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温(Hypothermia)在医学上是指人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身体丧失过多热量后体温逐渐降低,生理机能随之减弱,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死亡的症状。
造成失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高海拔地区,雪线高度以上空气含氧量低,登山者的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假如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大风、缺氧,加之缺乏适当的保暖措施,也极易发生失温。当体温降到摄氏35度以下时,人体即已进入失温状态。失温的直接后果是内分泌紊乱、幻觉及意识丧失直至最后死亡。即使经过抢救挽回生命,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体温过低的危险是易于理解的。死于体温过低即通常意义上的冻死。有经验的人知道,我们平日所说的“打寒战”(发抖)是轻微的失温,如果失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身体会停止发抖。注意,在20℃就可以考虑成上面说的“冷”了。20℃下要是不控制失热就终归会很受罪,但失温过程一般能让你等到天亮或找到救援。到了10℃十度,不控制的失热(比如没雨衣也没地方躲,被冷雨浇了一夜)会让人失去大部分活动和判断能力,进入早期失温状态,这时要开始有意识地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技术性的活动要避免(有些貌似技术性的事故可能基本原因是衣服没带够)。到了零上几度,不控制的失热就快有生命危险了,人会很快失去自救能力。所以就是在零上温度也会“冻死人”,决定因素是失温人失热多快和失热过程多长。
穿着湿衣物、暴露在寒风中,会使得体温过度降低的风险大大提高。注意,失温是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而不是极度严寒引起的。流动的空气不断把热量由体表移走,这种“风冷效应”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较实际气温更低。
体温过低并不仅发生于登山运动,也可能发生于任何户外冰雪运动。同时体温过低也是落水者的第一大杀手。在登山过程中,预防体温过低除了选择适当的御寒衣物外,自我保护及抢救、保护失去活动能力的登山者是最重要的防御措施。
表一:不同体温下不同症状的描述
体温(℃) 症状
36.9-35 肌肉强烈颤抖,手不听使唤,复杂的活动有困难;劳累感;协调性不良。
35-33 肌肉剧烈颤抖,步履踉跄,言语困难;思维迟钝开始忘事;有冷透和深入的麻木感。
33-31 肌肉颤抖减弱开始发僵,患者无法站立;思维不清出现幻觉;对周围环境没有知觉。
31-29.5 肌肉僵硬无颤抖,失去理性;开始昏迷,呼吸脉搏缓慢,瞳孔开始散大;皮肤开始显蓝色,嗜睡状。
29.5-26 对言语无反应,脉搏无常;神志半清,无应激反应;开始心房搏动紊乱。
26 呼吸脉搏停止;心室博动紊乱,可能脑肺出血;死亡状。
失温与服装的选择
失温是户外安全知识里最基本的知识之一。它的隐患在于人们平时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认为丧失热量很常见,因此很轻视它,对失温一般并不清楚。
一个常见的无知的看法是“XX温度并不太冷,不应该有危险”。可以这么说,条件合适的话30℃以下的温度都能导致失温。那为什么从来没听说有人在二十几度下被“冻死”的呢?那是因为失温的进程快慢决定于皮肤与环境温差和身体向环境散热速度两个要素。服装在这时候就显得很重要,选择合适的服装是避免失温最有效的方法。
皮肤暴露在空气里表面会产生一层很薄的温暖空气层。人在风里觉得冷,就是这层空气被冷空气快速替换(汗水蒸发加快也是原因之一);由于空气散热不太快,所以普通情况下吹风不会导致很快失温。
如果人泡在流动的水里,要是水的温度不太低,那身体热量消耗不太快;如果在水里泡得久了,失温会一直发展下去。要是水温低,那失温会很快来临,人的体力和反应会大打折扣。比如2001年董务新就是在接近零度的河水中很快失温造成的事故,很多溺水的人灾难性的原因是失温,然后才是溺水。
流动空气比静止空气传热快,但冬天满街都是(尤其是南方长大的)领袖口不严、漏风,穿得挺多但还是冷得发抖的人。在野外,一件简单封口的尼龙衫在有风时的保暖能力会让你惊讶。其实面料本身不太隔热,但它会让你身体附近的热空气层不遭破坏。这是它的效果所在。要注意,热量还是会从很薄的面料散失,所以这种衣服不能在低温下代替厚的隔热层。
干空气的导热性能低,但如果你身上是湿的,水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所以冷的时候要避免穿湿衣服。现在大家常说的排汗内衣原理就是把身体表面的水份(用其他物理过程)快速除去。没有干衣服,防止失温的一个办法是脱下内衣,赤身等着衣服晾干。
造成失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高海拔地区,雪线高度以上空气含氧量低,登山者的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假如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大风、缺氧,加之缺乏适当的保暖措施,也极易发生失温。当体温降到摄氏35度以下时,人体即已进入失温状态。失温的直接后果是内分泌紊乱、幻觉及意识丧失直至最后死亡。即使经过抢救挽回生命,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体温过低的危险是易于理解的。死于体温过低即通常意义上的冻死。有经验的人知道,我们平日所说的“打寒战”(发抖)是轻微的失温,如果失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身体会停止发抖。注意,在20℃就可以考虑成上面说的“冷”了。20℃下要是不控制失热就终归会很受罪,但失温过程一般能让你等到天亮或找到救援。到了10℃十度,不控制的失热(比如没雨衣也没地方躲,被冷雨浇了一夜)会让人失去大部分活动和判断能力,进入早期失温状态,这时要开始有意识地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技术性的活动要避免(有些貌似技术性的事故可能基本原因是衣服没带够)。到了零上几度,不控制的失热就快有生命危险了,人会很快失去自救能力。所以就是在零上温度也会“冻死人”,决定因素是失温人失热多快和失热过程多长。
穿着湿衣物、暴露在寒风中,会使得体温过度降低的风险大大提高。注意,失温是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而不是极度严寒引起的。流动的空气不断把热量由体表移走,这种“风冷效应”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较实际气温更低。
体温过低并不仅发生于登山运动,也可能发生于任何户外冰雪运动。同时体温过低也是落水者的第一大杀手。在登山过程中,预防体温过低除了选择适当的御寒衣物外,自我保护及抢救、保护失去活动能力的登山者是最重要的防御措施。
表一:不同体温下不同症状的描述
体温(℃) 症状
36.9-35 肌肉强烈颤抖,手不听使唤,复杂的活动有困难;劳累感;协调性不良。
35-33 肌肉剧烈颤抖,步履踉跄,言语困难;思维迟钝开始忘事;有冷透和深入的麻木感。
33-31 肌肉颤抖减弱开始发僵,患者无法站立;思维不清出现幻觉;对周围环境没有知觉。
31-29.5 肌肉僵硬无颤抖,失去理性;开始昏迷,呼吸脉搏缓慢,瞳孔开始散大;皮肤开始显蓝色,嗜睡状。
29.5-26 对言语无反应,脉搏无常;神志半清,无应激反应;开始心房搏动紊乱。
26 呼吸脉搏停止;心室博动紊乱,可能脑肺出血;死亡状。
失温与服装的选择
失温是户外安全知识里最基本的知识之一。它的隐患在于人们平时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认为丧失热量很常见,因此很轻视它,对失温一般并不清楚。
一个常见的无知的看法是“XX温度并不太冷,不应该有危险”。可以这么说,条件合适的话30℃以下的温度都能导致失温。那为什么从来没听说有人在二十几度下被“冻死”的呢?那是因为失温的进程快慢决定于皮肤与环境温差和身体向环境散热速度两个要素。服装在这时候就显得很重要,选择合适的服装是避免失温最有效的方法。
皮肤暴露在空气里表面会产生一层很薄的温暖空气层。人在风里觉得冷,就是这层空气被冷空气快速替换(汗水蒸发加快也是原因之一);由于空气散热不太快,所以普通情况下吹风不会导致很快失温。
如果人泡在流动的水里,要是水的温度不太低,那身体热量消耗不太快;如果在水里泡得久了,失温会一直发展下去。要是水温低,那失温会很快来临,人的体力和反应会大打折扣。比如2001年董务新就是在接近零度的河水中很快失温造成的事故,很多溺水的人灾难性的原因是失温,然后才是溺水。
流动空气比静止空气传热快,但冬天满街都是(尤其是南方长大的)领袖口不严、漏风,穿得挺多但还是冷得发抖的人。在野外,一件简单封口的尼龙衫在有风时的保暖能力会让你惊讶。其实面料本身不太隔热,但它会让你身体附近的热空气层不遭破坏。这是它的效果所在。要注意,热量还是会从很薄的面料散失,所以这种衣服不能在低温下代替厚的隔热层。
干空气的导热性能低,但如果你身上是湿的,水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所以冷的时候要避免穿湿衣服。现在大家常说的排汗内衣原理就是把身体表面的水份(用其他物理过程)快速除去。没有干衣服,防止失温的一个办法是脱下内衣,赤身等着衣服晾干。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