式帐篷一个挨一个,到处传来欢歌笑语。据载这里从清代起便是甘孜寺聚会地。是僧俗民众过6月15、8月15讲经、跳藏戏的地方,大家聚会在一起念经或看藏戏休息5天或7天。1984年县人民政府根据耍坝子意为农休迎秋、庆丰收之义,决定称为“迎秋节”至今。每年迎秋节,全县各族各界群众盛装打扮,带着帐蓬、家具、炊具、被褥、收录机、电视机、照相机和丰盛食品到旭日岭安营扎寨,尽情游玩,草坝、林间、树荫下、河畔上数百顶帐篷七彩缤纷,与秀丽的山川交相辉映。“藏戏”、“谢”、“卓”等民族艺术演出与演员们精湛表演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