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纳西的印度教“净化”祭典上,舞者面向夜幕中的恒河,手持法器,闻歌起舞。面朝恒河盘腿端坐的苦行僧是瓦拉纳西一景。在瓦拉纳西,牛也拥有自己的河坛。漱口、洗浴、饮牛乃至火葬,都在恒河岸边进行
在卡朱拉霍开往瓦拉纳西的午夜火车上,我梦见了瓦拉纳西。我梦见恒河边上的火葬,那使我渴望又惧怕,既是死亡又是永生的仪式。我梦见河岸上搭着高高的柴架,一名老妇的尸体摆在柴 上,火已点燃,烟焰缭绕,正在吞噬她的身体。在她干瘦的身体旁,跪着一名赤裸的幼童,他肤色黧黑,眼睛明亮,仰着可爱的小脸,朝向柴架下一位身穿沙丽的少妇。少妇用手从一个水桶里不停泼水在幼童身上,好让他不被火烧到。两人并不说话,配合默契,陪伴老人走完肉身在尘世的最后一程。
彼岸
搭三轮摩托车穿过杂乱喧闹的城市,在一个街口下了车。前面不能再开。跟随司机走进错综的巷弄,迷宫般转折绕弯,走了约摸一刻钟,才来到我要去的那家客店。要了顶楼带阳台的房间。放下行李,推门走上阳台,眼前就是宽阔平静的恒河。河岸这边是城镇,大大小小百座河坛(ghat),沿河散布在六公里长的范围内,沿河建筑虽然风格色彩各异,却大都古意森森,斑驳退色,仿佛在时间河流里已浸染冲刷太久。瓦拉纳西城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生生灭灭,不知改朝换代多少次。马克·吐温在19世纪末第一次见到瓦拉纳西时,感慨它老旧,曾这样描写它:“老过历史,老过传统,甚至老过传说,老过它们全部的总和。”
河这边是拥挤的城镇与历史,河那边却渺无人烟,只有大片裸露的沙地,蔓延至目力不可及处。隔着河上始终弥漫着的灰蒙迷雾看过去,仿佛那就是极乐彼岸,空无一物,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却也是无人敢去、无人能达的禁地。
火葬
从客店临河的前门出去,走下数十级台阶,岸边有座倾塌的神庙,一半浸在水里。想是庙顶用了太多石材,河阶不堪重负。绕过歪庙再往右,下一个河坛就是瓦拉纳西最大的火葬坛。
尸体从河坛后面的小巷里抬来。尸体全身用白布紧紧包裹,披着金黄绸袍,上面再挂着橘黄花环。抬架用新鲜竹子编成,像战争片里的担架。脚夫在水边把担架放下(大家都穿着便服,分不清抬尸的是亲属还是雇来的劳力),先去买柴火。河边停着许多满载木柴的船只,肩上垫着麻毯的苦力从船上扛了柴,到台阶最上面过秤———原来烧尸的木柴也要称斤论两地买卖。搭柴架的时候,尸体就被孤零零地平摆在水边,或倾斜地搁在几级台阶之间,让人担心要滑下去。有只羊走到担架旁啃坠下的花环,啃了很久才被人发现轰走。
开始焚烧前,要把尸体连担架一起在恒河水里浸湿。尸体被除去金袍,只剩白布包裹,像具木乃伊,被摆在半人高的柴架上。众人开始往上面泼洒事前准备好的各种香料,还有一种糊状物,从塑料袋中挤出。再往上搭一层木柴,才算准备就绪。
一个身裹白色纱袍的少年,赤脚踏着遍地泥灰,给人领到柴架旁。他的头剃得锃光发亮,只在脑后留了一小绺。他手里捧着一束点燃的茅草,在大人的指引下,绕柴堆走了三圈,神情茫然。当他点燃柴堆时,眼里终于涌出泪水,伤心抽泣。我才知道他原来不是神职人员,而是死者至亲。假如他的剃度是哀悼往生者,留下的那一小绺则是象征延续与希望吧。
火葬坛上已有四五个焚尸的火堆。这里昼夜二十四小时运转,烟火从未熄过,据说每天要烧上百具尸体。雨季时,火堆上搭起挡雨的天棚,照常运作。这条送人去天堂的流水线,生产效率不因天气而改变。它只取决于人间生老病死的速度。
一个烧尸的工作人员(我怀疑,也许仅是爱在这里游荡的闲人),拿着根棍子在柴堆里翻捅,很周全地照顾着火堆,务必要让它烧得旺旺的。他的样子就像一个爱玩火的孩子。
有具尸体也许太长,一只脚一直木木地露在外面,尸体其他部位已被烧得无从分辨,就它孤零零地露着,不得超度。
烧完了,半人高的柴架只剩下一小堆。没等浇灭,就有小孩抢着来拣炭。剩下的灰烬被倒入河水。岸边已经积了一堆黑灰色的物质,水面上飘浮着鲜花,偎依岸石,徘徊不去。
没有人发表悼词,没有人哭天抢地。烧火的人烧火,旁观的人旁观。好动的小孩进进出出,羊狗们在无人打搅处咀嚼一些令人生疑的物件。火堆冒出滚滚青烟,把台阶后的房屋庙宇熏得乌黑。假如站在风口让烟冲到,也只是迷了眼睛,没有什么异样气味。
我想起在火车站遇见的一位正要离城的东方女子,向我介绍瓦拉纳西的住宿情况。她面有难色,仿佛在说一件丑闻:“……也许……你不会选火葬坛旁边的客店。你知道,在那里的楼顶吃饭,碗里会飘进一些灰……”
故人
我沿河岸往南走。河岸由长宽高低各异的台阶连成一片。台阶有的升往神庙,有的通入楼房,有的变成窄巷,与后面迷宫般的街弄相通。现在是旱季,水位低,可以沿这些台阶把全长六公里河岸上的百座河坛走完。雨季时,这些台阶都要被上升的河水淹没,就只能走后面的小巷。
河边停着五颜六色的小木船,不时有船夫哈罗哈罗地招呼,招徕游河生意,其执意程度不下于外面的三轮摩托司机。我只好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拒绝,不不不不不。
经过一个茶店时,瞥见门前坐着个身披毛毯的东方人,目光迷离,动也不动地望着烟波浩淼的恒河。我确认又看他一眼,可不就是在贾沙梅尔遇见的那个名叫塔罗的日本人!我兴奋地和他打招呼,他也认出我来。贾沙梅尔别后,我东跑西扑,走马观花跑了好些地方,他则一路往东,经斋浦尔,阿格尔,来到瓦拉纳西,已在恒河边上住了一个星期了。他解释说:“这地方,有种让人说不出的东西……”我想象他这一个星期里,天天都裹着毯子坐在这里看恒河的样子,确是有点着魔了。
他面有病容,不时咳嗽,问我是否身体一直没出问题。我告诉他只有过些小毛病,闹肚子,嗓子疼,吃了药都好了。想起他曾说中国人太爱吃,忍不住教育了他一番:“长途旅行时要稍微吃得好一点,别老吃素,有肉有蛋的时候就抓紧机会吃,营养不足,身体抵抗力要下降,何况这里细菌病毒都多……另外,最好带上维他命药片。”
他若有所思,好像从未想过在印度这自我放逐、寻求真谛的浪漫之地,也可以,而且必须这么实际地讲究吃。
与他喝过一杯茶,约好第二天一起乘船游河,我便继续逛河岸去了。
害怕
在后街小巷里吃过晚饭,找了家网吧查邮件。可以上网的两台电脑都有人在用,只好坐在一旁等候。一位戴眼镜的东方女孩也在等,攀谈起来,竟是中国人,还是老乡福建人。她前一天晚上才从尼泊尔乘长途汽车来印度,瓦拉纳西是她的第一站。她对印度的第一印象坏透了,说昨天半夜里刚到瓦拉纳西时,巷子里阴森可怕,满地垃圾牛粪,恶狗狂吠。她厌恶地说:“我在尼泊尔待了四个月,和这里相比,尼泊尔就像天堂。要不是印度签证难办,我现在就想回尼泊尔去了。”我想起自己初到印度时的不适,不禁莞尔,对她说:“瓦拉纳西其实还算不错了,印度其他地方有更脏更乱的。只要习惯了就好。”
正聊着天,门外传来整齐重复的号子,由远及近,很快就来到门前。转头看去,门前走过四个抬着尸架的人,一边疾行一边齐声唱念咒语。原来这条小巷是通往火葬坛的必经之路,每具要升天的尸体都要打此门前经过。我在网吧里不过一个小时,门前已抬过三四具尸体。店主想是早就习惯了这频繁而至的四人合唱,眼皮都不抬一下。来网吧的路上曾经停过一次电,初来乍到的游客在黑暗巷子里若一时看不清,与他们撞个满怀可就麻烦了。
往回走时,已经九点多了,我只想回客店洗个热水澡,早早歇息。经过一个拐弯时,台阶高处里有人喊:“不要从那里走,不安全!”我抬头看,见墙下黑影有人,看不清面目。他又喊:“上来,从这里绕过去!”我犹豫了一下,正要听从他往上走,突然想起旅游书里的警告。书中说,瓦拉纳西每三四个月都会有两三人神秘失踪,不知所向,晚上要特别注意安全。台阶尽头的树下影影绰绰,好似不止一个人,要真是歹人,把身怀巨款的我在哪座弃楼里结果了,马上可以裹上白布,抬到旁边的火葬坛烧了,连证据都没有。书上说,这里从事火葬业的“贱民”,甚至一些所谓的苦行僧,很多是逃亡在外的罪犯。
我没往上走,又不敢往前,幸好这时身后来了一群在火车上认识的韩国人,便和他们一起过了那个拐弯。除了可能踩到牛粪,完全没有危险,拐弯后面就是火葬坛,火光闪闪,人来人往。
回到客店房间才觉得后怕。要是刚才上了当往黑影里去,说不定也成了在瓦拉纳西失踪人口之一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在印度吃了几天斋,就悟道遁世而去了!
客店所在处十分冷清,偌大一栋楼静悄无声,阳台外夜雾凄迷,天晓得那黑暗空茫的恒河上空飘荡着多少亡灵。我一向胆大,此刻也不免心里发毛,赶紧把门窗都关严拴好。先前店主就一再告诫要关严门窗,否则猴子要溜进来捣乱。不过我现在怕的倒不是猴子。坐在床上看了好一会儿小说才疲倦睡去。
游河
第二天一早就起床,收拾好背包退了房。和日本人塔罗约好八点在茶店见面,我提早到了,先在茶店隔壁一家叫Sita的客店登记好房间才下楼会塔罗。房间很小,也在顶楼,没有阳台,打开门就是顶楼餐馆,这次我不介意吵闹———要的就是这人气。
和塔罗在茶店吃过简单早餐才去雇船。其实不用我们去找,有个船夫早盯上我们了,在河岸下一直候着。他的船漆成了白色,看上去比其他船干净漂亮些,我们就顺水推舟雇了他。塔罗对付这些人十分严厉,讲起价来比我还抠门,我也省了许多口舌。他看上去比昨天更弱了,面有倦容,胡子拉碴,披了两床毛毯还冷得哆哆嗦嗦。
我们带了热奶茶在船上喝。船夫慢慢划动船桨,往下游划去。船离岸始终不远,方便看岸上景色。
也许已过了时间,没有什么人在作仪式性的沐浴。穿着三角裤的年轻男子们根本是在洗澡,身上白花花地打了肥皂,呜啦一声狠心跳入冰冷河水里冲洗。洗完就在河边换上干衣裤,技巧娴熟,绝无春光乍泄的危险。除了有人洗澡,还有人洗衣,洗碗,洗菜。有人用黑泥擦洗铜器。有人舀水刷牙,漱口,有人从河里盛了一坛水回去,不知作何用途。不远处是火葬坛,成堆的骨灰浸在水里。上游有牛粪遍地的河坛,墙上贴满牛粪饼。下水道直接排在河水里。露天厕所随处可见。我想起客店里贴的英文告示,警告游客不要喝恒河水,连河边小贩的杯碗也不能用,否则可能生大病。同一条河,却是印度人民的“母亲河”,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都在一条河里。一人的甘露是另一人的毒药,在这里名副其实。
假如岸上世俗人等的日常生活是动态风景,那么苦行僧们则是静态的了。他们有的三三两两,有的独身一人,面向恒河,木然端坐。有的身穿洁净黄袍,端庄平和,有的身披麻片,形容枯槁。得了道的各派“高人”或骗子们则在主河坛上开坛布道,他们各自占据一顶大盖伞,盘腿而坐,四方席前男女信徒层层围绕,听其循循善诱。几乎有种百家争鸣的古趣。
塔罗说他每天都会搭一次船。我问他对岸有什么,他说没去过,但听说那里岸边颇有一些零碎肢体,不知是动物还是未烧尽的人尸。
才说着,就看见前面不远处漂着一具浮尸。我叫船夫划近。是具男尸,脸朝下,还穿着毛衣和长裤,看样子已在水里泡了很久了。塔罗面有不忍之色,不敢多看,我反正不怕,拿相机拍了好几张。问船夫,他说是上游漂下来的,如何死的他也不知道,总之不像是从火葬坛来的。
离了男尸没多久,没想到前方水面上又漂来一具浮尸,这次是女尸。船夫形象地比划给我看:男尸双手朝下,女尸则伸拢向前。船夫说,可能是医院的弃尸。
塔罗在恒河上乘了这么多次船,一次都没见到浮尸。这次跟我同行,马上大吉利市,看见一对。他的脸色更难看了,连连剧烈咳嗽。船到北边要折回时,塔罗坚持让船夫靠岸,说船上太冷,他受不了,要在这里下船自己走回去。付了船资,他就上岸走了,我一个人跟船游完回程。
后来就没再遇见塔罗。我一直怀疑,是不是他见我看见浮尸反应太兴奋,觉得我这人比较变态,才借故先走?以后他再说起中国人,除了可以说咱们好吃,还多了另一项奇怪的罪名了。
以后我在旅途中问起其他去过瓦拉纳西的人,都说没见过浮尸。我这眼福,不知是该算倒霉还是幸运?
佛址
下午去瓦拉纳西城北十里处的Saranath(鹿野苑)。两千五百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参悟得道,在此初传佛法,度化五位弟子。公元七世纪,唐僧玄奘西游取经,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个叫“鹿野苑”的地方,《大唐西域记》记载,当时在此修行学习的僧徒多达一千五百多人,盛况空前。此后佛教渐渐式微。十一世纪,穆斯林入侵,庙宇尽毁。直到十九世纪中,英国考古学家在这里挖掘出佛教遗迹,才使鹿野苑重见天日。
从瓦拉纳西乘三轮摩托到Saranath,路途虽不远,道路却极差,还要穿越混乱拥挤的城镇,使人怀古朝圣之心全消。鹿野苑已被辟为公园,环境倒是清静。园外停着许多大巴,从日本、韩国、台湾来的佛教朝圣团成群结队地前来参观。
园内挖掘出的遗迹中,除了主要的达麦克塔,其余全是砖砌,显得平凡而寒酸,实在难以让人想象千余年前曾有的盛况。若没有解说牌,谁也想象不出这里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起源之地。园后树林里蓄养了几只梅花鹿,以应“鹿苑”之名。几名印度孩童追着要卖饲料,怎么也摆脱不开,只有一走了事——本来也没什么好看的。
鹿野苑旁有个考古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佛教时期的石雕。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皇帝”阿育王柱的柱头。柱头上四面石狮如今已成印度国家标志,在国旗国徽上都可见。现代印度虽是印度教为主流,国家标志却源于佛教(印度教与佛教本来就丝丝相联)。现任总统卡拉姆是穆斯林,印度教国大党领袖索尼亚当选总理,却让位给锡克教人瓦杰帕伊。政坛上,这样的宗教包容在世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想象。佛教在印度虽已式微,但它的宽容精神源远流长。往后缅怀不如向前瞻望。
祭典
傍晚6点,天色已黑。主河坛那里传出钟声,两只铜钟轮流拉响,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一声紧似一声,不休不止,像招魂,像赶路。一时里恒河上空的雾气中除了它再无别物。
每天都要举行的印度教puja(净化)祭典就要开始了。台阶最下面靠水边,搭着三个平台,平台上又各自摆着小供桌,上面铺着金黄桌布,摆放着神像与法器。台阶最上的方台上盘膝坐着两位乐师,一个打鼓,另一个拉琴,边弹边唱。
歌者是个微胖的中年男子,额上点有红点。他望向黑暗中的恒河,口中缓缓吟唱的诗篇,歌声清亮悠远,旋律深情动听,高远之中有股淡淡忧伤。人渺小孤独,此刻在神面前,却能借音乐将全身心屈从奉献,卑微之中有升华。
乐师与舞者间的几级台阶此时已整齐摆满烛火,火光点点,夜色中摇曳。观众与信徒们坐在旁边的台阶与看台上,在长老指点下参与点燃仪式用的烛盏。烛光闪烁,照亮一张张专注的脸庞。
三名十八九岁的英俊男子赤足走上各自的平台。三人身材相当,瘦削清朗,上穿赭色短衫,下围鹅黄布裙,肩佩彩色绶带,中间一人为红,两边为绿。他们半跪着,整理清洗好自己供桌上的法器,准备就绪后,等待开始表演祭典。
钟声停下,歌声停止。三名舞者并排站立,面向夜幕中的母亲恒河,仰头吹响海螺。低沉的声响在水面上传入黑暗深处。四下静默聆听,只有水声汩汩。如次反复数次。三人再合唱一段诗篇,才各自回到自己的方台上。
歌声再起。舞者闻乐起舞。只见他们手持法器,庄严优美地挥动手臂,手腕轻转,在空中不同方位停留点顿。先向前方河水拜祭,再向西、南、北三方一一拜过。三人动作整齐一致,流畅娴熟,却不流于应付。他们口中默念祭词,神情肃穆专注,再细微简单的动作也全神投入。真有物我两忘之感。一种法器祭罢,放下,换另一种法器,再向四方一一祭拜。法器有七八种,有水壶,铜铃,香炉,烛台,拂帚等物,水火烟风,各有象征。
全套祭典华丽繁复,却又洁净明亮,好似筑建神塔,细细叠造,层层复加,终成法相庄严。观者无不屏息注视,被深深感染。光彩流溢间,仿佛被带回不知名的神话盛世,人神近若咫尺,极乐彼岸就在眼前。
祭完法器,三名舞者走下平台,站到一起,再次吹响螺号,告启神明。众人纷纷走下台阶,将花瓣撒入水中,或将烛盏漂放在河里祈福。这时歌声渐渐活泼起来,大家击掌打节拍,加入歌声,反反复复合唱最后一句颂词,节奏越来越快,气氛热烈异常,从方才的肃穆神界又回到热闹人间了。
印度教在我印象中太过热闹,有点孩子气,看了这场礼乐风景,才知道它也有庄严的一面。在这礼崩乐坏的世界上,也算得上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吧。
再见
看过祭典,沿河往回走。突然停电,岸边灯火全息。这时才注意到夜空中有半轮月亮,在薄雾中透出微弱光芒。客店旁的那家茶店已经收摊了,我便坐在门前石阶上,等电来了再作打算。
一大一小两个印度人前来搭话。白天在恒河边上见过他们好几次,都熟头熟面了。大的那个说要带我去他“亲戚”家的丝绸店参观,我说我不喜欢买东西,尤其不喜欢丝绸。他说:“你可以带回去当礼物送人呀!”我说我不送礼物。就是不松口。
小的那个比较会攻心术,上来先说:“你非常幸运!”我故作好奇:“真的吗?”他接着说:“赛巴巴的弟弟来城里了!”赛巴巴是印度红极一时的new age(“新世代”派)“圣人”,如今已不在人世。尽管他的各种丑闻比起迈克尔·杰克逊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世界各地仍有大批信徒。印度南部班格拉有专门的信徒社区,以性爱自由闻名于世。申请入社者甚至要当场体检验血,以确保安全,听上去使人心神荡漾。我没听说过赛巴巴还有个圣人弟弟,显然又是个拙劣的骗钱圈套。
小的说:“我可以带你去城里看他。很近的!”我告诉他自己不信这些东西。任他如何吹嘘也不为所动。卖花生的小贩路过,我买了一包来分吃,两个家伙一边吃我的花生一边还念念叨叨,继续着发财的美梦,一个要卖丝绸,一个要贩神仙,我也有一搭没一搭地应付着他们。因为停电,大家都懒得走动,互相消遣聊天罢了。一个小时后电来了,我站起来,拍掉身上的壳屑,和他们道了晚安,转头走了,心情还是很愉快。在瓦拉纳西,我也磨炼成半个神仙了。
次日下午离开了瓦拉纳西。算起来,在恒河边上一共待了三天两夜。吃了恒河边上的饭菜,喝了恒河边上的奶茶。送去洗的衣服临走前才取回来,在恒河水里洗过,都变得灰蒙蒙的,不仅染上了恒河的颜色,还潮湿得像能挤出水来。这飘着鲜花与浮尸,溶着骨灰与牛粪,洗过圣人与骗子的恒河水,要被我穿在身上了。
一离开河岸,走入喧闹的城镇,便像把另一个世界留在身后,又回到了现实的印度。再见,瓦拉纳西,我在旅途上的南柯一梦。
(文章地址:http://www.blogcn.com/User11/litery/blog/20850784.html)
在卡朱拉霍开往瓦拉纳西的午夜火车上,我梦见了瓦拉纳西。我梦见恒河边上的火葬,那使我渴望又惧怕,既是死亡又是永生的仪式。我梦见河岸上搭着高高的柴架,一名老妇的尸体摆在柴 上,火已点燃,烟焰缭绕,正在吞噬她的身体。在她干瘦的身体旁,跪着一名赤裸的幼童,他肤色黧黑,眼睛明亮,仰着可爱的小脸,朝向柴架下一位身穿沙丽的少妇。少妇用手从一个水桶里不停泼水在幼童身上,好让他不被火烧到。两人并不说话,配合默契,陪伴老人走完肉身在尘世的最后一程。
彼岸
搭三轮摩托车穿过杂乱喧闹的城市,在一个街口下了车。前面不能再开。跟随司机走进错综的巷弄,迷宫般转折绕弯,走了约摸一刻钟,才来到我要去的那家客店。要了顶楼带阳台的房间。放下行李,推门走上阳台,眼前就是宽阔平静的恒河。河岸这边是城镇,大大小小百座河坛(ghat),沿河散布在六公里长的范围内,沿河建筑虽然风格色彩各异,却大都古意森森,斑驳退色,仿佛在时间河流里已浸染冲刷太久。瓦拉纳西城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生生灭灭,不知改朝换代多少次。马克·吐温在19世纪末第一次见到瓦拉纳西时,感慨它老旧,曾这样描写它:“老过历史,老过传统,甚至老过传说,老过它们全部的总和。”
河这边是拥挤的城镇与历史,河那边却渺无人烟,只有大片裸露的沙地,蔓延至目力不可及处。隔着河上始终弥漫着的灰蒙迷雾看过去,仿佛那就是极乐彼岸,空无一物,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却也是无人敢去、无人能达的禁地。
火葬
从客店临河的前门出去,走下数十级台阶,岸边有座倾塌的神庙,一半浸在水里。想是庙顶用了太多石材,河阶不堪重负。绕过歪庙再往右,下一个河坛就是瓦拉纳西最大的火葬坛。
尸体从河坛后面的小巷里抬来。尸体全身用白布紧紧包裹,披着金黄绸袍,上面再挂着橘黄花环。抬架用新鲜竹子编成,像战争片里的担架。脚夫在水边把担架放下(大家都穿着便服,分不清抬尸的是亲属还是雇来的劳力),先去买柴火。河边停着许多满载木柴的船只,肩上垫着麻毯的苦力从船上扛了柴,到台阶最上面过秤———原来烧尸的木柴也要称斤论两地买卖。搭柴架的时候,尸体就被孤零零地平摆在水边,或倾斜地搁在几级台阶之间,让人担心要滑下去。有只羊走到担架旁啃坠下的花环,啃了很久才被人发现轰走。
开始焚烧前,要把尸体连担架一起在恒河水里浸湿。尸体被除去金袍,只剩白布包裹,像具木乃伊,被摆在半人高的柴架上。众人开始往上面泼洒事前准备好的各种香料,还有一种糊状物,从塑料袋中挤出。再往上搭一层木柴,才算准备就绪。
一个身裹白色纱袍的少年,赤脚踏着遍地泥灰,给人领到柴架旁。他的头剃得锃光发亮,只在脑后留了一小绺。他手里捧着一束点燃的茅草,在大人的指引下,绕柴堆走了三圈,神情茫然。当他点燃柴堆时,眼里终于涌出泪水,伤心抽泣。我才知道他原来不是神职人员,而是死者至亲。假如他的剃度是哀悼往生者,留下的那一小绺则是象征延续与希望吧。
火葬坛上已有四五个焚尸的火堆。这里昼夜二十四小时运转,烟火从未熄过,据说每天要烧上百具尸体。雨季时,火堆上搭起挡雨的天棚,照常运作。这条送人去天堂的流水线,生产效率不因天气而改变。它只取决于人间生老病死的速度。
一个烧尸的工作人员(我怀疑,也许仅是爱在这里游荡的闲人),拿着根棍子在柴堆里翻捅,很周全地照顾着火堆,务必要让它烧得旺旺的。他的样子就像一个爱玩火的孩子。
有具尸体也许太长,一只脚一直木木地露在外面,尸体其他部位已被烧得无从分辨,就它孤零零地露着,不得超度。
烧完了,半人高的柴架只剩下一小堆。没等浇灭,就有小孩抢着来拣炭。剩下的灰烬被倒入河水。岸边已经积了一堆黑灰色的物质,水面上飘浮着鲜花,偎依岸石,徘徊不去。
没有人发表悼词,没有人哭天抢地。烧火的人烧火,旁观的人旁观。好动的小孩进进出出,羊狗们在无人打搅处咀嚼一些令人生疑的物件。火堆冒出滚滚青烟,把台阶后的房屋庙宇熏得乌黑。假如站在风口让烟冲到,也只是迷了眼睛,没有什么异样气味。
我想起在火车站遇见的一位正要离城的东方女子,向我介绍瓦拉纳西的住宿情况。她面有难色,仿佛在说一件丑闻:“……也许……你不会选火葬坛旁边的客店。你知道,在那里的楼顶吃饭,碗里会飘进一些灰……”
故人
我沿河岸往南走。河岸由长宽高低各异的台阶连成一片。台阶有的升往神庙,有的通入楼房,有的变成窄巷,与后面迷宫般的街弄相通。现在是旱季,水位低,可以沿这些台阶把全长六公里河岸上的百座河坛走完。雨季时,这些台阶都要被上升的河水淹没,就只能走后面的小巷。
河边停着五颜六色的小木船,不时有船夫哈罗哈罗地招呼,招徕游河生意,其执意程度不下于外面的三轮摩托司机。我只好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拒绝,不不不不不。
经过一个茶店时,瞥见门前坐着个身披毛毯的东方人,目光迷离,动也不动地望着烟波浩淼的恒河。我确认又看他一眼,可不就是在贾沙梅尔遇见的那个名叫塔罗的日本人!我兴奋地和他打招呼,他也认出我来。贾沙梅尔别后,我东跑西扑,走马观花跑了好些地方,他则一路往东,经斋浦尔,阿格尔,来到瓦拉纳西,已在恒河边上住了一个星期了。他解释说:“这地方,有种让人说不出的东西……”我想象他这一个星期里,天天都裹着毯子坐在这里看恒河的样子,确是有点着魔了。
他面有病容,不时咳嗽,问我是否身体一直没出问题。我告诉他只有过些小毛病,闹肚子,嗓子疼,吃了药都好了。想起他曾说中国人太爱吃,忍不住教育了他一番:“长途旅行时要稍微吃得好一点,别老吃素,有肉有蛋的时候就抓紧机会吃,营养不足,身体抵抗力要下降,何况这里细菌病毒都多……另外,最好带上维他命药片。”
他若有所思,好像从未想过在印度这自我放逐、寻求真谛的浪漫之地,也可以,而且必须这么实际地讲究吃。
与他喝过一杯茶,约好第二天一起乘船游河,我便继续逛河岸去了。
害怕
在后街小巷里吃过晚饭,找了家网吧查邮件。可以上网的两台电脑都有人在用,只好坐在一旁等候。一位戴眼镜的东方女孩也在等,攀谈起来,竟是中国人,还是老乡福建人。她前一天晚上才从尼泊尔乘长途汽车来印度,瓦拉纳西是她的第一站。她对印度的第一印象坏透了,说昨天半夜里刚到瓦拉纳西时,巷子里阴森可怕,满地垃圾牛粪,恶狗狂吠。她厌恶地说:“我在尼泊尔待了四个月,和这里相比,尼泊尔就像天堂。要不是印度签证难办,我现在就想回尼泊尔去了。”我想起自己初到印度时的不适,不禁莞尔,对她说:“瓦拉纳西其实还算不错了,印度其他地方有更脏更乱的。只要习惯了就好。”
正聊着天,门外传来整齐重复的号子,由远及近,很快就来到门前。转头看去,门前走过四个抬着尸架的人,一边疾行一边齐声唱念咒语。原来这条小巷是通往火葬坛的必经之路,每具要升天的尸体都要打此门前经过。我在网吧里不过一个小时,门前已抬过三四具尸体。店主想是早就习惯了这频繁而至的四人合唱,眼皮都不抬一下。来网吧的路上曾经停过一次电,初来乍到的游客在黑暗巷子里若一时看不清,与他们撞个满怀可就麻烦了。
往回走时,已经九点多了,我只想回客店洗个热水澡,早早歇息。经过一个拐弯时,台阶高处里有人喊:“不要从那里走,不安全!”我抬头看,见墙下黑影有人,看不清面目。他又喊:“上来,从这里绕过去!”我犹豫了一下,正要听从他往上走,突然想起旅游书里的警告。书中说,瓦拉纳西每三四个月都会有两三人神秘失踪,不知所向,晚上要特别注意安全。台阶尽头的树下影影绰绰,好似不止一个人,要真是歹人,把身怀巨款的我在哪座弃楼里结果了,马上可以裹上白布,抬到旁边的火葬坛烧了,连证据都没有。书上说,这里从事火葬业的“贱民”,甚至一些所谓的苦行僧,很多是逃亡在外的罪犯。
我没往上走,又不敢往前,幸好这时身后来了一群在火车上认识的韩国人,便和他们一起过了那个拐弯。除了可能踩到牛粪,完全没有危险,拐弯后面就是火葬坛,火光闪闪,人来人往。
回到客店房间才觉得后怕。要是刚才上了当往黑影里去,说不定也成了在瓦拉纳西失踪人口之一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在印度吃了几天斋,就悟道遁世而去了!
客店所在处十分冷清,偌大一栋楼静悄无声,阳台外夜雾凄迷,天晓得那黑暗空茫的恒河上空飘荡着多少亡灵。我一向胆大,此刻也不免心里发毛,赶紧把门窗都关严拴好。先前店主就一再告诫要关严门窗,否则猴子要溜进来捣乱。不过我现在怕的倒不是猴子。坐在床上看了好一会儿小说才疲倦睡去。
游河
第二天一早就起床,收拾好背包退了房。和日本人塔罗约好八点在茶店见面,我提早到了,先在茶店隔壁一家叫Sita的客店登记好房间才下楼会塔罗。房间很小,也在顶楼,没有阳台,打开门就是顶楼餐馆,这次我不介意吵闹———要的就是这人气。
和塔罗在茶店吃过简单早餐才去雇船。其实不用我们去找,有个船夫早盯上我们了,在河岸下一直候着。他的船漆成了白色,看上去比其他船干净漂亮些,我们就顺水推舟雇了他。塔罗对付这些人十分严厉,讲起价来比我还抠门,我也省了许多口舌。他看上去比昨天更弱了,面有倦容,胡子拉碴,披了两床毛毯还冷得哆哆嗦嗦。
我们带了热奶茶在船上喝。船夫慢慢划动船桨,往下游划去。船离岸始终不远,方便看岸上景色。
也许已过了时间,没有什么人在作仪式性的沐浴。穿着三角裤的年轻男子们根本是在洗澡,身上白花花地打了肥皂,呜啦一声狠心跳入冰冷河水里冲洗。洗完就在河边换上干衣裤,技巧娴熟,绝无春光乍泄的危险。除了有人洗澡,还有人洗衣,洗碗,洗菜。有人用黑泥擦洗铜器。有人舀水刷牙,漱口,有人从河里盛了一坛水回去,不知作何用途。不远处是火葬坛,成堆的骨灰浸在水里。上游有牛粪遍地的河坛,墙上贴满牛粪饼。下水道直接排在河水里。露天厕所随处可见。我想起客店里贴的英文告示,警告游客不要喝恒河水,连河边小贩的杯碗也不能用,否则可能生大病。同一条河,却是印度人民的“母亲河”,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都在一条河里。一人的甘露是另一人的毒药,在这里名副其实。
假如岸上世俗人等的日常生活是动态风景,那么苦行僧们则是静态的了。他们有的三三两两,有的独身一人,面向恒河,木然端坐。有的身穿洁净黄袍,端庄平和,有的身披麻片,形容枯槁。得了道的各派“高人”或骗子们则在主河坛上开坛布道,他们各自占据一顶大盖伞,盘腿而坐,四方席前男女信徒层层围绕,听其循循善诱。几乎有种百家争鸣的古趣。
塔罗说他每天都会搭一次船。我问他对岸有什么,他说没去过,但听说那里岸边颇有一些零碎肢体,不知是动物还是未烧尽的人尸。
才说着,就看见前面不远处漂着一具浮尸。我叫船夫划近。是具男尸,脸朝下,还穿着毛衣和长裤,看样子已在水里泡了很久了。塔罗面有不忍之色,不敢多看,我反正不怕,拿相机拍了好几张。问船夫,他说是上游漂下来的,如何死的他也不知道,总之不像是从火葬坛来的。
离了男尸没多久,没想到前方水面上又漂来一具浮尸,这次是女尸。船夫形象地比划给我看:男尸双手朝下,女尸则伸拢向前。船夫说,可能是医院的弃尸。
塔罗在恒河上乘了这么多次船,一次都没见到浮尸。这次跟我同行,马上大吉利市,看见一对。他的脸色更难看了,连连剧烈咳嗽。船到北边要折回时,塔罗坚持让船夫靠岸,说船上太冷,他受不了,要在这里下船自己走回去。付了船资,他就上岸走了,我一个人跟船游完回程。
后来就没再遇见塔罗。我一直怀疑,是不是他见我看见浮尸反应太兴奋,觉得我这人比较变态,才借故先走?以后他再说起中国人,除了可以说咱们好吃,还多了另一项奇怪的罪名了。
以后我在旅途中问起其他去过瓦拉纳西的人,都说没见过浮尸。我这眼福,不知是该算倒霉还是幸运?
佛址
下午去瓦拉纳西城北十里处的Saranath(鹿野苑)。两千五百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参悟得道,在此初传佛法,度化五位弟子。公元七世纪,唐僧玄奘西游取经,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个叫“鹿野苑”的地方,《大唐西域记》记载,当时在此修行学习的僧徒多达一千五百多人,盛况空前。此后佛教渐渐式微。十一世纪,穆斯林入侵,庙宇尽毁。直到十九世纪中,英国考古学家在这里挖掘出佛教遗迹,才使鹿野苑重见天日。
从瓦拉纳西乘三轮摩托到Saranath,路途虽不远,道路却极差,还要穿越混乱拥挤的城镇,使人怀古朝圣之心全消。鹿野苑已被辟为公园,环境倒是清静。园外停着许多大巴,从日本、韩国、台湾来的佛教朝圣团成群结队地前来参观。
园内挖掘出的遗迹中,除了主要的达麦克塔,其余全是砖砌,显得平凡而寒酸,实在难以让人想象千余年前曾有的盛况。若没有解说牌,谁也想象不出这里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起源之地。园后树林里蓄养了几只梅花鹿,以应“鹿苑”之名。几名印度孩童追着要卖饲料,怎么也摆脱不开,只有一走了事——本来也没什么好看的。
鹿野苑旁有个考古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佛教时期的石雕。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皇帝”阿育王柱的柱头。柱头上四面石狮如今已成印度国家标志,在国旗国徽上都可见。现代印度虽是印度教为主流,国家标志却源于佛教(印度教与佛教本来就丝丝相联)。现任总统卡拉姆是穆斯林,印度教国大党领袖索尼亚当选总理,却让位给锡克教人瓦杰帕伊。政坛上,这样的宗教包容在世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想象。佛教在印度虽已式微,但它的宽容精神源远流长。往后缅怀不如向前瞻望。
祭典
傍晚6点,天色已黑。主河坛那里传出钟声,两只铜钟轮流拉响,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一声紧似一声,不休不止,像招魂,像赶路。一时里恒河上空的雾气中除了它再无别物。
每天都要举行的印度教puja(净化)祭典就要开始了。台阶最下面靠水边,搭着三个平台,平台上又各自摆着小供桌,上面铺着金黄桌布,摆放着神像与法器。台阶最上的方台上盘膝坐着两位乐师,一个打鼓,另一个拉琴,边弹边唱。
歌者是个微胖的中年男子,额上点有红点。他望向黑暗中的恒河,口中缓缓吟唱的诗篇,歌声清亮悠远,旋律深情动听,高远之中有股淡淡忧伤。人渺小孤独,此刻在神面前,却能借音乐将全身心屈从奉献,卑微之中有升华。
乐师与舞者间的几级台阶此时已整齐摆满烛火,火光点点,夜色中摇曳。观众与信徒们坐在旁边的台阶与看台上,在长老指点下参与点燃仪式用的烛盏。烛光闪烁,照亮一张张专注的脸庞。
三名十八九岁的英俊男子赤足走上各自的平台。三人身材相当,瘦削清朗,上穿赭色短衫,下围鹅黄布裙,肩佩彩色绶带,中间一人为红,两边为绿。他们半跪着,整理清洗好自己供桌上的法器,准备就绪后,等待开始表演祭典。
钟声停下,歌声停止。三名舞者并排站立,面向夜幕中的母亲恒河,仰头吹响海螺。低沉的声响在水面上传入黑暗深处。四下静默聆听,只有水声汩汩。如次反复数次。三人再合唱一段诗篇,才各自回到自己的方台上。
歌声再起。舞者闻乐起舞。只见他们手持法器,庄严优美地挥动手臂,手腕轻转,在空中不同方位停留点顿。先向前方河水拜祭,再向西、南、北三方一一拜过。三人动作整齐一致,流畅娴熟,却不流于应付。他们口中默念祭词,神情肃穆专注,再细微简单的动作也全神投入。真有物我两忘之感。一种法器祭罢,放下,换另一种法器,再向四方一一祭拜。法器有七八种,有水壶,铜铃,香炉,烛台,拂帚等物,水火烟风,各有象征。
全套祭典华丽繁复,却又洁净明亮,好似筑建神塔,细细叠造,层层复加,终成法相庄严。观者无不屏息注视,被深深感染。光彩流溢间,仿佛被带回不知名的神话盛世,人神近若咫尺,极乐彼岸就在眼前。
祭完法器,三名舞者走下平台,站到一起,再次吹响螺号,告启神明。众人纷纷走下台阶,将花瓣撒入水中,或将烛盏漂放在河里祈福。这时歌声渐渐活泼起来,大家击掌打节拍,加入歌声,反反复复合唱最后一句颂词,节奏越来越快,气氛热烈异常,从方才的肃穆神界又回到热闹人间了。
印度教在我印象中太过热闹,有点孩子气,看了这场礼乐风景,才知道它也有庄严的一面。在这礼崩乐坏的世界上,也算得上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吧。
再见
看过祭典,沿河往回走。突然停电,岸边灯火全息。这时才注意到夜空中有半轮月亮,在薄雾中透出微弱光芒。客店旁的那家茶店已经收摊了,我便坐在门前石阶上,等电来了再作打算。
一大一小两个印度人前来搭话。白天在恒河边上见过他们好几次,都熟头熟面了。大的那个说要带我去他“亲戚”家的丝绸店参观,我说我不喜欢买东西,尤其不喜欢丝绸。他说:“你可以带回去当礼物送人呀!”我说我不送礼物。就是不松口。
小的那个比较会攻心术,上来先说:“你非常幸运!”我故作好奇:“真的吗?”他接着说:“赛巴巴的弟弟来城里了!”赛巴巴是印度红极一时的new age(“新世代”派)“圣人”,如今已不在人世。尽管他的各种丑闻比起迈克尔·杰克逊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世界各地仍有大批信徒。印度南部班格拉有专门的信徒社区,以性爱自由闻名于世。申请入社者甚至要当场体检验血,以确保安全,听上去使人心神荡漾。我没听说过赛巴巴还有个圣人弟弟,显然又是个拙劣的骗钱圈套。
小的说:“我可以带你去城里看他。很近的!”我告诉他自己不信这些东西。任他如何吹嘘也不为所动。卖花生的小贩路过,我买了一包来分吃,两个家伙一边吃我的花生一边还念念叨叨,继续着发财的美梦,一个要卖丝绸,一个要贩神仙,我也有一搭没一搭地应付着他们。因为停电,大家都懒得走动,互相消遣聊天罢了。一个小时后电来了,我站起来,拍掉身上的壳屑,和他们道了晚安,转头走了,心情还是很愉快。在瓦拉纳西,我也磨炼成半个神仙了。
次日下午离开了瓦拉纳西。算起来,在恒河边上一共待了三天两夜。吃了恒河边上的饭菜,喝了恒河边上的奶茶。送去洗的衣服临走前才取回来,在恒河水里洗过,都变得灰蒙蒙的,不仅染上了恒河的颜色,还潮湿得像能挤出水来。这飘着鲜花与浮尸,溶着骨灰与牛粪,洗过圣人与骗子的恒河水,要被我穿在身上了。
一离开河岸,走入喧闹的城镇,便像把另一个世界留在身后,又回到了现实的印度。再见,瓦拉纳西,我在旅途上的南柯一梦。
(文章地址:http://www.blogcn.com/User11/litery/blog/20850784.html)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