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66年前的乐西路上
冬日皇木
杀牛
岩窝沟,蓑衣岭
乐西路修建于抗战爆发之际。1938年,日军占领了中国大半国土,东南沿海对外出口完全被切断,援华物资只能从滇缅公路运入。而物资要运到四川及战时陪都重庆,还要绕道贵州。国民政府因此下令修建乐山到西昌的公路。乐西公路和从西昌到云南祥云的西祥公路合称川滇西路,有了这条通道,云南入成都的里程就缩短了295公里。
唐亮爷爷承包的岩窝沟 是乐西公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工段。史料记载,在筑路的20万民工中,死伤达14000多人,其中尤以汉源县境内的岩窝沟和蓑衣岭死亡民工最多。仅在打通岩窝沟7公里长的路段中就死亡民工1400多人。
“这些就是当年修路民工的坟。”78岁的张明德大爷指着几堆乱石说。
岩窝沟是蓑衣岭下皇木和永利交界处的一条大深沟。沟的两边直线距离不到1000米,但是绕沟公路有7公里。据当地人讲,以前的背客,一般在沟的对面就可以喊店家,这边高声说我要来了,那边说要得,但等到另外一边的店家把饭菜做好,背客还在沟里往上爬。
车到岩窝沟,我下车。当年连接起川康的岩窝沟桥并不长,仅20米左右,桥体已经长满厚厚的青苔。当地人传说,风清月明时,站在峭壁上还可以听到当年千军万马在此会战的自然录音:铁锤的叮当声、劳动的号子声,还有民工坠落深渊时惊心动魄的呼号声……即便是大白天烈日高照,若独身一人行走此路,也会感到阵阵凉意。
车艰难地行至乐西公路的最高点,海拔2800米的蓑衣岭。路边,两块由赵祖康亲笔所书的石碑兀然而立:一书“蓑衣岭”;一书“蓝缕开疆”。
时任乐西公路工程处处长的赵祖康,被称为“中国公路泰斗”、“中国公路之父”,与詹天佑、茅以升并称“中国交通工程三杰”。著名的滇缅公路就是由他领导修建的。
垭口大雾笼罩,9月的蓑衣岭已是寒风彻骨,一片寂静,不时有野雉三五成群地从路边掠过,留下几声清鸣。
据当时的气象资料统计,这里一年中雨雪天气竟占全年天数的90%左右,背夫过此,需带蓑衣。从10月到第二年4月,这里的平均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居室纵有炭火,桶盆内隔夜之水也可结冰。”
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在66年前,这个弹丸之地竟然聚集着前来开山辟路的2万民工,200多间工棚首尾相连。当时民工每日所需给养仅粮食就在两万公斤左右。平均每3人就需要一人运输给养。给养补不上,则只好以玉米、洋芋充饥。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两万民工3班轮换昼夜开工。由于民工衣衫单薄,加之施工紧张,冻死病死的民工日日不绝。
《四川省公路史志汇编》载:“昔日征调的民工在蓑衣岭筑路无御寒衣被,一夜就冻死仁寿、井研、犍为等县民工200余人。”“这段工程冻饿疾病而死的多达2400余人。”
1941年1月,乐西公路毛路粗通,赵祖康和总工程师孙发端一起冒着危险于1941年2月1日上路试车,经过36小时40分到达西昌。
乐西公路通车后不到4年,日本侵略者就被赶出了中国的土地。
乐西路修建于抗战爆发之际。1938年,日军占领了中国大半国土,东南沿海对外出口完全被切断,援华物资只能从滇缅公路运入。而物资要运到四川及战时陪都重庆,还要绕道贵州。国民政府因此下令修建乐山到西昌的公路。乐西公路和从西昌到云南祥云的西祥公路合称川滇西路,有了这条通道,云南入成都的里程就缩短了295公里。
唐亮爷爷承包的岩窝沟 是乐西公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工段。史料记载,在筑路的20万民工中,死伤达14000多人,其中尤以汉源县境内的岩窝沟和蓑衣岭死亡民工最多。仅在打通岩窝沟7公里长的路段中就死亡民工1400多人。
“这些就是当年修路民工的坟。”78岁的张明德大爷指着几堆乱石说。
岩窝沟是蓑衣岭下皇木和永利交界处的一条大深沟。沟的两边直线距离不到1000米,但是绕沟公路有7公里。据当地人讲,以前的背客,一般在沟的对面就可以喊店家,这边高声说我要来了,那边说要得,但等到另外一边的店家把饭菜做好,背客还在沟里往上爬。
车到岩窝沟,我下车。当年连接起川康的岩窝沟桥并不长,仅20米左右,桥体已经长满厚厚的青苔。当地人传说,风清月明时,站在峭壁上还可以听到当年千军万马在此会战的自然录音:铁锤的叮当声、劳动的号子声,还有民工坠落深渊时惊心动魄的呼号声……即便是大白天烈日高照,若独身一人行走此路,也会感到阵阵凉意。
车艰难地行至乐西公路的最高点,海拔2800米的蓑衣岭。路边,两块由赵祖康亲笔所书的石碑兀然而立:一书“蓑衣岭”;一书“蓝缕开疆”。
时任乐西公路工程处处长的赵祖康,被称为“中国公路泰斗”、“中国公路之父”,与詹天佑、茅以升并称“中国交通工程三杰”。著名的滇缅公路就是由他领导修建的。
垭口大雾笼罩,9月的蓑衣岭已是寒风彻骨,一片寂静,不时有野雉三五成群地从路边掠过,留下几声清鸣。
据当时的气象资料统计,这里一年中雨雪天气竟占全年天数的90%左右,背夫过此,需带蓑衣。从10月到第二年4月,这里的平均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居室纵有炭火,桶盆内隔夜之水也可结冰。”
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在66年前,这个弹丸之地竟然聚集着前来开山辟路的2万民工,200多间工棚首尾相连。当时民工每日所需给养仅粮食就在两万公斤左右。平均每3人就需要一人运输给养。给养补不上,则只好以玉米、洋芋充饥。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两万民工3班轮换昼夜开工。由于民工衣衫单薄,加之施工紧张,冻死病死的民工日日不绝。
《四川省公路史志汇编》载:“昔日征调的民工在蓑衣岭筑路无御寒衣被,一夜就冻死仁寿、井研、犍为等县民工200余人。”“这段工程冻饿疾病而死的多达2400余人。”
1941年1月,乐西公路毛路粗通,赵祖康和总工程师孙发端一起冒着危险于1941年2月1日上路试车,经过36小时40分到达西昌。
乐西公路通车后不到4年,日本侵略者就被赶出了中国的土地。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