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阆风亭:路旁一亭,亭旁一块剑石,上刻"阆风"二字。站在亭上眺望西山,令人心旷神怡。
8.森玉笏:从阆风亭向西直上,可见一巨大的悬崖峭壁。乾隆皇帝看它像朝臣手中的笏版,故赐此名。森玉笏三个大字刻在石壁上。附近有许多颂扬的题字和诗句。
9.朝阳洞:森玉笏西北有一洞,名朝阳洞。乾隆皇帝来此洞曾即兴赋诗。现仍能见到石刻。
10.鬼见愁:从朝阳洞中行经平台,即到达香炉顶峰。这里山势高耸,常出现喷云吐雾之状。至高点海拨557米,亦叫重阳亭,是皇帝每年"九·九"登高处,但没有亭子,只是用黄缎搭成帷幄为临时休息之所。
11.西山晴雪碑:从平台北望即可见到石碑一座,上书"西山晴雪",乾隆十六年(1751)立。为燕京八景之一。
12.玉华山庄:从"西山晴雪"往下走,过玉华四院、三院,即到山区中心地带的玉华山庄。此处是明代玉华寺,后改建为山庄。是观赏红叶的好地方。
13.昭庙:从玉华山庄往北,经芙蓉馆即到昭庙。这是一座大型藏式喇嘛庙。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而建。该庙的醒目建筑即琉璃塔,高30米,塔顶有黄色琉璃宝瓶和八条垂檐脊。檐间系有铜铃56个,闻风而响。下面是八角须弥座及白玉石栏。石栏下是八面张开的瓦盖,再下面是八面石砌塔基,每面刻佛像一尊。
14.见心斋:昭庙往北可见一道围墙,墙内即见心斋。这里是惟一的一处保存较好的古迹。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清嘉庆元年(1796)重修。小院内建筑布局极富江南情趣。院内东侧为半圆形水池。泉水由龙头吐入池内。上挂"见心斋"匾额。轩后有"正凝堂"五间,现为售品部。池东与轩相对者为知鱼亭。院内池轩相映,回廊临水,是香山公园中的园中之园。
15.眼镜湖:见心斋下,有两个小湖像两个眼镜片,两湖之间的小石桥颇似镜架,故名眼镜湖。北侧有一人工石洞,洞口水帘垂挂,人称水帘洞。
16.香山索道:索道建在北门内,全长1500米,大吊椅上运载游人,全长18分钟。
门票:15元
交通:331、737等多路公交车直达。
8.森玉笏:从阆风亭向西直上,可见一巨大的悬崖峭壁。乾隆皇帝看它像朝臣手中的笏版,故赐此名。森玉笏三个大字刻在石壁上。附近有许多颂扬的题字和诗句。
9.朝阳洞:森玉笏西北有一洞,名朝阳洞。乾隆皇帝来此洞曾即兴赋诗。现仍能见到石刻。
10.鬼见愁:从朝阳洞中行经平台,即到达香炉顶峰。这里山势高耸,常出现喷云吐雾之状。至高点海拨557米,亦叫重阳亭,是皇帝每年"九·九"登高处,但没有亭子,只是用黄缎搭成帷幄为临时休息之所。
11.西山晴雪碑:从平台北望即可见到石碑一座,上书"西山晴雪",乾隆十六年(1751)立。为燕京八景之一。
12.玉华山庄:从"西山晴雪"往下走,过玉华四院、三院,即到山区中心地带的玉华山庄。此处是明代玉华寺,后改建为山庄。是观赏红叶的好地方。
13.昭庙:从玉华山庄往北,经芙蓉馆即到昭庙。这是一座大型藏式喇嘛庙。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而建。该庙的醒目建筑即琉璃塔,高30米,塔顶有黄色琉璃宝瓶和八条垂檐脊。檐间系有铜铃56个,闻风而响。下面是八角须弥座及白玉石栏。石栏下是八面张开的瓦盖,再下面是八面石砌塔基,每面刻佛像一尊。
14.见心斋:昭庙往北可见一道围墙,墙内即见心斋。这里是惟一的一处保存较好的古迹。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清嘉庆元年(1796)重修。小院内建筑布局极富江南情趣。院内东侧为半圆形水池。泉水由龙头吐入池内。上挂"见心斋"匾额。轩后有"正凝堂"五间,现为售品部。池东与轩相对者为知鱼亭。院内池轩相映,回廊临水,是香山公园中的园中之园。
15.眼镜湖:见心斋下,有两个小湖像两个眼镜片,两湖之间的小石桥颇似镜架,故名眼镜湖。北侧有一人工石洞,洞口水帘垂挂,人称水帘洞。
16.香山索道:索道建在北门内,全长1500米,大吊椅上运载游人,全长18分钟。
门票:15元
交通:331、737等多路公交车直达。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