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赶庙会 玩、购、吃完全攻略

[日期:2007-06-01] 来源:时尚旅游  作者: [字体: ]
赶庙会_赶庙会 玩、购、吃完全攻略_乐途旅游网

赶庙会

  庙会是真正的民间博览会。比起今天的人来说,古人们更期待一年一度的春节庙会。云集的摊贩,琳琅的小吃,喧哗的箫鼓,跑马骑射;串棚唱竹板书和莲花落的,且走且唱;热闹紧张的击球游戏伴随着喝彩哄笑,玩博戏的人掷骰下赌大呼小叫。欢天喜地的庙会娱乐给相对单调的生活抹上一笔亮色。

  摸石猴,看花会——玩在白云观

  正月初一,人们不约而同地向城西涌来,王孙公子 高头大马、贵族妇女油壁香车,大鞍车、轿子、敞车充塞路途,平民则骑临时租来的小毛驴,骤然扬起的烟尘久聚不散。这就是白云观庙会的盛景,这座历史悠久的道观不仅以宏规崇构、侈丽瑰伟而冠绝燕京,其庙会更以开放时间长、香火最旺、最具特色而享誉京城。

  闹中之闹要数“摸石猴”,据说能够祈福、消灾、祛病。白云观有三处石猴,分别雕刻在不同的地方,因此有“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的俗谚。要摸的第一只猴在山门的石拱券右侧,是一个两寸大小的石猴浮雕,如今这只猴已被摸平、摸黑;第二只猴在山门西侧的八字影壁须弥座顶端的束腰处,整幅图案是一棵大树,树上挂满果实,树下有一匹奔马,马前有一只猴子,一臂高举;第三只猴隐藏在东院雷祖殿前“九皇会碑”底座东侧的花纹图案中,此猴最难找到,需要细细寻觅,才会在一棵松树下发现它,手托一个蟠桃,活泼可爱。

  “打金钱眼”与“摸石猴”一样属于传统保留节目。观内白石桥(称“窝风桥”)桥洞中危襟端坐一鹤发童颜的道士,闭目合睛。其头前脑后,各悬一硬纸做的大钱,称“金钱”,钱孔内挂一铜铃,香客游人们在桥畔以现钱换取铜钱、硬币,投向金钱之孔,投中者必敲响铜铃,得清脆一声,从此一年诸事顺利,平安吉利。

  旧历正月十九是白云观的正日子,这一天是邱处机的生日,道士们要举行“燕九节胜会”,其本意是“燕邱”,即用酒席祭祀邱处机,但老百姓叫白了,成了“燕九”。传说,每到十八日晚,邱处机就会重返故居,如果会到这位神仙,就会祛病延年。前来观礼膜拜的人络绎不绝,人人都希望能幸遇道祖真师。有些游人索性住宿观内,彻夜不眠,或者躲在观内各个僻静角落,期望遇到神仙,是为白云观有名的“会神仙”。

  已婚妇女们在游玩之余到元君殿送子娘娘处拜一拜,又叫 “拴娃娃”,“请”一个娃娃便可得子。更多信徒们则把更多精力花在正月初八,这天诸神下界,如到天辰殿按照自己的出生时辰找出符合自己生辰八卦和属性的牌位塑像,便可主一年顺利。

  骑驴是白云观的特色,旧时交通不发达,骑驴者甚多。驴脖子上系着铜铃,走起来铃声悦耳,别有一番情趣。今日虽有各种交通工具,但你仍可到白云观一试骑驴逛庙会的乐趣。“三清四御殿院里坐颠轿”也是悠久的民俗游艺。坐上着红描绿的轿子,轿夫们前后左右颠起来,颠得越厉害,来年越有福。

  没有盛大的花会,骑驴或坐轿就只能自娱自乐。当浓妆艳抹的社戏一唱开,威风凛凛的中幡耍起来,五颜六色、憨头憨脑的舞狮一路舞动,柔韧悦耳的太平鼓成双成对地沿街跳跃,一时间幡旗飘扬,鼓磬齐鸣,花会献艺便拉开欢天喜地的帷幕。观者如潮,万人空巷,还有谁能在家里坐得住呢?

  交通:332、747、418、44、19、320路等

  门票:10元

  小贴士:春节7天大约会有几十万左右人到白云观来摸石猴,队伍从早晨七点多就开始排了,绵延一二里长。为了少吹一点寒风,你不妨早起一点,赶在大部队的前头。

  听货声赚吆喝——购在厂甸

  货声就是叫卖声,是老北京话里的“话尖儿”。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货声也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声音载体。在没有电视广播的丰厚岁月里,小贩们使用的这种京腔、京韵、京味儿的听觉广告,叫卖出了老北京特有的幽默和诙谐。

  与古老的货声相匹配的当属宣南文化的翘楚——厂甸庙会。这是一坛飘着墨香的老酒,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独秀于林,自古便博得了个“文市”的雅号。30年的销声匿迹之后,厂甸庙会挟着地道的货声重振旗鼓。货声的背后就是“货”,所以厂甸一行,不仅在于听,还要赚,赚字画书帖、金石玉器,珐琅陶瓷。

  听声买货,不同的曲调卖不同的货。既然是“文市”,首先得找“打小鼓的”,也就是收购旧物的小贩。“打小鼓的”有两类,夹包打硬鼓的是一类,他们身穿长衫,夹个布包,专门到大宅院里收购金银首饰、宝石玉器、书画古玩、细软皮货。小贩用的硬鼓发出清脆嘹亮的声音,即便内室的主顾也能听见。另一类打软鼓的,收购的就是真正的废品了,鼓的声音细软很多。

  循着响鼓声,我们便可“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钱问故书”。荣宝斋是始建于康熙年间的字画店,经营书画用纸、喜寿屏联、文房用品与各种文玩,绝技要数“木板水印”。堂前的“荣宝斋”大字匾额系大书法家、清同治陆润庠所题。萃珍斋的金石陶瓷远近闻名,创立于民国初年,至今依然专一经营历代各类陶瓷制品。韵古斋的拿手货是景泰蓝,早在清道光年间就飘洋过海走出国门,光绪三十年还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得了个一等奖。戴月轩湖笔徽墨店是整个琉璃厂惟一一家以人名作店名的老字号,以制售湖笔而闻名。有笔就少不了有其他“文房三宝”,一得阁的徽墨、博古斋的宣纸、宝晋斋的端砚皆是文人、学者、书画家和收藏者的追逐之物。也许你驻足的摊位前,原先也站过梁启超、张伯驹、胡适和鲁迅——这简直是一定的,他们都是这里的老主顾。

  走出店堂,再让我们听听别样货声。卖布的小贩摇着拨浪鼓;卖日用品的小贩用竹藤棍敲打一个瓢,发出“唰唰”的声音;卖瓦盆的用小木锤敲盆;剃头的手里拿一把下宽上窄、像一把大钢镊子的响器名叫“唤头”,用铁棍在中间一拨,发出“嗡嗡嗡” 的声音。

  这些鼓啊、锣啊、瓢啊,都属于老北京货声中的响器叫卖。在各种金属塑料的敲击声中,我们还能听见洪亮的嗓门在吆喝,这就是京味儿叫卖。京味儿叫卖就是不用器具,纯粹靠嗓子,讲究的是口齿伶俐、咬字清楚,时常还多会加上“哈儿”、“哏儿” 和“穗儿”等象声词,比如拿卖豌豆黄的吆喝来说,“哎……我切的块大呀,你的小手绢它兜不上来,哎……”起叫时的“哎” 是“哈儿”,引人注意。中间的“你小手绢它兜不上来”则是“哏儿”,和相声中的“哏”有异曲同工之意,结尾再次的“哎”就是“穗儿”了,不仅为了更好听,还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原本枯燥无味的吆喝,变得活灵活现、俏皮生动,也正是京味儿艺术的精华所在。

  厂甸庙会上的确有很多卖小吃的,逛累了正好补充能量。正月十五吃元宵,小贩们叫道:“筋道嘞滑透嘞,桂花味的什锦馅的元宵啊!”悠扬清亮。糖杂面是用麦芽糖和黄豆面做成的小食品,小贩们把它给捏成各种小动物形状,插在二寸长的秫秸棍上卖,吆喝起来很有趣:“姑娘吃了我的糖杂面,又会扎花儿,又会纺线儿;小秃儿吃了我的糖杂面,明天长头发,后天梳小辫儿……”一网打尽,疑难杂症统统管治。

  末了,别忘了捎上一本皇历、年画或者春联。卖皇历的小贩吆喝起来道:“牛儿忙儿,过年的小皇历!”老远没看见摊就听见了。卖对联和年画的边走边叫唤:“街门对儿,屋门对儿;买横批,饶福字儿!”

  这一天的庙会逛下来,大饱耳福不说,还买回一口袋文化。

  时间:正月初一到初六

  交通:南新华街在庙会期间禁止车辆驶入,66路、66路专、14路、15路、 25路、百利宝等6条公交线路绕行,车辆可分别停到前三门大街的和平门至前门西两侧慢车道、广安大街的菜市口两侧及珠市口西大街。

  小贴士:厂甸庙会是过去文化人必逛的庙会,因为离天桥很近,组织者还会邀请天桥艺人到庙会现场表演,对天桥八怪表演兴趣的人不妨去看看。

  车夫早点、名流面条、慈禧小吃 ——吃在地坛

  北京小吃是“宫廷文化”的阳春白雪与“市井文化”的下里巴人频繁交往的产物,庙会则是它们突破深街陋巷之地。与此同时,广大吃货们酝酿了一年的猎奇,顶着人潮和车流,奔赴庙会所能想象的最高境界:“空着肚子去,撑着肚子回。”

  吃要吃得精细准确,吃要吃得有的放矢。京城诸家庙会中, “吃在地坛”一说由来已久,煎炒烹炸、软硬酥脆、荤素咸甜,无所不有,无一不全。在地坛庙会风味小吃一条街上,你能——快朵颐的不止是“美味”,还与“风格”和“传说”有关。

  走上小吃街,与人头攒动中最显眼的庞然大物首推大铜壶,瞅准大铜壶就抓住了八宝茶汤。茶汤在老北京的脑海里是一种沧桑而亲切的滋味,清乾隆年间就流传有诗句“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锃光瓦亮的大铜壶重约50斤,壶嘴却仅二分半,壶把、上口、底足镶着用黄铜雕刻的花纹,壶体两侧各镶着一条金鱼在小草中游动……等到炉火烧旺的时候,只见壶中开水翻滚。卖茶汤的大师傅,摆开架势,一使巧劲,冒着热气的开水便从壶嘴儿里喷射而出,不偏不倚“砸”在足有一二尺远的碗中,点滴不漏,动作准确优美,热水一眨眼把碗内的糜子面全部冲熟了。“八宝茶汤”的主要原料是糜子面,佐以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等,因果料有八种之多,故称“八宝茶汤”。吃茶汤是个秀气活儿,用一把小铜勺子,沿着碗边切小块吃。茶汤表面的糖顺着坡度滑到碗边去,茶汤里红糖、黑糖、玫瑰、桂花等等各种不同的香甜味也会层次分明地显露出来。这才算真正尝到了茶汤。

  除了茶汤,北京的市井小吃可谓数不胜数,光检点一遍就得费老多口水,酸溜溜的豆汁,脆生生的爆肚,外焦里嫩的灌肠,香、甜、黏的驴打滚,“没心没肺”的鲜炒肝,焦香酥脆的焦圈,绵润松软的糖耳朵,每一样都有几百年的身价,虽然其中很可能有几样吃着味道怪怪的,但这股怪味儿就是老北京地道风味。

  地坛庙会之所以“以食为天”,拿手活当然不止这些平日里街头巷尾也能吃到的品种。这些活计只能应付不知底细的外来游客,本地人的要求可就更高一层了。

  扒糕曾是老北京的夏季小吃,一般与凉粉同时出售,过去的摊贩爱这么吆喝:“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哟……” 扒糕的原料是荞麦,色泽灰黑,“见之欲呕”,却营养丰富,颇受老北京人钟情。此外,二月二的应时素食煎焖子也曾脍炙人口,建国后同样逐渐断档,在普通市面上难得一睹。心有遗憾者,到地坛庙会来,会有意外惊喜。

  逛老北京庙会,还少不得尝尝出身于御膳房的宫廷小吃,慈禧可以做一回美食向导。小窝头是她的“贫贱之交”,传说她落逃在外又累又饿,有个姓李的百姓给了她一个窝窝头,她觉得十分香甜好吃,回到北京后,便命御膳房为她制作小窝头。御膳房的师傅用玉米面和黄豆面加糖,精工细做,吃起来细腻香甜。于是,这小窝头就成为慈禧“斋戒”时吃的一种甜食。豌豆黄早在明代的小说中就有记载,清代成为宫廷甜食之一,也是慈禧日常所爱。豌豆黄选用京东“四眼井”产的白豌豆,颜色金黄,块形小巧,香甜细腻,入口即化。将豌豆黄传到民间的第一个人是位姓李的御厨。满清败落后,他流落出宫,便推上小车,四处赶庙会卖“豌豆黄”,渐渐卖出名气。

  北京的“士大夫文化”受市井和宫廷文化的夹击,常被忽视,但“剥藕赏菊”的社会名流也有自己的喜好,炒疙瘩就算得上是一道“士大夫名吃”。相传炒疙瘩发明于民国初年时,有饭馆名叫“广福馆”者用煮熟的面疙瘩和青菜、肉丝合炒,味道非常爽口,咬劲儿十足,最先受到劳动阶层的欢迎,之后许多社会名流也慕名前来,加入了吃炒疙瘩的队伍,为它增添了几分雅意。

  时间:正月初一到初七

  交通:由地铁雍和宫站、安定门站出来,向北走150米至200米,就可到达庙会地点。地坛西门紧邻安外大街,共有328、18、104、912路等18 条公交线路;地坛南门距北二环路仅150米,44路环线、803路、特2路均设有站点。地坛庙会东、西、南、北四个门均设立了机动车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

  小贴士:1.每年的地坛庙会都会发生游客走失现象,一定要注意互相照应,特别是照顾好孩子。

  2.地坛庙会是规模最大的庙会之一,游客众多,人群密度大,一定要看管好自己的财物。

  祈福赏绝活——福在东岳庙

  “借问祈福何处好,路人皆指东岳庙”。东岳庙庙会是北京最古老的庙会之一,早在元代就已兴起,明清时达到高峰。而“福” 文化成为东岳庙庙会的核心与特色,距今至少也有300年的历史了。庙会上的各色活动,都突出一个主题:祈福。 所以老北京人形容东岳庙叫做“神像最多,酬神最易、带福还家”。

  东岳庙喜气洋洋的“春节祈福一条龙”分为5个步骤:走福路、挂福牌、画福布、绕福树、拴福条。当庙会的序幕拉开,庙门外的小路也被各种字体的“福”字装饰起来,称之为“福路”。走进庙内,福路两旁的栏杆上挂满了红色的小福牌,叮叮当当,红红火火,满眼喜庆。两边稍高的地方还挂着红色的福布,你可以在上面写下来年的祝愿。据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夫妇来到东岳庙时也在福布上写下了自己的心愿。福路的西边有一棵比庙的年龄还大的槐树,人们叫它为“寿槐”,传说摸一摸大槐树、绕着寿槐走三圈就能身体健康。 通过小游戏把福路上的福牌带回家,叫“带福回家”,是最吉祥喜庆的事儿了,正应了春节的景。

  东岳庙也是北京民俗博物馆所在地,很多淹没在现代商品大潮中的老北京手工艺绝活儿纷纷在庙会上浮出水面。北京泥塑脸谱有100多年的历史,制作灵感来自面具。手工艺人用黏土或石膏塑出面型,然后根据京剧脸谱彩绘出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金脸的孙悟空和白脸的曹操来。泥塑用黏土捏成各种动物、人物的泥坯,阴干后上先上粉底,再上彩色,就成了小泥人。北京泥人中最有名的要数兔儿爷,另外还有兔儿奶奶,穿着鲜艳的女性服饰。面塑也叫捏面人,是用面粉加入各种荧光颜料做成,夜里也会莹莹发光。庙会上的手艺人能根据顾客的要求当场捏制人物啊、动物啊,还有花果,色彩鲜艳、神态逼真。

  时间:正月初一到初六

  门票:10元,学生5元

  交通:乘28、29、101、112、118、813等路车到神路街站,或乘地铁到朝阳门车站下车往东。

  小帖士:东岳庙素以“三多”即神像多、楹联多、碑刻多著称,逛庙会的同时可别忘记了观赏一下庙内的76尊塑像和大量碑刻,其中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道教碑》最为珍贵。若想参加“带福回家”游戏,之间在家里不妨练习一下套圈,平衡,飞镖等基本功。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