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红博”:谁来搭建整合平台

[日期:2007-06-01] 来源:乐途旅游  作者: [字体: ]
  四条出路寻求投资者 依托经济实体 政策允许下进行经营和商业活动 藏品“整合”到一处,办一个大型的“红色博物馆”

  “红博”几乎都是“教育基地”

  在这些红色收藏家中,最有名气的是魏云飞和他的“缅怀一代伟人家庭纪念馆”。

  该馆红色藏品十分丰富,是魏云飞耗费30余年心血积攒起来的,有万余件之多,分伟人形象展品、英雄人物纪念品、人民功臣实物等几个专题,既 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的不同时期的画像、塑像、摆挂品、集邮品,也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王进喜等英雄人物的宣传画、书籍,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功臣的军功章、功臣匾、立功受奖证书等。

  这些藏品中,仅毛泽东的各种塑像就有几十座,其中最大石膏塑像2.23米,全国少有。另一件直径38厘米的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搪瓷挂盘,目前在全国已属罕见。他收藏的抗联英雄赵尚志的史料堪称“国内之最”,有些资料非常珍贵。

  该馆创办10年来,魏云飞几乎年年都在媒体上“露脸”。频频成为“新闻人物”的魏云飞不是喜欢炒作自己,而是他的纪念馆已经成为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各单位部门组织的参观教育活动,都把他这里当成了重要“基地”;而每到重大纪念日时,各地方单位还要请他去办展览,进行革命历史教育。

  把馆“搬”进社区、学校、军营……这不是魏云飞的“独家意识”。从省委党校退休的王士屏,他的收藏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包括领袖传记、历史事件资料等等。每年王士屏都要“走出去”,到高校、图书馆等举办义务展览,目的只有一个:教育。

  如果从文物的角度说,“红博”里的珍品文物不多,但展示意义很大,每一件展品都包含了一段“红色记忆”,是进行革命教育的最好教材之一。

  据了解,目前全国“红私博”办馆思路或方向,都是办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方政府部门也积极地把它们列为这样的“基地”。

  “教育基地”没场地

  从地图上看,成高子镇几乎是在哈尔滨市区的东南角上了。记者“倒”了几次车,再搭乘港田车,才到了距市区20多公里的这个偏远小镇。

  魏云飞的“缅怀一代伟人家庭纪念馆”就在这个小镇上。很难想象,10年来接待数万参观者的“教育基地”,其实就是一个小院平房,院墙上十几块各级有关部门挂放的“基地”牌匾格外醒目。而放置万件展品的一个个房间,加一块也就120多平方米,而且有些阴暗潮湿。

  这也是魏云飞的家。

  馆长魏云飞,今年已是古稀之年。10年前他开始正式办起了这个纪念馆。他先是将自家的车库及书房腾出来,后来又把厨房、客厅都用上了。老两口自己则蜗居在几平方米的小卧室里。

  正因为地方狭小,所住偏远,魏云飞常年“走出去”办展,而且全是义务性质,分文不收。他和老伴的退休金几乎全部搭在这上面了,“有20多万了”,他说。

  记者在魏云飞家里看到的一个“壮观景象”就是,他订制的各种类型的展板100多块,分十多个专题。因为没地方放,都摞在一起堆得老高。

  和魏云飞一样,王士屏也都是把藏品“堆”在自己家里。搬了几次家后,他的“展馆”如今只有15平方米了。

  据了解,没场地、没馆社是目前这些“红博”面临的非常普遍的困境。家,是他们惟一、也是最后的选择。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爱好、因为藏品的特殊性,这些收藏者以前大多是“工薪层”。因此和其他类收藏者相比,这种“红色收藏”能办得起“馆”的人,真是少而又少。但“执迷不悟”也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红博”办“馆”有点难

  其实采访中,记者一直有个疑问:这些红色纪念馆是否称得上是“博物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私人建博物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一个开放的、安全的展厅;二是拥有一定质量的文物藏品;三是要对所收藏的文物有相当的研究。那么,只是第一条,他们就不具备办馆条件。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