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宛平八景:流泪的滴水岩

[日期:2007-06-01]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
  年初,我在考察仰山栖隐寺时就已萌发了要去探访滴水岩的念头。因为两地相距不远,在古籍中仰山与滴水岩总是前后相随、互不分离的。滴水岩曾有“栖隐岩洞”一说,随着明代以后栖隐寺的衰落,滴水岩的名声大大超过了前者,一跃成为“宛平八景”中的“灵岩探胜”。近日,我们一行数人顶着寒风,循着古人的踪迹,探访了尚在冬季之中的滴水岩。

  交通提示

  1.乘车到苹果园再打车去南庄 ,或从苹果园乘929支路公共汽车到担礼再打车去南庄。若能与司机谈妥车进大西沟更好,可少走4里沙尘路。沟内为土石路,有岔道,坚持走主路,不清楚可问采石场工人。

  2.自驾车从西五环转向阜石路经金顶街上109国道至担礼后,改走妙峰山方向的岔路,行7.5公里即到南庄。车可停在大西沟沟口。

  故道难寻

  古书记载:“滴水岩在万山中”,“过仰山村折而西上黄牛岗口,益险隘。”([清]《宸垣识畧》)几乎所有滴水岩的古代记述都提到这个“黄牛岗口”,它似乎是去滴水岩的必经之路。但当我们问及南庄和樱桃沟村(即过去的仰山村)的村民,不论老少,却无人知晓。但他们都能说出去滴水岩的走法:从南庄的大西沟进入,一直走到沟顶就是,约8里地。我们据此推断,滴水岩即在沟顶,由此判断再看沟口,怎么看怎么就是黄牛岗口,其一侧的山麓缓缓上升,远看如卧牛一般。

  一进沟才发现,整条沟已变成一个巨大的采石场。不仅古道无踪,就连古人记述的山石地貌也荡然无存。沟中的土石路倒是平坦宽敞,经过重载汽车的反复碾压,路面满是厚厚的石粉。走不多远,我们也都身披灰甲了。最让人担心的是,开山炸石会不会危及滴水岩?滴水岩还有水滴吗?

  古记重现

  走过采石场的最后一堆石渣,山沟陡然变窄,沿着并不清晰的羊肠小道顺沟而行,忽高忽低,忽左忽右。路行前方,山石壁立,既看不出沟向何方,也看不出路在何处。不曾想,到了石壁跟前,山沟一个急转身,往另一个方向延伸而去。几个弯转下来,几乎都找不到北了,却让我们转出了古人的感觉:“周望无路,折而忽通者,十八叠,移步亦折,或数里折。”([明]《帝京景物略》)。没错!脚下走的正是“十八叠”,我们总算与古人同路而行了。

  不知转过多少弯,山沟居然开阔起来,沟顶的崖壁、山峰依稀可见。首先进入视野的人工建筑是一座红砖小屋,随后是一座石砌拱桥,一看便知为今人所造,非古书所载的“有屋而丹”。倒是路边的一尊人形石像和一个刻有菱形花纹的石座当为古代遗存物。特别是那石像,尽管只有一个轮廓,雕刻得十分粗糙,但其年代要比后来所见的精美石像久远得多。随着古迹出现,脚下的路似乎也恢复了古道原貌:路面平整,宽有一米,堆石为边。

  继续前行,来到山崖脚下,山沟陡立,难以登攀。只见古道弃沟而上,在右侧山坡上划出一连串之字形轨迹后,便高高地横卧在山崖中间。一边是高不可攀的崖壁,一边是深不可测的沟谷,行走其上还真有“左万丈溪,右千仞壁”之感。此道所以能够悬空于绝壁之上,完全是靠从崖根垒起的石堰托住的,其艰辛和危险程度令人惊叹。古人曾有“径断处架以栈”、“度人以栈”的记述,而此处最需要也最有可能修栈道的地方却不见其踪影。难道记述有误?我们又想到,栈道的提法多见明代古籍,而清代不见。很有可能早先修的是栈道,后来用石堰筑路取代。没准路基下还能找到当年栈道留在崖壁上的孔洞呢。在路上还有两处山门的遗迹。不难看出,只要守住山门,外人就别想进入。相传此地曾是马五山寨,只有一条栈道与外界相通,易守难攻。真是如此。

  绝壁小道将我们引入沟顶的两层平台。它们也并非天然形成,下层是从沟底筑坝填成的,上层则用二三十米高的石堰围挡而成。历经上百年多次洪水的冲刷,除一处石堰被冲毁(现已修复),其他石坝、石堰基本完好。下层平台上未见任何古迹,我们便快步走向第二层。

  灵岩依旧

  一上二层平台,眼前的景象直让我们驻足敬仰了好一会儿。山体一整面几近垂直的崖壁上天然形成一个巨大的凹陷,高有十来米,深七八米。凹陷顶部,滴水成冰,数根一米多长的冰柱低垂而下,其周边簇拥着星星点点的小冰柱。不时有水滴从天而降,冰柱下方形成了一个大冰坨。这与古籍上描述的滴水岩别无二致:“天光侧入者,岩中空也,其深广三丈,如斧之而成。石更无隙,水生石面”,“岩而冬也,冰则凝,肥纤柱之,柱垂末竟之”。至于“上百千点,下百千声,乱不成听”的盛况,只因在冬季,未能欣赏到。

  滴水岩犹如一座巨大的佛龛,只是需要塑一大佛才能与之相合。古人早已看中这一方宝地,在此建寺造佛。据载:明崇祯六年(1633)建成大悲庵,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经乾隆年间和清末两次重修,改称为梅花山天泉寺。文革期间该寺被彻底毁坏,现如今只剩下围在滴水岩底部的一圈砖墙。村里老人讲,当时是废品收购站来人把铜佛拉走的。更可惜的是,从铜佛肚子里还倒出一大堆古书,全当废纸烧了。

  我们继续在平台上探寻,不时可见散落的砖块、瓦当、石拱、石条、石座、石墩。更有价值的是两块倒卧的石碑和两尊石雕佛像。其中一尊全身乃至衣裙的曲线异常的优美与精致,让人禁不住去想像那缺失的佛头和手指该有多么美妙。平台上还有一处庙宇遗址,尽管墙体不存,但整个台基包括台阶未遭破坏,连砖砌的一整条香案也保存完整。

  平台的尽头是一个不算小的天然洞穴,洞壁上布满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洞顶细小的孔洞表明曾有水流。走到洞底发现左侧还有旁洞,转入洞内,光线全无。打开手电,仍看不清楚,只好退出。查阅古书,方知主洞为钟古洞,曾供奉有关帝像和观音菩萨。旁洞中央是一卧龙床,龙头、龙身、龙爪、龙鳞一样不少。再往深处还有葡萄洞和仙人洞,尽头为一深潭,深不见底。

  当我们告别滴水岩准备离开时,再次浏览了它的全貌:整个滴水岩位于绝壁之上、众峰环绕之中,只在沟谷方向留有进出的孔道。这里不仅山险、水清,就连林木也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到处生长的是一种北方罕见的青檀,形成了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青檀林。高耸的崖壁把尘世的喧嚣与纷争隔绝于外,造就了一片无比幽静的天地。

  返回时我们从南庄村长那里了解到,村里已打算关闭采石场,妙峰山镇也已把修复滴水岩作为2006年的重点工程项目。这总算是个好消息。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