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在首届户外文化节摄影作品展上演讲。
作者: 周志东
冯刚,一位退休教师,他几乎利用了他的全部积蓄和时间,出没于戈壁沙漠、荒山野岭、湖泊沼泽,拍摄最珍贵的野生动物照片。在博斯腾湖,他曾为拍大白鹭,在密不透风的雨衣中休克;在荒凉的戈壁滩,他曾为追拍野狼,一度和死神擦肩而过;在寒气逼人的阿尔金山,他曾为拍野牦牛和藏野驴,造成双脚严重冻伤………11月26日,他来到了首届新疆户外文化节摄影作品展现 场,讲述了他的动物摄影的历程。
在一片“都快成老汉了,还折腾啥”的劝说声中,冯刚开始了野生动物摄影生涯
赶到摄影作品展现场的时候,会议室不时传来阵阵的欢笑声,冯刚的演讲已经开始了。“媒体送我一个野驴之父的绰号,简单地说就是野驴他爸。”指着一幅野驴“排队”的照片,冯刚笑着说:“野驴他爸来了,野驴们怎么会不排队迎接?”冯刚幽默豁达的性格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气氛十分热烈。
回忆过去,16岁时,冯刚随父母从上海来到新疆。而真正从事野生动物摄影时,冯刚已48岁了,出发点是因喜欢看《动物世界》一类节目,发现所有画面都是外国人拍的,国内画册大多拍摄的是动物园失去了野性的动物。1995年的暑假,想试试看野生动物到底有多么难拍的冯刚,花了近2000元买来第一架进口相机,从镜头、三脚架到汽车都是向朋友借的,在一片“都快成老汉了,还折腾啥”的劝说声中,驶向山野。
从此以后,他5次走进罗布泊,3次登上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次进入博斯腾湖,30余次去北山羊栖息地,35次赴准噶尔盆地东缘的卡拉麦里山无人区……
掰着指头数数,冯刚笑着说:“拍摄野生动物,已经花费了近60万元,大部分用在了摄影器材上。”经过11年的摄影,冯刚明白了一件事:做一件事一开始就要全部的投入,“钱生不带
准备了信号枪、鞭炮,挖好了掩体,但野牦牛发出攻击信号,他还是转身就跑
在介绍他拍摄的野牦牛照片前,冯刚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说是一个俄国的猫科研究专家,有一次单独一人出野外考察。回来的时候,同事们发现他只穿了个裤头。同事问他怎么考察搞得这么凄惨?他激动地说:为了躲避老虎的捕食,把浑身的衣物都丢了出去。其实在遇到食肉的野兽时,如果转身逃跑,会被其当作猎物的。
在阿尔金山,当地牧民谈牦牛变色。野牦牛是一种攻击力很强的物种。为了拍摄这种动物,冯刚买了两挂鞭炮,准备了一支带八发子弹的信号枪,在野牦牛常出没的地方挖好了掩体。
不久野牦牛就出现了,在野牦牛吃草的时候,冯刚将准备好的鞭炮和信号枪先拿出来摆在掩体上,再把自己的帽子手套摆在身边,一旦野牦牛开始攻击,他打算学习那位俄国学者将这些东西扔过去。拍摄时,他时刻盯着野牦牛的尾巴,野牦牛竖起尾巴就是攻击的前兆。轻微的快门声,引起了野牦牛的警觉,看到了冯刚后,野牦牛的尾巴直起来了,这个时候冯刚用嘴里的香烟点燃鞭炮就跑,预先准备的都没用上。
野牦牛没有追上来,而冯刚的相机中,多了一张野牦牛的尾巴将直未直的照片。
一只小狐狸和他建立了友谊,为了不让他成为盗猎者的猎物,他用枪逼迫小狐狸远离人类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一只狐狸。冯刚苦等野骆驼一个多月,在最孤独难耐时,一只美丽的狐狸走到了他的身边。最初小狐狸是被附近的一只冻死的黄羊吸引,它时常光顾冯刚的拍摄掩体。“骆驼没来,来了狐狸,照拍。”为了吸引狐狸,他把吃剩的羊骨头扔给狐狸,时间一长,狐狸倒养成了到这里来觅食的习惯。这只狐狸给冯刚带来了巨大的乐趣。冯刚的镜头,也离狐狸越来越近。最初拍照片时,冯刚还有些担忧。怕狐狸被闪光灯吓跑,可是按下快门后,冯刚发现这个有灵性的狐狸不但不怕,还会摆出各种“造型”,等待摄影师一次次按下快门。
冯刚说:“小狐狸连续来了很长时间,甚至有一次在白天来找我。那只狐狸不怕我,我把骨头扔给它,它就走过来吃。我忽然意识到,这很危险。它必须害怕人类,否则就躲不过盗猎者的枪口,最终被围在某人的脖子上。我最后一次喂了它,然后掏出发令枪,对准天空开了一枪。它跑出了十几米,又回头看看我。我追上去,又是一枪。它跑了,我一路追,直到打光了所有的八发子弹,目送它消失在树林中。在那个山头上,我站了很久很久……”
来死不带去,只有花出去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这是他的金钱观。
拍野驴他戈壁迷失了10多个小时,写下了遗书,靠喝自己的尿最终获救
1998年7月30日,为了拍摄最真实的野驴生存景观,冯刚曾在追随驴群的途中在戈壁迷失了10多个小时,靠喝自己的尿坚持到同伴寻找到他的那一刻。
那时,他已经留下遗书:“我是乌鲁木齐六中英语教师,来卡拉麦里拍野生动物。我已迷路10多个小时,已脱水,筋疲力尽……我可能遇难。如果您拣到三脚架和相机,请送至乌鲁木齐市第六中学,或者给我妻子郑蜀湘,并请他们把相机中的胶卷冲出来,这就是我的遗作。谢谢妻子对我爱好的支持。我花了家里这么多钱。如果我不是迷上了野生动物摄影,我们的日子会好过得多,请不要怨恨我……”这是他曾希望留给妻子的最后留言。
怀揣着遗书,他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眼前一阵尘土飞扬,不是汽车,却是一群奔腾的野驴。“怎么办?接着拍!”他说:“我当时想到了死,有两个上海人死在了罗布泊,也许我是第三个。我的摄影是从野驴开始的,今天可能也会以野驴结束。”他选择把最后的体力和最后的胶片,都献给这一群野驴。也正是他生命中“最后”的野驴,引导他的两个朋友找到了他。冯刚的朋友相信“找到野驴,就一定能找到冯刚”。顺着野驴的足迹,果然找到了迷路的冯刚,劫后余生的喜悦,三个铁打的男人相拥而泣。
他说,只要他拍的这些图片,能够引发人们内心对自然的真爱,成就更多的环保主义者,他做的这一切就值得。他曾应邀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华东师大、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大等100多所大中专院校作环保和励志讲座。他曾做客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与自然”、“聊天”等栏目,与倪萍等著名主持人面对面。由于杰出的贡献,他先后获得四项国家级环保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奖、地球奖和中华环境奖提名奖以及梁希林业宣传突出贡献奖。他成功地拍摄了许多著名的珍稀动物,其中许多珍奇野生动物的照片为我国野生动物图片库填补了空白。
冯刚,一位退休教师,他几乎利用了他的全部积蓄和时间,出没于戈壁沙漠、荒山野岭、湖泊沼泽,拍摄最珍贵的野生动物照片。在博斯腾湖,他曾为拍大白鹭,在密不透风的雨衣中休克;在荒凉的戈壁滩,他曾为追拍野狼,一度和死神擦肩而过;在寒气逼人的阿尔金山,他曾为拍野牦牛和藏野驴,造成双脚严重冻伤………11月26日,他来到了首届新疆户外文化节摄影作品展现 场,讲述了他的动物摄影的历程。
在一片“都快成老汉了,还折腾啥”的劝说声中,冯刚开始了野生动物摄影生涯
赶到摄影作品展现场的时候,会议室不时传来阵阵的欢笑声,冯刚的演讲已经开始了。“媒体送我一个野驴之父的绰号,简单地说就是野驴他爸。”指着一幅野驴“排队”的照片,冯刚笑着说:“野驴他爸来了,野驴们怎么会不排队迎接?”冯刚幽默豁达的性格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气氛十分热烈。
回忆过去,16岁时,冯刚随父母从上海来到新疆。而真正从事野生动物摄影时,冯刚已48岁了,出发点是因喜欢看《动物世界》一类节目,发现所有画面都是外国人拍的,国内画册大多拍摄的是动物园失去了野性的动物。1995年的暑假,想试试看野生动物到底有多么难拍的冯刚,花了近2000元买来第一架进口相机,从镜头、三脚架到汽车都是向朋友借的,在一片“都快成老汉了,还折腾啥”的劝说声中,驶向山野。
从此以后,他5次走进罗布泊,3次登上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次进入博斯腾湖,30余次去北山羊栖息地,35次赴准噶尔盆地东缘的卡拉麦里山无人区……
掰着指头数数,冯刚笑着说:“拍摄野生动物,已经花费了近60万元,大部分用在了摄影器材上。”经过11年的摄影,冯刚明白了一件事:做一件事一开始就要全部的投入,“钱生不带
准备了信号枪、鞭炮,挖好了掩体,但野牦牛发出攻击信号,他还是转身就跑
在介绍他拍摄的野牦牛照片前,冯刚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说是一个俄国的猫科研究专家,有一次单独一人出野外考察。回来的时候,同事们发现他只穿了个裤头。同事问他怎么考察搞得这么凄惨?他激动地说:为了躲避老虎的捕食,把浑身的衣物都丢了出去。其实在遇到食肉的野兽时,如果转身逃跑,会被其当作猎物的。
在阿尔金山,当地牧民谈牦牛变色。野牦牛是一种攻击力很强的物种。为了拍摄这种动物,冯刚买了两挂鞭炮,准备了一支带八发子弹的信号枪,在野牦牛常出没的地方挖好了掩体。
不久野牦牛就出现了,在野牦牛吃草的时候,冯刚将准备好的鞭炮和信号枪先拿出来摆在掩体上,再把自己的帽子手套摆在身边,一旦野牦牛开始攻击,他打算学习那位俄国学者将这些东西扔过去。拍摄时,他时刻盯着野牦牛的尾巴,野牦牛竖起尾巴就是攻击的前兆。轻微的快门声,引起了野牦牛的警觉,看到了冯刚后,野牦牛的尾巴直起来了,这个时候冯刚用嘴里的香烟点燃鞭炮就跑,预先准备的都没用上。
野牦牛没有追上来,而冯刚的相机中,多了一张野牦牛的尾巴将直未直的照片。
一只小狐狸和他建立了友谊,为了不让他成为盗猎者的猎物,他用枪逼迫小狐狸远离人类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一只狐狸。冯刚苦等野骆驼一个多月,在最孤独难耐时,一只美丽的狐狸走到了他的身边。最初小狐狸是被附近的一只冻死的黄羊吸引,它时常光顾冯刚的拍摄掩体。“骆驼没来,来了狐狸,照拍。”为了吸引狐狸,他把吃剩的羊骨头扔给狐狸,时间一长,狐狸倒养成了到这里来觅食的习惯。这只狐狸给冯刚带来了巨大的乐趣。冯刚的镜头,也离狐狸越来越近。最初拍照片时,冯刚还有些担忧。怕狐狸被闪光灯吓跑,可是按下快门后,冯刚发现这个有灵性的狐狸不但不怕,还会摆出各种“造型”,等待摄影师一次次按下快门。
冯刚说:“小狐狸连续来了很长时间,甚至有一次在白天来找我。那只狐狸不怕我,我把骨头扔给它,它就走过来吃。我忽然意识到,这很危险。它必须害怕人类,否则就躲不过盗猎者的枪口,最终被围在某人的脖子上。我最后一次喂了它,然后掏出发令枪,对准天空开了一枪。它跑出了十几米,又回头看看我。我追上去,又是一枪。它跑了,我一路追,直到打光了所有的八发子弹,目送它消失在树林中。在那个山头上,我站了很久很久……”
来死不带去,只有花出去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这是他的金钱观。
拍野驴他戈壁迷失了10多个小时,写下了遗书,靠喝自己的尿最终获救
1998年7月30日,为了拍摄最真实的野驴生存景观,冯刚曾在追随驴群的途中在戈壁迷失了10多个小时,靠喝自己的尿坚持到同伴寻找到他的那一刻。
那时,他已经留下遗书:“我是乌鲁木齐六中英语教师,来卡拉麦里拍野生动物。我已迷路10多个小时,已脱水,筋疲力尽……我可能遇难。如果您拣到三脚架和相机,请送至乌鲁木齐市第六中学,或者给我妻子郑蜀湘,并请他们把相机中的胶卷冲出来,这就是我的遗作。谢谢妻子对我爱好的支持。我花了家里这么多钱。如果我不是迷上了野生动物摄影,我们的日子会好过得多,请不要怨恨我……”这是他曾希望留给妻子的最后留言。
怀揣着遗书,他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眼前一阵尘土飞扬,不是汽车,却是一群奔腾的野驴。“怎么办?接着拍!”他说:“我当时想到了死,有两个上海人死在了罗布泊,也许我是第三个。我的摄影是从野驴开始的,今天可能也会以野驴结束。”他选择把最后的体力和最后的胶片,都献给这一群野驴。也正是他生命中“最后”的野驴,引导他的两个朋友找到了他。冯刚的朋友相信“找到野驴,就一定能找到冯刚”。顺着野驴的足迹,果然找到了迷路的冯刚,劫后余生的喜悦,三个铁打的男人相拥而泣。
他说,只要他拍的这些图片,能够引发人们内心对自然的真爱,成就更多的环保主义者,他做的这一切就值得。他曾应邀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华东师大、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大等100多所大中专院校作环保和励志讲座。他曾做客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与自然”、“聊天”等栏目,与倪萍等著名主持人面对面。由于杰出的贡献,他先后获得四项国家级环保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奖、地球奖和中华环境奖提名奖以及梁希林业宣传突出贡献奖。他成功地拍摄了许多著名的珍稀动物,其中许多珍奇野生动物的照片为我国野生动物图片库填补了空白。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