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石渠民俗风情

[日期:2007-09-03] 来源:iouter.com  作者: [字体: ]
 四川省石渠县,为四川省内藏区县份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处。石渠,地处川西江河源头,藏语称为“扎溪卡”,也就是“雅砻江边”之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被誉为“石渠四绝”的民俗文化:饮食、歌舞、帐篷、服饰文化。
    其一是在藏区有名的石渠藏餐。在石渠,人们的主食为奶制品、糌粑、牛羊肉、人参果等;饮料则以酥油菜、奶茶为主,农区还有青稞酒。为适应游牧生活,碗、藏刀、平锅这些最常用的餐具,因其满足了游牧生活的需要,而成为了民俗风情文化的重要内容。饮食习俗及生产生活工具构成了石渠游牧文化的主体,成了游牧文化的核心要素,而受到更多的关注。
    其二是以石渠的真达锅庄为代表的石渠歌舞。真达锅庄是石渠半农半牧区青稞文化的骄傲和杰出代表,此外还有高亢悠远的石渠牧歌,扣人心弦的草原弹唱。潇洒而又气势磅礴,热烈而又稳健的石渠歌舞的精华,其风格与同地区同类品种相比,更胜一筹。其三是石渠帐篷。帐篷是游牧生活的产物,它装卸、携带方便,在长期的生活中,石渠帐篷形成了用于日常和节庆主要用途的式样。其四是石渠服饰。这里的服饰及工艺技术,如色须的妇女羔皮圆盘帽,格孟的男女服饰工艺,长沙干马的羊皮袄的鞣制技术,长须干马的皮革缝制技术,均堪称一流。
    石渠境内有黄、白、红、花四大藏传佛教教派的寺庙46座。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志玛拉空(度母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屡遭损毁,但人气不减。石渠最大的寺庙是格鲁派寺庙色须寺,色须即“戴黄帽子的部落后裔”之意。这里供有藏区第二大铜塑镀金强巴佛,而且是藏区唯一有资格授予“格西”学位(相当于佛学博士)的格鲁派寺庙。藏区有无处不在的嘛呢石堆,但在石渠就成了嘛呢石墙、石经城。位于雅砻江第一湾处的石渠县长须干玛乡的巴格嘛呢墙,墙身最高处约3米,厚约2至3米,长度约为1.6公里,是藏区最长的嘛呢石墙。整个墙体全用嘛呢石片垒彻而成,从巴格活佛在此放置第一块嘛呢石算起,距今有300多年了。在石渠宜牛往东,还有一处用嘛呢石垒成的如城堡般的松格嘛呢石经城。它外观似城堡,又似一座寺庙,高约10米,长宽百米见方,是一座四方形的石头城。这里没有任何的粘合剂,也没有任何框架支撑。这样规模的石经城,在藏区也是绝无仅有的。凡此种种,奠定了石渠的民俗宗教文化在藏区宗教民俗文化上的独特地位。
    扎溪卡大草原滋养了18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被称为“太阳部落”,在“太阳部落”中,尤以查加部落最有代表性。查加部落在距离石渠县城100公里的长须贡玛乡境内,共60多户牧民。这儿也设了行政村,也有村长,但内部居住相当分散。查加部落就象活化石一样,为人类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活样本。正因为如此,它在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价值,正引起有关学者的浓厚兴趣。
    此外,藏民族伟大的说唱文学杰作《格萨尔王传》中的主人公格萨尔降生之地德格的阿须,就在石渠草原的东部边缘的雅砻江西岸。史诗中许多有关格萨尔的震撼人心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石渠。石渠境内口头传唱的史诗《格萨尔王》,使石渠的民俗文化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色。

   在石渠,人们的主食为奶制品、糌粑、牛羊肉、人参果等;饮料则以酥油菜、奶茶为主,农区还有青稞酒。 
一、 饮食结构: 
由于地环境、气候条件及动植物资源的差异,石渠的半农半牧区及纯牧区在饮食结构上就有了一些差异。 
在金沙江河谷寒温带半农半牧区,植物性食物中,主要是糌粑。蔬菜有豌豆、胡豆、洋芋、萝卜、莲花白、卷心大白菜、莴笋、小白菜、菠菜。动物性食品中,主要是牛羊肉以及奶制品。奶制品多为牛奶所制的酥油、奶渣。饮品主要有酥油茶,酸奶、奶茶,青稞酒。故半农半牧区的饮食构成有主有次,趋于多样化,较讲究主副食搭配。 
在雅砻江流域亚寒带纯牧区,与半农半牧区不同的是,其植物性食品仍占主要地位,这之中又以糌粑为主。动物性食品居次席,这里主要是牦牛肉、血肠及其奶产品为主。饮品与半农半牧区相比,都喜好酥油茶,奶茶,但对酒的选择上不同,牧区主要饮用一些高度白酒,这是基于酒的原料在牧区不能生产,也是牧民为适应其酷寒的气候的选择吧。与半农半牧区来说,其饮食构成相对单一些。 
此外,还有一种特色食品为人参果,这是一种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藏语称其为“卓玛”,形如花生仁,在春秋季可采挖,人参果遍布石渠境内。 
二、饮食方式: 
(一)、主要食品制作和食用方式:糌粑是青稞炒熟后成面粉,可以根据喜好加上茶、酥油、糖。食用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将糌粑面放在碗中加适量酥油、奶渣(爱吃甜的要放些白糖),然后不断用手搓揉直到搓匀压平,倒上酥油茶即可食,称为“舔卡底”,这种食法一般作为早餐。另一种食法是将糌粑放入碗中后倒入大量茶水,搅成稀状食用,也有的将糌粑放入骨头汤中,加入肉、蔬菜之类,称为“突巴”,常在晚上食用。还有一种是将糌粑面放在碗中加上适当的酥油茶,用手不断转动,将其搅拌均匀,直到能捏成团或条状(称为“粑”或“达热”)食用。 
常见奶制品多为牛奶所制的酥油、奶渣。酸奶是牛奶加热后发酵而成的块状的酸性奶酪,是藏民族食物中之佳品,还有清热抗病之功效。其吃法很多,可用糌粑、人参果等搅和而吃,也可净吃。冬季如牧房中能吃上酸奶者,表示该家很富有。奶渣是将牛奶加入少量的酸奶搅拌煮开,发酵后将沉淀物与水分离晒干而成,干湿程度视其个人的喜好而定。奶渣一般与糌粑混合而吃。 
制作、食用牛羊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风干肉,即将宰杀后新鲜牛羊肉切成条状,晒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让其自然风干,即可去掉水分,能保持鲜味,一般是头年12月底做,来年2、3月食用。风干肉酥松可口,风味独特。另一种是砣砣肉,将新鲜牛羊肉带骨切成大块,放入倒有冷水的锅中,加上适量的盐,煮八成熟,然后取出,用藏刀切割下来食用。砣砣肉鲜嫩可口,营养丰富。 
人参果可烹调成多种多样的食品。人参果传说能延年益寿,是藏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是招待贵宾的上等佳肴。人参果煮熟后,盛在碗里,倒上酥油汤和白糖搅合而吃,藏语称为“卓玛玛扣”;也有的把煮熟的人参果放在酸奶里搅合而食,称“雪卓”。另一种吃法是把人参果磨成面粉后,当糌粑吃,称为“卓糌”。也有的把磨成的粉与酥油、白糖奶渣搅和在一起,精心制作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并在上面画上各种表示吉祥的图案,如“拥忠”、“布巴”等,并在图案的四周倒上酥油汤,待凝固后,摆在藏桌上,既美观,又可口,一般称这种食品为“土”。 
血肠从外观看酷似汉族的香肠。不同的是:肠衣是牛肠,里面灌的是拌有盐、花椒等佐料的牛血和碎牛肉,因牛血占多数,所以称血肠。将灌好的血肠放进锅里,煮片刻捞上来即可食用。这种血肠营养价值较高,咸淡适口,不油不腻,香气扑鼻。制作血肠的季节是每年宰牛之时。也有人把当年宰牛的牛血灌进大肠里,然后与碎肉一起装入牛肚里冰冻,待来年开春时制作血肠。 
酥油茶的制作和食用。饮茶是牧民的一大嗜好,饮用的茶叶主要是云南、四川内地制造的砖茶或条茶,经熬煮后加入少量食盐即可饮用。在茶水中放入一小块酥油后便成为最简单的酥油茶。由于酥油放入滚热的茶水中即溶化并浮在茶水表面,因此,饮茶时需将嘴边的酥油轻轻吹开,使少量酥油随茶水慢慢进入口中。真正的酥油茶是用特制的酥油茶筒制成的。方法是先将滚烫的带盐茶水倒入筒中,再放入适量酥油、糌粑,然后用长柄活塞上下反复搅动几十次,茶水和酥油即融合成香喷喷的酥油茶。 
奶茶是在熬好的清茶里加入鲜牛奶熬制而成,其茶的浓淡与加入牛奶的多少及火候都有讲究,它是牧民家中的上等饮品 
青稞酒产于农区,其制作方法是将青稞煮熟后拌上藏酒曲,盛入罐内保温发酵,三天后搀入冷开水继续使其保温,次日即成,藏族人民称这种饮料为“穷”。与汉族的“醪糟水”相似。而青稞酒则是将发酵后的酒糟倒入大铜锅里,中间搁接酒的土罐,然后用石板盖严蒸煮,酒便滴入灌内。青稞酒香甜可口,不仅是节日期间招待佳宾的自制“饮料”,老年人也可用来补养身体。 
(二) 、饮食礼仪:进食前先用敬神的碗碟盛满食物,供奉在神像前,完毕方能进食。饮茶的习惯为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告辞时要将茶一饮而尽。饮青稞酒时先用无名指醮出杯中酒,洒向天空或大地以表祭祀神灵后,才能饮用。客人进主人家要“三口一杯”,即先喝一口,再添满,一直喝到三口,第三次添满的酒要满杯喝干,以后就可坐下慢慢喝。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石渠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