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组图:中国版图最北端 北极村

[日期:2007-06-01] 来源:中国网  作者: [字体: ]
  “最冷”也成为这里的品牌

  8月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季节,20年前在黑龙江抓小鱼的北极村民上岸后,还要披上棉袄烤火取暖的景象至今还在我头脑中历历在目。但不知为什么,那一年的冬天气候干冷却反而无雪,拍摄最冷的地方没有雪怎么行?当地人说,每年开春前后一般都会下场大雪,无奈,来年4月,我又走了进北极村,但雪仍然不大。

  此次严冬之行,要感受的就是这“北极” 最冷的味道。

  位于村东南方向据黑龙江边只有200多米的气象站,凑巧2次都是家住北极村的气象员曲波值班。他告诉我,如今气象站发生了巨变。20年前,观测、发报全由人工完成,而今全部程序由局域网承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里的气象值班记录成为中国气象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被载入了史册。据记载,这里每年零度以下日平均气温长达8个月。1969年,这里的气温曾达到零下52.3度,成为有中国气象记录以来最冷的地方。

  2006年12月14日至16日,我在这里又经历了零下40至41度的最低气温。大地冒着白烟,村民们家家户户将火墙火炕烧得热热的。在室外,人们将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在厚厚的防寒服里,嘴里的哈气瞬间变成了凝固挂在了脸庞和衣帽围巾上,而藏在羽绒服里的手机瞬间被“冻死”,照相机拍几张就要藏到贴身的毛衣里用体温保暖……连续3天的亲历体验,我尝到了什么是“北极”和“最冷”的滋味。

  冬天的北极村,早上八点半才天亮,白天街道上几乎无人,而下午不到三点半天竟然就黑了。

  穿行于北极村各街道间,白雪覆盖了整个村庄,大地是白的,道路是白的,房顶是白的,炊烟是白的,就连人呼出的气体瞬间也都变成了白霜。马拉爬犁在雪地和冰封的黑龙江上疾驶,骡马大口喘着粗气,周身毛皮上挂满了凝聚的雪霜……

  如今的北极村许多民俗和20年前没有多大变化,凿冰窟隆溜渔就是其中最“地道”的传统之一。昔日,他们以江中捕鱼为生活收入的补充,如今,冬季溜渔仍在继续。但村里人告诉我,现在溜渔大都作为村民们闲暇时的一种乐趣。冬天没事干了,村里那些上年纪的人到冰上凿几个窟窿,下几张小渔网,隔几天溜一次。溜上来的小鱼有人买就挣一点零花钱,没人买就留着自己吃。我注意到,如今在江上溜渔的人几乎没有年轻人。

  为拍摄村民的溜渔,我连续3天在冰冻的黑龙江上寻找、等候。别说溜渔了,就是在江面上呆一会儿都冻得透心凉,手和脸冻得生疼钻心,手机和相机几分钟就冻死了,无奈,我只有用全部的身体热量来解冻。而村民们溜渔还要脱下手套,从凿的冰窟中将鱼网一点点拽上来。鱼都不大,有时一网几条,有时十几条,最多也就三十几条。虽然手冻得红紫麻木,但当看到劳动的收获,他们还是非常开心。活蹦乱跳的小鱼从网上摘下来,在冰上没蹦几下就冻住了……

  坐冰车、打冰嘎、堆雪人、刻冰雕仍然是北极村孩子们流传至今的传统爱好。

  由于天冷,北极村的房子都是双层门,双层窗,火墙火炕,压水井打在屋里,就连储存食品和蔬菜的地窖也都挖在自家的地板下。

  “冒白烟”是当地人对天寒地冻的比喻。而北极村每天从早到晚家家户户房顶冒着的白烟,也成为北极村冬季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据了解,目前北极村有80%以上民居还都是木格楞房,取暖的主要能源仍然是木头劈成的瓣子。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