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探访婺源古村的前世今生(组图)

[日期:2007-06-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字体: ]
  悬挂的折扇,历经百年而不坠,意味着百年从善

  在封建社会,除拥有世袭罔替幸运的皇亲国戚和战功卓著的受封者以外的所有阶层,要想做官,无非两条路:一条是花钱买,叫“捐官”。这条路虽然合法,却多少有那么一点“左道旁门”的意味。另一条,是被视为“正途”因而也更荣耀的路,是通过科举。

  “学而优则仕”,这就是婺源之所以成为“书乡”的重要人文因素了吧。在有关婺源的史料里, 可以看到“十户之乡,不废育读”的记载。不仅是期待由富而贵的商人和期待保持家族尊崇的仕宦之家,就是清贫的田耕之户,也期望着通过读书和科考改换门庭,于是我们又看到了“山间茅屋书声,放下扁担考一场”这样的描述。在江湾最大的商宅滕家大院里,专门为子弟读书设有私塾。而从宋到清,婺源全县先后建有紫阳书院、明经书院、福山书院等160多处为应试生员和学者进学习文的场所。崇山包裹中的古代婺源于是有了许多通都大邑都没有的骄傲:从宋到清,一共出过552名进士,2665名官宦。婺源还出了不少饱学的文士,留下了3100多部著述,其中有172部被选入《四库全书》。和秀美的山水叠加在一起,婺源被无数的文人形容为“钟灵毓秀”。

  婺源的每一个古村的族谱,也详尽记载着本族出过的仕宦和名人。到今天,这还是导游们在给游客讲解时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那刻在古屋大门或厅堂上标榜着家族光荣的“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这一类的对联,今天也还骄傲地向游人炫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任何个人也无法超越。历史给我们留下许多物质的东西也留下许多精神的东西,是宝贵的财富还是因袭的重负,有许多也无法简单地以“是”或者“非”来做裁判。而且,历史自有一种延续性,我们今天在许多地方依然盛行的“官本位”,不也可以从这些古村中找到它的渊源?

  然而,在一座又一座古屋里,反复听着发财和做官的古事,还是有些厌倦了。不过古屋也告诉着我们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古人,还有更多的向往和信念。那厅堂墙壁上悬挂的折扇,历经百年而不坠,意味着百年从善。条案上摆着的座钟、花瓶和铜镜,是对“终生平静”的祈愿。一只回首小鹿的石雕图,告诉着世人浪子回头金不换,纵然不慎在人生路上失足,也不要自暴自弃。在江湾那个六品官的宅第里,堂上挂有一副对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终须求己莫求人。”我们几位北京的记者,不约而同在这副对联前停下了脚步细细品味。

  我品味出了屋主人对生活的珍惜和感恩以及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这两者的结合,或许就是屋主人能够创立这份家业并长久守住的原因。便是在社会物质生活比起古代丰富得多了的今天,我们也需要学会珍惜和感恩;便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求发展求富强求在世界上有一席举足轻重之地,也要靠自立自强。在听导游讲这个家族未能实现的升官梦时,我哂笑过,心里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但在读到了这副对联后,我对这家人对物和做人的信条,却起了深深的敬意。

  据说这副对联是进了中国百副名联之列的。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