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村是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个小渔村,位于晋江的入海口,距泉州市区不过10公里左右。这里的女人们头上戴着鲜花做的漂亮的簪花围,她们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这里还有别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虽然距离现代的物质生活近在咫尺,她们仍然虔诚地传接着祖辈们世代沿袭的生活模式。’
蟳埔阿姨爱戴花
上一次来到蟳埔村,是为了参加村子里五十多年不遇的盛事:妈祖巡香。车子在蟳埔村口停下来,如果不是前面一块大石头上的“蟳埔”二字,我一定怀疑司机师傅开错了地方。眼前的景象和我对小渔村的想像相距甚远:三四层的小洋楼林立,看不见传统闽南民居的红砖翘檐,主街两旁有不少店铺,已然是一个日益繁华起来的村庄。
一丝失望略过心头,就在这时,一个挑篮子的女人从我前面经过,头上戴着漂亮的簪花围,人过后,淡淡花香袭来。等我仔细去看街头的女人们时,就开始兴奋起来,摆摊的,背孩子遛弯的,走路的,聊天的,打麻将的,每个女人的头发,都是在后面绾成圆髻,中间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或者再多插一根红筷子。圆髻的最外围,是漂亮的“簪花围”。
很多簪花围都是用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有红、黄、白、紫等不同颜色,就像是头上顶着一个“小花园”。也有些不戴簪花围直接插花儿的,簪花围也有不用鲜花用绢花的,颜色更加丰富。似乎嫌簪花围还不够美,她们还在头上插上一支支或者一簇簇的绢花,好一片姹紫嫣红。常年的海风和劳作把她们的皮肤吹晒成黑褐色,可那灿烂的笑容,那漂亮的簪花围,那份纯朴的快乐神情一下子就将我感染。
蟳埔女人头戴“簪花围”这一习俗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是源自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也有人说自汉代中国就有这种风俗,并举了历代的相关诗词来论证,比如泉州地方戏曲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就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的字眼。
她们的头饰十分繁复,脚下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不是踩着一双人字拖,就是打赤脚,渔女的质朴本色显露无疑。卖东西的蟳埔阿姨腰上别的十分醒目的鲜红色塑料小钱包,彰显着她们对红色一如既往的偏爱。
在小村子里遇到的蟳埔女,沿街在敲海蛎的,三三两两坐在家门口聊天的,巷子里挑担而过的,都用质朴而又温和的笑容回报我的微笑,让我对这个小渔村,在语言不甚相通的情况下,多了好几分亲切。
蚵壳厝里有风景
穿行于弯弯曲曲的古老巷道,宛若步入迷宫,在别墅群的夹缝中生存的,除了一些石头抑或木石砖结构的老房子,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蚵壳厝散发着浓浓的古城余韵,外墙上密布的大贝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还没见到海,就已先嗅到海的气息。
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蚵壳厝”的建筑形制同传统的闽南红砖厝,花岗石的墙基,上下红砖砌方框、窗框,红白相间、鲜艳古朴。闽南红砖厝风格鲜明,民俗气息浓厚,蚵壳厝与之不同的就是这蚵壳的墙表。将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墙面,墙里隔绝空气多,这样的墙冬暖夏凉。闽南的海风里具腐蚀性的盐分,也奈何它不得,长年累月的风雨还将它们洗刷得格外明丽。
在小巷里的一座蚵壳厝前流连,几株小草从墙缝中伸展出来,在微风中摇曳,给沧桑的老房子添加几分生机和灵动。
抚摸着那些坚硬、漂亮的大蚵壳构成的墙壁,仿佛触摸到一段淡去的历史,眼前的一切也变得越来越真切起来。
盛大的妈祖巡香
妈祖巡香是蟳埔村祭祀妈祖的节日,也叫“添香日”,时间是农历正月二十九。蟳埔人靠海吃海,大海是她们的衣食父母,妈祖是人们心中的“航海女神”,默默保佑靠海为生的渔家子女。人们用这种盛大的踩街游行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大海的敬仰,祈求海神的保佑。2005年举办的这次巡香,距上次已有五十多年了。
流行音乐 音乐大家说
当日,记忆中安静祥和的画面被耳边的锣鼓喧天取代,大街小巷上人潮如织,几乎所有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加入到了盛大的踩街队伍,组成了一幅颇为壮观的流动画卷。最吸引眼球的自然是那些涌上街头的蟳埔阿姨阿婆们,她们头上的簪花围格外隆重,街上顿时成了花的海洋。
踩街队伍中,奶奶腰鼓队的表演同样抢眼。可别小看这些奶奶级的腰鼓队员们,她们的动作一点也不含糊,干脆利落,整齐有力,岁月在她们脸上留下的痕迹都被按捺不住的喜悦抹去。上一次见到妈祖巡香时她们还是年轻的大姑娘,还好她们都还是小学生时就曾经练习过打腰鼓,五十多年过去,由她们组成的腰鼓队也就成了“奶奶腰鼓队”。
在热闹沸腾的人群里,从蟳埔人欢天喜地的笑脸上,我似乎看到了蟳埔渔家的明天,将会比香火更香甜,比鲜花更红艳。
蟳埔女:
蟳埔村距泉州市区10公里,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条小渔村,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蟳埔女的头饰上。蟳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
■旅行攻略
交通从北京坐飞机到厦门,从厦门松柏长途汽车站乘大巴到泉州(新车站)。泉州新车站有到蟳埔的公共汽车,从新车站打车到蟳埔村车费不到20元。
美食春节期间正是蚵(海蛎)肥的季节,蟳埔的蚵特别好吃,不要错过蚵仔煎(海蛎煎)。
住宿蟳埔村目前尚未有商业性的旅游开发,村内没有宾馆酒店,可返回泉州住宿。
活动今年仍会举办妈祖巡香活动,时间还是农历正月二十九,如能赶上一定不虚此行。
方言蟳埔村的方言是闽南话,很多蟳埔阿姨不会讲普通话,但是年轻人、男人大多会讲。
撰文 宋慧明
来源:福建在线
蟳埔阿姨爱戴花
上一次来到蟳埔村,是为了参加村子里五十多年不遇的盛事:妈祖巡香。车子在蟳埔村口停下来,如果不是前面一块大石头上的“蟳埔”二字,我一定怀疑司机师傅开错了地方。眼前的景象和我对小渔村的想像相距甚远:三四层的小洋楼林立,看不见传统闽南民居的红砖翘檐,主街两旁有不少店铺,已然是一个日益繁华起来的村庄。
一丝失望略过心头,就在这时,一个挑篮子的女人从我前面经过,头上戴着漂亮的簪花围,人过后,淡淡花香袭来。等我仔细去看街头的女人们时,就开始兴奋起来,摆摊的,背孩子遛弯的,走路的,聊天的,打麻将的,每个女人的头发,都是在后面绾成圆髻,中间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或者再多插一根红筷子。圆髻的最外围,是漂亮的“簪花围”。
很多簪花围都是用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有红、黄、白、紫等不同颜色,就像是头上顶着一个“小花园”。也有些不戴簪花围直接插花儿的,簪花围也有不用鲜花用绢花的,颜色更加丰富。似乎嫌簪花围还不够美,她们还在头上插上一支支或者一簇簇的绢花,好一片姹紫嫣红。常年的海风和劳作把她们的皮肤吹晒成黑褐色,可那灿烂的笑容,那漂亮的簪花围,那份纯朴的快乐神情一下子就将我感染。
蟳埔女人头戴“簪花围”这一习俗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是源自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也有人说自汉代中国就有这种风俗,并举了历代的相关诗词来论证,比如泉州地方戏曲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就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的字眼。
她们的头饰十分繁复,脚下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不是踩着一双人字拖,就是打赤脚,渔女的质朴本色显露无疑。卖东西的蟳埔阿姨腰上别的十分醒目的鲜红色塑料小钱包,彰显着她们对红色一如既往的偏爱。
在小村子里遇到的蟳埔女,沿街在敲海蛎的,三三两两坐在家门口聊天的,巷子里挑担而过的,都用质朴而又温和的笑容回报我的微笑,让我对这个小渔村,在语言不甚相通的情况下,多了好几分亲切。
蚵壳厝里有风景
穿行于弯弯曲曲的古老巷道,宛若步入迷宫,在别墅群的夹缝中生存的,除了一些石头抑或木石砖结构的老房子,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蚵壳厝散发着浓浓的古城余韵,外墙上密布的大贝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还没见到海,就已先嗅到海的气息。
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蚵壳厝”的建筑形制同传统的闽南红砖厝,花岗石的墙基,上下红砖砌方框、窗框,红白相间、鲜艳古朴。闽南红砖厝风格鲜明,民俗气息浓厚,蚵壳厝与之不同的就是这蚵壳的墙表。将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墙面,墙里隔绝空气多,这样的墙冬暖夏凉。闽南的海风里具腐蚀性的盐分,也奈何它不得,长年累月的风雨还将它们洗刷得格外明丽。
在小巷里的一座蚵壳厝前流连,几株小草从墙缝中伸展出来,在微风中摇曳,给沧桑的老房子添加几分生机和灵动。
抚摸着那些坚硬、漂亮的大蚵壳构成的墙壁,仿佛触摸到一段淡去的历史,眼前的一切也变得越来越真切起来。
盛大的妈祖巡香
妈祖巡香是蟳埔村祭祀妈祖的节日,也叫“添香日”,时间是农历正月二十九。蟳埔人靠海吃海,大海是她们的衣食父母,妈祖是人们心中的“航海女神”,默默保佑靠海为生的渔家子女。人们用这种盛大的踩街游行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大海的敬仰,祈求海神的保佑。2005年举办的这次巡香,距上次已有五十多年了。
流行音乐 音乐大家说
当日,记忆中安静祥和的画面被耳边的锣鼓喧天取代,大街小巷上人潮如织,几乎所有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加入到了盛大的踩街队伍,组成了一幅颇为壮观的流动画卷。最吸引眼球的自然是那些涌上街头的蟳埔阿姨阿婆们,她们头上的簪花围格外隆重,街上顿时成了花的海洋。
踩街队伍中,奶奶腰鼓队的表演同样抢眼。可别小看这些奶奶级的腰鼓队员们,她们的动作一点也不含糊,干脆利落,整齐有力,岁月在她们脸上留下的痕迹都被按捺不住的喜悦抹去。上一次见到妈祖巡香时她们还是年轻的大姑娘,还好她们都还是小学生时就曾经练习过打腰鼓,五十多年过去,由她们组成的腰鼓队也就成了“奶奶腰鼓队”。
在热闹沸腾的人群里,从蟳埔人欢天喜地的笑脸上,我似乎看到了蟳埔渔家的明天,将会比香火更香甜,比鲜花更红艳。
蟳埔女:
蟳埔村距泉州市区10公里,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条小渔村,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蟳埔女的头饰上。蟳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
■旅行攻略
交通从北京坐飞机到厦门,从厦门松柏长途汽车站乘大巴到泉州(新车站)。泉州新车站有到蟳埔的公共汽车,从新车站打车到蟳埔村车费不到20元。
美食春节期间正是蚵(海蛎)肥的季节,蟳埔的蚵特别好吃,不要错过蚵仔煎(海蛎煎)。
住宿蟳埔村目前尚未有商业性的旅游开发,村内没有宾馆酒店,可返回泉州住宿。
活动今年仍会举办妈祖巡香活动,时间还是农历正月二十九,如能赶上一定不虚此行。
方言蟳埔村的方言是闽南话,很多蟳埔阿姨不会讲普通话,但是年轻人、男人大多会讲。
撰文 宋慧明
来源:福建在线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