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11日电 人类,需要家,那是我们心灵深处渴求的归宿;自然,也需要家,那是构筑生态平衡的滋养之地。
两年前,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让人们与自然进行了一番“交换空间”;两年后,在各自新家内生存的“主人”们,一切可好?
昨日,杭州日报记者再度“登门”回访这两处“新家”,亲身感悟着各自新家那特有的温馨与和谐。
湿地原住民安家西溪的“湖 滨地区”
“咱们这里可是地地道道的湿地‘湖滨地区’啊!”刚搬入新家才半个月的蒋村乡周家村村民周荣梅,这些天,凡是有客人登门拜访,都会格外自豪地夸赞一番。
老周家祖祖辈辈居住在西溪湿地中,“那个辰光家家户户都养猪,泔水养猪,钞票省。大家的房子都造在溪沟边,泔水就会流到溪沟里去,臭都臭死。”老周以前的那个泔水溪沟,现在正是湿地公园大门的码头。
眼下,老周的家安在为西溪湿地核心景区内的外迁农户建设的蒋村花园之中。蒋村花园紧贴湿地的北部地区,夹在文二西路与文一西路之间,东有紫金港快速通道,西靠花蒋路,便捷的交通,加上与美丽的西溪湿地相邻,称之为西溪“湖滨地区”,丝毫不为过。
从当初的臭水沟搬到现在的“湖滨地区”,老周“交换空间”后的欣喜,无形中为当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交上了一张满意答卷:西溪湿地一期保护工程总计3.46平方公里,涉及蒋村乡千余名百姓的安居。为了尽快开展拆迁工作,在补助政策上,除了按照全市征地拆迁的统一标准外,市、区、乡三级还对因地处湿地拆迁运输不便等因素产生的特殊费用给予了额外补助。同时,对所有征地农民均实行养老保险,纳入全市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在农居点的选择上,蒋村乡还精心规划,选择了紧邻西溪湿地的最好地段,如今,西溪花园和蒋村花园的13万平方米的农居点已经全面建成交付。另外,27万平方米的拆复建农居也在有序建设中。
昨日,当我们步入蒋村花园时,眼前的景象怎么也无法跟农居安置点联系起来:大气、时尚的多层楼盘,格外舒朗;宽敞的楼间距前,间或有小桥、流水出现;阳光“打”在每户人家的阳台上,一派暖暖的气氛。
“我们全家都盼着能在年前搬进新家呢!”老周的心情代表了西溪湿地外迁农户的心愿。眼下的蒋村花园,时不时可以看见各类建材公司拉出的大红横幅,可见得,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正在大搞装修呢。
“一进村里,就会闻到猪粪臭味;一出家门,就见垃圾乱堆乱放。”祖祖辈辈都已经习惯于这样的生活“符号”,在王家桥村民老沈的记忆中,仿佛已经非常非常遥远。
在蒋村花园如意苑的三楼,我们参观了老沈的新宅:100平方米的楼房,三室两厅,通气大方,简约时尚的设计,显示着主人不俗的审美眼光。客厅墙壁上挂着一台崭新的42英寸等离子电视机。
老沈在西溪湿地原来有一幢占地面积为120平方米的农宅,按照当初的拆迁安置协议,老沈现在已经拿到了两套100平方米的公寓房,“我还有一套60平方米的期房呢!”面对一下子增加了的房间,老沈开始盘算着新的理财计划:一套自住,一套装修好出租。“这里每平方米每月能租12到13元,再加上这里马上要通公交车了,附近的超市又陆续增加了,看来,这租金还能往上爬哟!”
目前,西溪湿地一期747户回迁户大部分已经拿到了蒋村花园、西溪花园的安置房,从湿地中走出来的村民们,真正过上了幸福和谐的“居民生活”。
丰饶的湿地大家庭“草肥鸟旺”
告别了村民们的新宅,我们又怀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西溪湿地的拜访之路。
那一片曾经人居混杂的水乡,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
走过湿地公园大门,特意环顾四周———这里就是周荣梅所指的“家门口的臭水沟”,现在翠竹森森,芳草萋萋。
上画舫轻轻地划过西溪湿地的水面,四周一片静谧。作为登门“造访”的客人,我们甚至在极力控制住自己的呼吸声,生怕这一丁点的声音,都会打“碎”这里的宁静。
显然,这里的“主人”们已经非常安逸于“家庭”的生活,一切都“熟门熟路”:几只灰喜鹊,在初冬的湖面上掠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堤岸上的几只野鸭,正腆着肥硕的肚子,悠然踱着步子,“这里的鱼虾丰裕,把野生的动物都养得这么肥哟!”船老大向我们如此解释。
这里,就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树、鸟、鱼、虫等生物,成了这里的“主人”。
能够想像吗?早在两年前,“主宰”这里的还是人类,密集的村庄、聚集的人口,过度地向自然索取。在这些村庄中,养猪业占农业总产值近70%,最多时有2万头生猪存栏,产生的污染大大超过了湿地环境的承受极限;池塘鱼类放养过密,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杂乱的民居房舍、随处堆积的垃圾,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西溪,被蒙上了人居的“尘埃”。
如果再不实施保护,西溪湿地将遭受更多不可逆转、难以恢复的破坏和影响。据测算,如果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晚启动一年,要恢复到较好的生态状况,就必须增加1亿元以上的投入。2004年,一项以“还西溪湿地原生态”为核心内容的保护工程拉开了帷幕。
如今,船静静地淌在西溪河道上,人置身于一幅纯粹的生态美景之中,浮现在眼前的,正是当初对西溪湿地“环境优先、最小干预”的呵护式“装修”理念的成功样板:
堤塘边是连续排列着的柳树桩。“用柳树根护堤,柳树根盘根错节会死死‘抱’住堤岸,发出的柳?又有益于改善生态。”当初这一湿地朴素的“生态学”,正在忠实地“执守”着捍护堤坝的“职能”。
船下的水清而流势平缓,那是因为污水直排西溪的方式被彻底淘汰,管网被配置到湿地的每个角落,目前湿地的水质有了明显提升,部分水质已从劣5类改善为3类;水中鱼虾时有可见,那是因为在一期工程的3.46平方公里中,虾龙滩、朝天暮漾、费家塘等3个原生态保护区以及生态恢复区占了94%,只是将部分封闭的小面积水体连通,利用物种在较大环境里自由交流,吸引水鸟栖息。
“现在虽然不少候鸟已经南飞过冬了,但每天傍晚,还能听见不少鸟儿叽叽喳喳的声音,那是鸟儿要回西溪这个家了!”导游小王说得很诗意。
是啊,在这片日渐修复的原生态的“DNA”长链中,大自然的“家庭”正在日渐壮大:作为湿地标志的鱼塘多达383个,2802棵柿子树一棵都不少地保留下来;农居拆迁后留下的裸露地表,正茁壮成长着苦楝、枫杨、大叶柳、竹等乡土树种;补种250余亩芦苇,不仅是景致的恢复,也是水体的净化;除了现有大块湿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场所外,还在农田、养殖场等附近的树木、院落等地设置人工鸟巢,吸引更多的鸟类栖息。目前湿地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景观基本形成,湿地鸟类已占全市鸟类总数的50%。
如果,在经历了1800年的风雨岁月中,人类的过度干预让西溪湿地的功能已经衰败;那么,今天,又是人的一次主动退让和修复,让湿地的“生命基因”得以延续———丰饶的湿地“大家庭”好一派“草肥鸟旺”。
西溪湿地社会效应的延伸
两年前,西溪湿地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一次“交换空间”,之后,杭州踩着综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平衡点,西溪湿地完美地完成了一个高难度的“平衡木”动作。在两年的互换体现中,湿地也由此伴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西溪湿地保护,受益的远不止当地的农民。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湿地文化,游客们可凭公园IC卡免费入园参观;每周一免门票向公众开放;大中小学生享受半价优惠;70岁以上、离休干部、现役军人、本市残疾人、本省30年以上教龄教师凭有效证件免票入园参观……自2005年5月1日正式开园以来,截至2006年年底,西溪湿地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约116.68万人次。其中公众开放日、持IC卡、特殊群体免费入园约70.76万人次。
西溪湿地两年的实践,是当初专家们支持西溪湿地走综合保护之路观点的一次成功“落地”。当年,作为国际湿地专家的“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举双手鼓励,“西溪湿地完全不同于青藏高原上的原生态湿地。由于有了1800年的人为干预历史,已经演变成为次生湿地。不可能像自然保护区那样去对待它,而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道路,通过合理利用促进更好的保护。”
来自全球各地的湿地研究专家也对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提出了真知灼见。国际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专家亨德里克斯感慨:“我是第一次来杭州,西溪湿地展示给我们的是自然、文化与历史的美,湿地保护工作让我感到了市政府在推进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信心,同时也为杭州的孩子认识湿地提供了一个渠道。”在国际湿地公园规划专家麦立信的眼中:“西溪湿地自然与民俗的完美结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港特别行政区渔农自然护理署高级湿地公园主任林锐芳更是毫不吝啬地对西溪湿地予以评价:“西溪湿地公园能够在两年内完成一期工程是一个奇迹,和杭州相比香港的湿地公园比较小,其中也没有渡船,西溪湿地公园的面积和地理位置都令人羡慕。”中国林科院崔丽娟博士表示:“曾经看到西溪湿地在实施保护工程的过程中拆除民居,当时很担心工程对于自然环境和当地民俗的破坏,但是这次来西溪湿地,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同样,随着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湿地相存相依的人类渔耕、农耕文化也相继浮出水面:散落在民间的厉鹗祠堂碑刻等许多“宝贝”被相继发现,水车、纺车、稻桶等农耕用具以及梳妆台、菜橱等原住民生活用品900余件被小心地收集起来……“越剧首演地、民俗浓缩地、文人逍遥地、词人神对地”的西溪湿地作为“文化富矿”的角色也日益显现。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当你真诚付出时,同样,自己也会收获很多很多。
当杭州在为保护好这个城市的生态而真诚地付出努力时,这个城市也同时收获了很多很多……
两年前,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让人们与自然进行了一番“交换空间”;两年后,在各自新家内生存的“主人”们,一切可好?
昨日,杭州日报记者再度“登门”回访这两处“新家”,亲身感悟着各自新家那特有的温馨与和谐。
湿地原住民安家西溪的“湖 滨地区”
“咱们这里可是地地道道的湿地‘湖滨地区’啊!”刚搬入新家才半个月的蒋村乡周家村村民周荣梅,这些天,凡是有客人登门拜访,都会格外自豪地夸赞一番。
老周家祖祖辈辈居住在西溪湿地中,“那个辰光家家户户都养猪,泔水养猪,钞票省。大家的房子都造在溪沟边,泔水就会流到溪沟里去,臭都臭死。”老周以前的那个泔水溪沟,现在正是湿地公园大门的码头。
眼下,老周的家安在为西溪湿地核心景区内的外迁农户建设的蒋村花园之中。蒋村花园紧贴湿地的北部地区,夹在文二西路与文一西路之间,东有紫金港快速通道,西靠花蒋路,便捷的交通,加上与美丽的西溪湿地相邻,称之为西溪“湖滨地区”,丝毫不为过。
从当初的臭水沟搬到现在的“湖滨地区”,老周“交换空间”后的欣喜,无形中为当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交上了一张满意答卷:西溪湿地一期保护工程总计3.46平方公里,涉及蒋村乡千余名百姓的安居。为了尽快开展拆迁工作,在补助政策上,除了按照全市征地拆迁的统一标准外,市、区、乡三级还对因地处湿地拆迁运输不便等因素产生的特殊费用给予了额外补助。同时,对所有征地农民均实行养老保险,纳入全市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在农居点的选择上,蒋村乡还精心规划,选择了紧邻西溪湿地的最好地段,如今,西溪花园和蒋村花园的13万平方米的农居点已经全面建成交付。另外,27万平方米的拆复建农居也在有序建设中。
昨日,当我们步入蒋村花园时,眼前的景象怎么也无法跟农居安置点联系起来:大气、时尚的多层楼盘,格外舒朗;宽敞的楼间距前,间或有小桥、流水出现;阳光“打”在每户人家的阳台上,一派暖暖的气氛。
“我们全家都盼着能在年前搬进新家呢!”老周的心情代表了西溪湿地外迁农户的心愿。眼下的蒋村花园,时不时可以看见各类建材公司拉出的大红横幅,可见得,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正在大搞装修呢。
“一进村里,就会闻到猪粪臭味;一出家门,就见垃圾乱堆乱放。”祖祖辈辈都已经习惯于这样的生活“符号”,在王家桥村民老沈的记忆中,仿佛已经非常非常遥远。
在蒋村花园如意苑的三楼,我们参观了老沈的新宅:100平方米的楼房,三室两厅,通气大方,简约时尚的设计,显示着主人不俗的审美眼光。客厅墙壁上挂着一台崭新的42英寸等离子电视机。
老沈在西溪湿地原来有一幢占地面积为120平方米的农宅,按照当初的拆迁安置协议,老沈现在已经拿到了两套100平方米的公寓房,“我还有一套60平方米的期房呢!”面对一下子增加了的房间,老沈开始盘算着新的理财计划:一套自住,一套装修好出租。“这里每平方米每月能租12到13元,再加上这里马上要通公交车了,附近的超市又陆续增加了,看来,这租金还能往上爬哟!”
目前,西溪湿地一期747户回迁户大部分已经拿到了蒋村花园、西溪花园的安置房,从湿地中走出来的村民们,真正过上了幸福和谐的“居民生活”。
丰饶的湿地大家庭“草肥鸟旺”
告别了村民们的新宅,我们又怀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西溪湿地的拜访之路。
那一片曾经人居混杂的水乡,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
走过湿地公园大门,特意环顾四周———这里就是周荣梅所指的“家门口的臭水沟”,现在翠竹森森,芳草萋萋。
上画舫轻轻地划过西溪湿地的水面,四周一片静谧。作为登门“造访”的客人,我们甚至在极力控制住自己的呼吸声,生怕这一丁点的声音,都会打“碎”这里的宁静。
显然,这里的“主人”们已经非常安逸于“家庭”的生活,一切都“熟门熟路”:几只灰喜鹊,在初冬的湖面上掠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堤岸上的几只野鸭,正腆着肥硕的肚子,悠然踱着步子,“这里的鱼虾丰裕,把野生的动物都养得这么肥哟!”船老大向我们如此解释。
这里,就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树、鸟、鱼、虫等生物,成了这里的“主人”。
能够想像吗?早在两年前,“主宰”这里的还是人类,密集的村庄、聚集的人口,过度地向自然索取。在这些村庄中,养猪业占农业总产值近70%,最多时有2万头生猪存栏,产生的污染大大超过了湿地环境的承受极限;池塘鱼类放养过密,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杂乱的民居房舍、随处堆积的垃圾,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西溪,被蒙上了人居的“尘埃”。
如果再不实施保护,西溪湿地将遭受更多不可逆转、难以恢复的破坏和影响。据测算,如果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晚启动一年,要恢复到较好的生态状况,就必须增加1亿元以上的投入。2004年,一项以“还西溪湿地原生态”为核心内容的保护工程拉开了帷幕。
如今,船静静地淌在西溪河道上,人置身于一幅纯粹的生态美景之中,浮现在眼前的,正是当初对西溪湿地“环境优先、最小干预”的呵护式“装修”理念的成功样板:
堤塘边是连续排列着的柳树桩。“用柳树根护堤,柳树根盘根错节会死死‘抱’住堤岸,发出的柳?又有益于改善生态。”当初这一湿地朴素的“生态学”,正在忠实地“执守”着捍护堤坝的“职能”。
船下的水清而流势平缓,那是因为污水直排西溪的方式被彻底淘汰,管网被配置到湿地的每个角落,目前湿地的水质有了明显提升,部分水质已从劣5类改善为3类;水中鱼虾时有可见,那是因为在一期工程的3.46平方公里中,虾龙滩、朝天暮漾、费家塘等3个原生态保护区以及生态恢复区占了94%,只是将部分封闭的小面积水体连通,利用物种在较大环境里自由交流,吸引水鸟栖息。
“现在虽然不少候鸟已经南飞过冬了,但每天傍晚,还能听见不少鸟儿叽叽喳喳的声音,那是鸟儿要回西溪这个家了!”导游小王说得很诗意。
是啊,在这片日渐修复的原生态的“DNA”长链中,大自然的“家庭”正在日渐壮大:作为湿地标志的鱼塘多达383个,2802棵柿子树一棵都不少地保留下来;农居拆迁后留下的裸露地表,正茁壮成长着苦楝、枫杨、大叶柳、竹等乡土树种;补种250余亩芦苇,不仅是景致的恢复,也是水体的净化;除了现有大块湿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场所外,还在农田、养殖场等附近的树木、院落等地设置人工鸟巢,吸引更多的鸟类栖息。目前湿地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景观基本形成,湿地鸟类已占全市鸟类总数的50%。
如果,在经历了1800年的风雨岁月中,人类的过度干预让西溪湿地的功能已经衰败;那么,今天,又是人的一次主动退让和修复,让湿地的“生命基因”得以延续———丰饶的湿地“大家庭”好一派“草肥鸟旺”。
西溪湿地社会效应的延伸
两年前,西溪湿地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一次“交换空间”,之后,杭州踩着综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平衡点,西溪湿地完美地完成了一个高难度的“平衡木”动作。在两年的互换体现中,湿地也由此伴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西溪湿地保护,受益的远不止当地的农民。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湿地文化,游客们可凭公园IC卡免费入园参观;每周一免门票向公众开放;大中小学生享受半价优惠;70岁以上、离休干部、现役军人、本市残疾人、本省30年以上教龄教师凭有效证件免票入园参观……自2005年5月1日正式开园以来,截至2006年年底,西溪湿地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约116.68万人次。其中公众开放日、持IC卡、特殊群体免费入园约70.76万人次。
西溪湿地两年的实践,是当初专家们支持西溪湿地走综合保护之路观点的一次成功“落地”。当年,作为国际湿地专家的“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举双手鼓励,“西溪湿地完全不同于青藏高原上的原生态湿地。由于有了1800年的人为干预历史,已经演变成为次生湿地。不可能像自然保护区那样去对待它,而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道路,通过合理利用促进更好的保护。”
来自全球各地的湿地研究专家也对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提出了真知灼见。国际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专家亨德里克斯感慨:“我是第一次来杭州,西溪湿地展示给我们的是自然、文化与历史的美,湿地保护工作让我感到了市政府在推进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信心,同时也为杭州的孩子认识湿地提供了一个渠道。”在国际湿地公园规划专家麦立信的眼中:“西溪湿地自然与民俗的完美结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港特别行政区渔农自然护理署高级湿地公园主任林锐芳更是毫不吝啬地对西溪湿地予以评价:“西溪湿地公园能够在两年内完成一期工程是一个奇迹,和杭州相比香港的湿地公园比较小,其中也没有渡船,西溪湿地公园的面积和地理位置都令人羡慕。”中国林科院崔丽娟博士表示:“曾经看到西溪湿地在实施保护工程的过程中拆除民居,当时很担心工程对于自然环境和当地民俗的破坏,但是这次来西溪湿地,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同样,随着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湿地相存相依的人类渔耕、农耕文化也相继浮出水面:散落在民间的厉鹗祠堂碑刻等许多“宝贝”被相继发现,水车、纺车、稻桶等农耕用具以及梳妆台、菜橱等原住民生活用品900余件被小心地收集起来……“越剧首演地、民俗浓缩地、文人逍遥地、词人神对地”的西溪湿地作为“文化富矿”的角色也日益显现。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当你真诚付出时,同样,自己也会收获很多很多。
当杭州在为保护好这个城市的生态而真诚地付出努力时,这个城市也同时收获了很多很多……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