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简体版《登山圣经》之三:攀岩技术

[日期:2007-06-01] 来源:乐途旅游  作者: [字体: ]
图解_简体版《登山圣经》之三:攀岩技术_乐途旅游网

图解

  岩面攀登

  岩面攀登(Face Climbing)可望文生义,一般先用手抓住不规则的岩石,脚再踏上原来把手之处。岩面攀登亦利用摩擦力和平衡来攀爬状似平滑的倾斜岩板(Slab)。就某些方面而言,岩面攀登是最自然的攀岩法,像爬梯子般爬上一连串的把手点和踏足点。

  岩面攀登须切记,一个把手点或踏足点的用途很广泛,看似良好的抓握式把手点(Cling Hold)也可 用於下节介绍的各种技巧。要懂得因地制宜,运用得有创意。

  把手点

  攀登者可利用把手点保持平衡、引身向上,或提供各种形式的反作用力。

  五根指头全用上的把手点最稳固。把手点小时,指头之用法并不明显。例如四只指头勾住小的岩石边缘时,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方向相反地抵住岩边。把手点狭窄或把於岩石的小凹处,可交叠手指以增加把手点之压力。

  最常见的把手点为抓握把手点。大的抓握把手点容许整只手掌包覆把手点,小的抓握把手点只容指尖勾住。手指尽量并拢可提升抓握力。把手点若不是容纳五根指头,其余指头须卷起,善用肌肉/肌腱的力量 。使用抓握把手点要小心,某些把手法使手指头受力极大,可能导致受伤。

  由於向上推进主要靠双腿的力量,有时把手点仅用以保持平衡。捏式把手点(The Pinch Grip)可容许攀登者久站於好的踏足点上,甩甩腾空的单手,再向上寻找更安全的把手点或放置岩锲固定点。

  踏足点

  攀登者使用踏足点多采踩踏岩石边缘或利用摩擦力两种技巧,两种技巧皆适用的踏足点则取决於个人偏好和鞋具之类型。稍后再讨论第三种技巧∶足部挤塞法(Foot Jam)。

  使用踩踏岩石边缘法,鞋底边缘平放於踏足点上,用鞋底内侧或外侧踩踏皆可,但以内侧较轻易、安全。理想的接触点视情况而异,一般介於和大脚趾尖和关节肉团之间。足踵应高於足趾,如此较精确,但放低脚跟较轻松。用登山靴或攀岩鞋尖踩踏(挤塞——Toeing In)非常疲倦。多练习之后当能有效利用小的踏足点。

  利用摩擦法者,脚尖须朝上,鞋底“黏”在踏足点上。攀岩鞋或柔软的登山靴最适合此一技巧。低角度的岩石不需要真正的踏足点,只要鞋底和岩石接触面之摩擦力足够即可。遇陡峭地形则须将足尖“黏”在踏足点上,不规则之岩面即可提供摩擦力和稳固性。

  焦虑常使疲倦加剧,疲倦令腿部肌肉痉挛而颤抖,好像踩缝纫机一般。此时最好心情放轻松、更换腿部姿势——移向下一个踏足点、放低脚跟、腿部打直。

  踩踏足点时,尽量在踩踏面积上施力。弯曲足踝可增加鞋底和踏足点之接触面积,加大抓握力。身体倾离岩壁可在踏足点产生向内和向下之压力,增加稳定性。

  落脚前先决定如何善用踏足点,然后保持该姿势。虽然有时需要落脚以便踏得更稳,但应避免反覆试探,以免浪费时间及体力,也容易滑落。踏足点极狭时,切不可随便乱动,任何动作或旋转皆可导致鞋底滑离踏足点。向上踩踏点和移动另一只脚时,保持脚的姿势不动,需要技巧和全神贯注。

  大的踏点称为“凹洞踏点”(Buckethold),使用时,脚只需踏进到能保持平衡的程度即可。踏入太多反而迫使位於下方的脚向外移而失去平衡。

  膝盖容易受伤,无法提供稳定性,最好避免使用。但资深之攀登者偶尔会用膝盖避免特别高或困难的步阶(Step)。不用膝盖的主要考量是避免碎石或尖利的水晶戳伤膝盖而站不起来。若位於悬岩下,无充分空间轻易站起来,膝盖又受伤就麻烦了。

  倾斜岩板(Slab Climbing)亦称之为摩擦力攀登(Friction Climbing),需自由运用摩擦力技巧。平衡和步法技巧是成功的关键。

  务必弯曲足踝(脚跟放低),重量放在脚趾肉团上,使鞋底和岩石间之摩擦力最大。身体勿倾向坡面,致使双脚离地。应将重量置於双脚,弯腰使手接触岩面,将臀部向后推。

  跨小步以保持平衡。找窄小的边缘、粗糙的岩面、或角度改变之处以便落脚。最难爬的斜岩上面,必须用手或脚感觉,才能找到最粗糙的岩面。

  斜岩攀登尚可运用其他技巧,偶尔可找到岩面抓握点(Face Holds)和裂隙。用手指、拇指、手掌基部向下施压於窄小边缘或不规则的岩石。窄小边缘可用背向后倚式(Lieback)。找可用大字式攀登法(Stemming)之处就有机会休息。

  向下推

  置手指、掌心、掌侧或掌跟於把手点,向下用力推;非常小的把手点可用大拇指向下推。

  下攀时,一个把手点可做抓握把手点,越过此把手点后,再用向下推的点。下推点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点并用,例如用於反作用力与靠背式攀登法或烟囱式攀登法。一只手伸出去用肘部固定,在向下推的把手点上保持平衡,另一只手攀向下一个把手点。

  撑起式攀登法

  撑起式攀登法(Mantel)是下推法的专门技巧,当高处没有把手点时,先低下身子,用手向下推,顺势把身体撑上去。

  典型的撑起式攀登法将双手平放在与胸同高的岩石边缘,掌心向下,双手手指相对,手臂伸直撑起身体,脚先向上走几步或自踏足点跃起,较易撑起身体。然后将一只脚提到岩阶,再站起来。

  但不是每一次都能用这种基本的撑起式攀登法,因为岩阶可能太高、太小或太陡。

  若岩阶极窄,可用掌跟,手指向下。岩阶若高过头,先把它当成抓握点,身体移上去后再转换成下推点。若岩阶放不下双手,则用单手撑起,另一只手利用任何可用的把手点或靠在岩壁平衡。别忘了留位置容纳脚。

  撑起式忌用膝盖,因为如此很难再站起来,尤其上方岩面陡峭或遇有悬岩时。有时撑起中途能伸手到把手点,帮助站起来。

  反作用力攀登法

  本章叙述之技巧多提及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攀登法(Counterforce)指的是利用两股方向相反的力量来固定攀登者的位置。例如,双手伸入垂直裂隙中,两手张开往两侧拉,制造向外推的力量。或在相距宽阔约两把手点向上推,制造向上的推力,或自锐利的岩棱向内推。倒拉把手法(Undercling)中,双手亦可与双脚产生反作用力。

  倒拉把手法

  双手(手心朝上)倒拉住悬岩,身体后倾,双脚抵住岩板,双手拉直,双脚撑住,制造反作用力。双手可同时倒拉,或一手倒拉,另一手抓握不同类的把手点。

  倒拉把手法用途很广,例如,可自下方捏式把手点抓握片岩(Rock Flake)底部之边缘,爬上片岩再转换成倒拉把手式。

  大字式攀登法

  大字式攀登法(Stemming或Bridging)利用反作用力在岩面的雨点间提供攀登者支撑。无明显把手点时,只需用双脚或单手单脚朝反方向施力,即可攀上陡峭的岩壁。

  大字式攀登法用於攀登烟囱型的裂隙和V型裂隙(Dihedral或称Open Book)。一脚抵住一面岩壁,另一脚或对侧的手抵住另一面岩壁。也可利用大字式攀登法攀上陡峭的岩壁∶一只脚抵住微凸的岩面,另一只脚或手撑住另一边微凸的岩石,施以反作用力即可。

  靠背式攀登法

  靠背式攀登法(Lieback),这也是利用反作用力,双手拉、双脚推,交叉攀爬而上。此法用於攀登岩壁角落的裂隙、一侧岩缘较另一侧宽大突出的裂隙,或沿板状岩边缘攀登。双手抓住裂隙一侧,手臂拉直,身体向后靠往手臂处,双脚抵住对侧岩壁,然后向上移动。这项技巧很费力,动作宜迅速有效率。

  手臂尽量拉直,以减轻肌肉之紧张。手脚之适当距离因地制宜,须多加练习才容易掌握。一般而言,双脚须够高才能维持足够之摩擦力,除非有合适的踏足点。然而脚提得越高,使用靠背式攀登法越费力。

  靠背式攀登法有其他变化,可使用单一把手点配合其他把手点或踏足点,或利用单手单脚靠背式攀登,对侧之手脚抓握岩面上的抓握点

  使用靠背式攀登法时,身体有时会左右摇晃或突然张开而失衡坠落,因此最靠近岩面的脚勿过度施力。

  调整平衡

  调整平衡(Counterbalance)又称平衡控制(Flagging),并非特定之攀岩技巧,而是一项攀岩原则--平均分配身体之重量以保持平衡。

  调整平衡意即选择最能平衡身体的把手点或踏足点;也意指无把手点或踏足点时,将手或脚摆在特定位置,以保持身体平衡。

  臀部和肩膀亦可调整平衡。平衡控制十分重要,因为它能使你触及较远的把手点

  远距雕的把手点

  下一个把手点距离很远或根本触不到时,怎么办?

  攀登者可施展下列数招加以破解∶第一,善用下列诀窍: 起脚尖;全力延伸身体,伸入岩隙;一脚调整平衡使另一脚完全站起来;踩在岩坡上踏足点的那只脚提高一点;单脚移向下一个把手点那一侧。其他诀窍尚包括:脚移至踏足点边缘以便横渡;臀部和身体向后或向侧倚,加长伸手之距离;利用把手点向下推,使另一只更向上伸。有时用鞋沿站立可拉长伸手之距离,使身体侧向墙壁。切记,与站立的脚对侧的手能伸得最长。

  另一个办法是利用窄小的中继踏足点做为“跳板”,快速移至下一个良好的踏足点。

  最后一个办法是在失去平衡或抓握前突进或快速跨步(Dynamic Move)。在快速跨步的“死点” (Dead Point)抓住下一个较高的把手点。死点为动作曲线之最高点,当时身体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呈无重状态,然后开始下坠。在该点做动作最有效率。

  快速跨步若是失败则显现出潜在之危险——身体失去控制而坠落。经过仔细盘算并有承担失败的心理准备后,才能采用这个办法。事先检查确保点是否稳固,切不可导致攀登者撞及岩阶或地面而受伤。唯有杰出的攀登者才可使用快速跨步法,新手切勿尝试。

  在小踏足点上换脚或换手

  换手或换脚的方式有好几种。

  换脚需要一个较理想的狭窄岩阶供离开原踏足点的脚暂时踩踏,然后单脚跳换脚。

  也可单脚移至踏足点边缘,挪出些许空间容纳另一只脚并立。还有一个技巧是举步交叉移动法,一脚自另一脚后交叉,踩上踏足点之远侧

  换手和换脚需要中继动作。攀登者可用双手抓握把手点,如果抓握的位置不够,可以举起把手点上的一根指头,以另一只手的一根指头递补其位置,一次一根指头地完成换手动作。

  编译校对者特别注释:本文整理自台湾版《登山圣经》,内容供山友们参考,不做商业用途。特此告知。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